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支撑架。
背景技术:
悬挑卸料平台是建筑施工领域内周转材料从已施工的下楼层至待施工的上楼层最重要的转运装置,这种装置主要是固定于下楼层突出楼层外边沿,操作工人徒手将相应的建筑施工周转材料从楼搬运到转料平台,然后通过垂直运输机械塔式起重机将周转材料转运到待施工楼层,这种悬挑卸料平台在周转材料的搬运中均采用人工将下楼层收集转移到卸料平台,一方面搬运比较费时费力,工效很低,同时存在高处作业中的高处落物和高处坠落等安全风险,另一方面,悬挑钢平台很少采用标准件形式,采用的焊接工艺将悬挑卸料平台的主挑梁和次梁等连接起来,受到焊接工艺的限制,加工成的悬挑卸料钢平台工艺繁琐,验收规程不完善,产品质量保证困难,且产品维保也没有具体有效规定,产品再利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符合当今国家主管部门提倡的绿色施工和环保节能的主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支撑架,为卸料平台完成楼层任意位置的材料收集提供支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架挑梁、第二支撑架挑梁、横撑、斜撑,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一端固定于既有建筑楼板内侧,另一端伸出至楼板的外部,在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顶部沿既有建筑楼板内侧向楼板的外部方向设置u形滑道,所述u形滑道用于收集物料的装料小车移动;
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之间沿长度方向横向相隔布置多个所述横撑,所述横撑的两端分别焊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上,通过所述横撑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所述斜撑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一端的下方,所述斜撑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底部,另一端固定于下楼层边梁外侧,用于支撑上部结构。
优选地,相邻所述横撑的间隔距离为400-550mm。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上还设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位于楼板的外部的所述支撑架的端部,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防止所述装料小车向外移动。
优选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立杆、第二限位立杆、限位横杆,其中,所述第一限位立杆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上,所述第二限位立杆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上,所述限位横杆横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立杆、所述第二限位立杆之间,所述限位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立杆、所述第二限位立杆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立杆和所述第二限位立杆均由两根钢杆呈一夹角度连接形成一长边和一短边的形状,所述第一限位立杆的短边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的靠近端部的底部,长边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的外侧边,形成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外侧的第一栏杆,所述第二限位立杆的短边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靠近端部的底部,长边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外侧边,形成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外侧的第二栏杆,所述第一栏杆和所述第二栏杆用于防止所述装料小车由所述u形滑道两侧冲出。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上设有阻拦块,所述阻拦块位于所述限位装置的内侧,所述阻拦块横向设置于所述楼板结构外部所述u形滑道的一端上,用于阻止所述装料小车的向前移动。
优选地,所述斜撑采用两根槽钢,两根所述槽钢的一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底部,另一端分别与下楼层边梁外侧预埋的钢板焊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还包括过渡板,所述过渡板位于既有建筑楼板的内侧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过渡板具有一坡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至少一种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上述支撑架中,通过在支撑架体上设置u形滑道,可以使承载周转物料的移动的装料小车沿u形滑道由建筑楼板结构的内部移动至建筑外围,方便塔吊将装料小车上的周转材料吊运到上层结构,供上层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施工使用,配合装料小车实现收集的周转物料的转移。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支撑架由各个预制构件拼装组成,配合吊装运输至安装楼层,使得施工方式便捷,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向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支撑架应用于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立体示意图;
图中标记分别表示为:图中: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横撑2、斜撑3、u形滑道4、第一限位立杆5a、第二限位立杆5b、限位横杆6、阻拦块7、水平锚固件8、过渡板9、装料小车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下,“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照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支撑架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横撑2、斜撑3,其中,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一端固定于既有建筑楼板内侧,另一端伸出至楼板的外部,具体指将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一端与楼板结构采用水平锚固件8固定,水平锚固件8可以采用穿越混凝土楼板的螺栓,在螺栓锚固楼板的两端设有垫圈。分别在第一支撑架挑梁1a与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顶部均设置u形滑道4,u形滑道4的底部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顶部采用焊接连接,u形滑道4沿建筑楼板内侧通向楼板结构外部,u形滑道4用于收集物料的装料小车10移动。
参照图1所示,第一支撑架挑梁1a与第二支撑架挑梁1b之间沿长度方向横向相隔布置多个横撑2,横撑2的两端分别焊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和第二支撑架挑梁1b上,通过横撑2连接第一支撑架挑梁1a和第二支撑架挑梁1b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作为一优选实施例,相邻横撑2的间隔距离为400-550mm,最优选的为间隔距离为500mm。该间隔距离使架体整体结构更加稳定。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其他间隔距离。
参照图1所示,斜撑3设置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一端的下方,该端位于楼板结构外部的,将斜撑3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底部,另一端与下楼层边梁外侧固定,起到支撑上部结构的作用。作为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斜撑3采用两根槽钢,将两根槽钢的一端分别焊接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的底部、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底部,另一端分别与下楼层边梁外侧预埋的钢板焊接,形成了支撑架体结构。
在其他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在支撑架上设有阻拦块7,阻拦块7横向设置于u形滑道4的一端上,该端位于楼板结构的外部,将阻拦块7夹紧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之间。用于阻止装料小车的向前移动,从而实现阻拦装料小车的制动。
在其他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所示,在支撑架上还设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位于楼板结构的外部支撑架的端部,且位于阻拦块7的外侧,限位装置用于防止用于收集物料的装料小车10向外移动。
作为一优选实施例,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立杆5a、第二限位立杆5b、限位横杆6,其中,第一限位立杆5a的底部固定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上,第二限位立杆5b底部固定于第二支撑架挑梁1b上,限位横杆6横向设置于第一限位立杆5a、第二限位立杆5b之间,限位横杆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立杆5a、第二限位立杆5b连接。
在其他优选实施例中,支撑架上还设有防护结构,即第一栏杆和第二栏杆,作为一优选实施方式,第一限位立杆5a和第二限位立杆5b均由两根钢杆呈一夹角度连接形成一长边和一短边的形状,其中,第一限位立杆5a的短边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的靠近端部的底部,长边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的外侧边,形成位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外侧的防护结构,即第一栏杆。第二限位立杆5b的短边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靠近端部的底部,长边一端固定于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外侧边,形成位于第二支撑架挑梁1b外侧的防护结构,即第二栏杆。第一栏杆和第二栏杆用于防止平台的移动装置由u形滑道4两侧冲出。
作为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支撑架还设置过渡板9,过渡板9位于既有建筑楼板内侧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一端,过渡板9为具有一坡度。过渡板9高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接触,装料小车10可以通过过渡板9由地面移动至u形滑道4上。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将装料小车10移动至u形滑道4上,比较省力,方便使用。
参照图3所示,将上述支撑架应用于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中,该卸料平台还包括装料小车10,以下对由上述支撑架和装料小车10构成的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实现楼层内任意区域的周转物料收集的过程进行说明,以便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的作用。具体的,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拟使用建筑结构设计图纸,进行支撑架和装料小车10的设计,并进行支撑架的安全分析计算;为了满足结构施工中周转材料归集和转运的需要,支撑架的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同时满足装料小车10的需要行走安全需要,设计荷载取值满足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步骤二、根据支撑架的设计,进行相应预制构件的加工,并进行各个预制构件的拼装;将支撑架的吊装至楼层现场,将支撑架的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一端固定混凝土楼板上,另一端伸出至楼板结构的外部,并通过斜撑3支撑伸出至楼板结构的外部的一端,将斜撑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底部固定,另一端固定于下楼层边梁外侧。
步骤三、根据装料小车10的设计进行装料小车10各个预制构件的加工,并进行各个预制构件的拼装;本步骤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先根据装料小车10的设计进行装料小车10构件的材料准备和初加工,并进行料台的预拼装试验,再根据预拼装的结果,进一步调整料台的构件的加工质量,并重新进行装料小车10的预制构件组装。在料台组装完成之后,再安装装料小车10的吊环16,同时进行料台的整体吊装前的准备工作。
步骤四、将装料小车10放置到楼层内,装料小车10的底部设有导向轮,装料小车10通过导向轮可以在楼层内任意区域内移动,方便操作工人将周转材料转移到装料小车10内,在装料小车10装满周转材料之后,将装料小车10移动至楼层内的支撑架上,实现楼层内任意区域的周转物料的收集。
步骤五、在完成步骤四中周转物料的收集后,将装料小车10移动到楼层内支撑架的u形滑道4内,装料小车10的导向轮可沿u形滑道4方向移动,之后,推动装料小车10沿u形滑道4继续往外移动,直到前部的导向轮碰撞到阻拦块7,减速停下来,使装料小车10由建筑楼板结构的内部移动至建筑外围,实现周转材料吊装到结构上一楼层。此步骤中,料台吊装采用整体吊装装置,吊装前先进行试吊,确保装料小车10保持平稳之后即可进行正式吊装,将装料小车10上的周转材料吊运到上层结构,供上层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施工使用,实现装料小车10收集的周转物料的转移。整体吊装装置放置到支撑架外部,且位于第一限位立杆5a和第二限位立杆5b、限位横杆6以内(这些限位部件用于装料小车10在向外移动过程中缓冲,并阻止装料小车10继续往外移动),然后通过吊装装置将装料小车10及其收集的周转材料运到指定楼层和位置。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为节省施工成本,支撑架可循环使用,在完成装料小车10以及承载的周转物料吊运至指定楼层内之后,再拆卸支撑架,将拆卸的支撑架安装在指定楼层,再配合装料小车10使用,完成该楼层的周转物料的收集和转移。也可以在所需楼层分别安装支撑架201,采用该方式使施工过程更加便捷,省去拆卸步骤,但是存在施工成本较大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上述支撑架用于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可以使承载周转物料的移动的装料小车由建筑楼板结构的内部移动至建筑外围,与装料小车配合能实现楼层内任意位置的周转材料收集。
本申请文件中使用到各类部件如没有详细说,均可以采用标准件或常用技术,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和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电器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型号,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都是很容易实现的,在此不再作出具体叙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1.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架挑梁、第二支撑架挑梁、横撑、斜撑,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一端固定于既有建筑楼板内侧,另一端伸出至楼板的外部,在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顶部沿既有建筑楼板内侧向楼板的外部方向设置u形滑道,所述u形滑道用于收集物料的装料小车移动;
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之间沿长度方向横向相隔布置多个所述横撑,所述横撑的两端分别焊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上,通过所述横撑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所述斜撑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一端的下方,所述斜撑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底部,另一端固定于下楼层边梁外侧,用于支撑上部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横撑的间隔距离为400-550mm。
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还设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位于楼板的外部的所述支撑架的端部,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防止所述装料小车向外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立杆、第二限位立杆、限位横杆,其中,所述第一限位立杆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上,所述第二限位立杆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上,所述限位横杆横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立杆、所述第二限位立杆之间,所述限位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立杆、所述第二限位立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立杆和所述第二限位立杆均由两根钢杆呈一夹角度连接形成一长边和一短边的形状,所述第一限位立杆的短边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的靠近端部的底部,长边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的外侧边,形成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外侧的第一栏杆,所述第二限位立杆的短边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靠近端部的底部,长边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外侧边,形成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外侧的第二栏杆,所述第一栏杆和所述第二栏杆用于防止所述装料小车由所述u形滑道两侧冲出。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设有阻拦块,所述阻拦块位于所述限位装置的内侧,所述阻拦块横向设置于所述u形滑道的一端上,用于阻止所述装料小车的向前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采用两根槽钢,两根所述槽钢的一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的底部、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底部,另一端分别与下楼层边梁外侧预埋的钢板焊接。
8.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还包括过渡板,所述过渡板位于既有建筑楼板的内侧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板具有一坡度。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