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压合测试治具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很多手动压合测试治具,在测试的时候,须有人去进行开盖,放料,合盖,然后进行手动压合测试操作,测试效率低,不能满足同时在多个位置进行不同的项目测试,造成人工的极大浪费,以及增大物料在转移过程出错的概率,现有的气动治具测试的产品个数较少,为了提高uph,需发一种四模结构。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测试效率和精度高,不需要手动开盖、放料、合盖、手动压合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前后运动组件、上下运动组件以及用于测试若干待测试产品的置换块组件,所述前后运动组件设于固定组件上,所述上下运动组件设于前后运动组件上;
所述置换块组件包括用于装载待测试产品的本体组件、用于下压待测试产品以完成测试的上盖组件以及用于连接测试仪器的下pcb板,所述下pcb板位于所述固定组件顶部,所述本体组件设于下pcb板上,所述上盖组件位于本体组件上方,所述上盖组件设于上下运动组件上,各所述待测试产品位于本体组件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中,所述本体组件包括第一治具块、四个第一产品固定框,各所述第一产品固定框旁分别设置有一个底针座模组,所述待测试产品位于第一产品固定框上,所述待测试产品通过底针座模组与下pcb板连接;
所述上盖本体包括第一上盖板、第一浮动压板,所述第一浮动压板顶部与第一上盖板连接,所述第一浮动压板位于待测试产品正上方。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中,所述本体组件包括第二治具块、两个下接针座模组,两所述下接针座模组之间设有两第二产品固定框;
所述上盖本体包括第二上盖板、第二浮动压板、转接pcb板、四个上接针座模组,所述第二浮动压板顶部与第二上盖板连接,所述第二浮动压板位于待测试产品正上方,所述转接pcb板位于第二上盖板顶部,所述上接针座模组设于上盖板中,所述上接针座模组顶部与转接pcb板连接,所述上接针座模组底部与待测试产品连接,所述转接pcb板通过下接针座模组与下pcb板连接。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下底板、上顶板、前挡板、后挡板、若干限高块,所述前挡板和后挡板分别立于下底板前侧和后侧,所述上顶板设于前挡板和后挡板顶部,所述下pcb板位于上顶板顶部,所述下底板左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若干限高块。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中,所述前后运动组件包括前后运动气缸、前后移动块、两平行设置的线性轴,所述前后运动气缸设于下底板上,所述前后运动气缸的伸缩轴与前后移动块连接,所述线性轴架设于前挡板和后挡板之间,所述前后移动块套设于线性轴上。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中,所述上下运动组件包括下连接板、上连接板、两块连接立板、四个上下运动气缸、四根导向轴,所述上下运动气缸固定于前后移动块中,所述上下运动气缸的伸缩轴与上方的下连接板连接,所述导向轴底部固定于前后移动块上,所述导向轴顶部贯穿下连接板,所述下连接板左侧和右侧分别设一连接立板,所述连接立板顶部与上连接板连接,所述上盖组件设于上连接板上。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中,还包括第一光电感应片、第一光电感应器、第二光电感应片、第二光电感应器、第三光电感应器,所述前后移动块一侧设有第一光电感应片,所述下底板上平行设有第一光电感应器和第三传感器,所述下连接板一侧设有第二光电感应片,所述后挡板上设有第二光电感应器。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中,所述上连接板与上盖组件之间设置有若干竖直弹簧。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中,还包括绝缘板,所述绝缘板位于下pcb板与固定组件之间。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组件、前后运动组件、上下运动组件以及置换块组件,将置换块组件的上盖组件设在上下运动组件上,而置换块组件的本体组件则设于固定组件上,上盖组件在前后运动组件和上下运动组件的配合运动下实现精准的前后和上下移动,而待测试产品位于本体组件上,上盖组件下压待测试产品,完成测试,整个测试过程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测试效率,而置换块组件可拆分,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更换不同的置换块组件,节约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置换块组件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置换块组件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组件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上下运动组件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感应装置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包括固定组件1、前后运动组件2、上下运动组件3以及用于测试若干待测试产品的置换块组件4,所述前后运动组件2设于固定组件1上,所述上下运动组件3设于前后运动组件2上。
所述置换块组件4包括用于装载待测试产品的本体组件43、用于下压待测试产品以完成测试的上盖组件41以及用于连接测试仪器的下pcb板42,所述下pcb板42位于所述固定组件1顶部,所述本体组件43设于下pcb板42上,所述上盖组件41位于本体组件43上方,所述上盖组件41设于上下运动组件3上,各所述待测试产品位于本体组件上。
如图1~图7,本实用新型中,前后运动组件2可在固定组件1上做前后运动,带动上下运动组件3也前后运动,上下运动组件3上设置有上盖组件41,上下运动组件3可带动上盖组件41上下运动,而本体组件43一直固定在固定组件1的顶部。本体组件43放在下pcb板42上,待测试产品位于本体组件上,本体组件43上可一次性放置若干待测试产品,上盖组件41位于各待测试产品上方。当上盖组件41被带至本体组件43正上方时,上下运动组件3下移,使上盖组件41将待测试产品往下压,将待测试产品与下pcb板导通,对待测试产品进行测试。
上述测试过程中,本体组件43一直保持不动,而上盖组件41不固定,当待测试产品放置在本体组件43上后,上盖组件41往后移动,到达本体组件43正上方,上盖组件41再垂直下压,完成测试;当测试完毕,需要更换待测试产品,上盖组件41上移到最顶部,然后退至初始位置,使本体组件43顶部空出,更换待测试产品。在此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去开盖、合盖、压合,实现自动开盖、合盖、压合,由于上盖组件41只有前后运动和上下运动两种运动方向,可以保证上盖组件41与本体组件43的相对位置一直保持精准度。同时置换块组件4为可拆分结构,当待测试产品为不同型号,更换置换块组件4即可,而固定组件1、前后运动组件2、上下运动组件3等结构不需要更换,节约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中,置换块组件4为可更换结构,当需要测试不同的产品,更换不同的置换块组件4即可,其他的组件不需要更换,以节约成本,具体的,本申请给出两种置换块组件4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所述置换块组件4中,所述本体组件43包括第一治具块431、四个第一产品固定框432,各所述第一产品固定框432旁分别设置有一个底针座模组(未图示),所述待测试产品位于第一产品固定框432上,所述待测试产品通过底针座模组与下pcb板连接,所述上盖组件41包括第一上盖板411、第一浮动压板412,所述第一浮动压板412顶部与第一上盖板411连接,所述第一浮动压板412位于待测试产品正上方。
如图1和图2,为第一种置换块组件4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第一治具块431上设置四个第一产品固定框432,第一产品固定框432的旁边都设置有一个底针座模组,每个第一产品固定框432上设置有待测试产品,待测试产品位于底针座模组上方,通过上方第一上盖板411和第一浮动压板412的下压作用,使待测试产品通过底针座模组直接与下pcb板连接,进行测试。当然,第一浮动压板412与第一上盖板411之间会设置有强力弹簧(未图示),以保证第一浮动压板412给下方的待测试产品施加额外的力,让待测试产品与底针座模组充分接触,保证测试的精确度。
实施例2
所述置换块组件4中,所述本体组件43包括第二治具块、两个下接针座模组433,两所述下接针座模组433之间设有两第二产品固定框434。所述上盖组件41包括第二上盖板413、第二浮动压板414、转接pcb板、四个上接针座模组415,所述第二浮动压板414顶部与第二上盖板413连接,所述第二浮动压板414位于待测试产品正上方,所述转接pcb板位于第二上盖板413顶部,所述上接针座模组415设于上盖板中,所述上接针座模组415顶部与转接pcb板连接,所述上接针座模组415底部与待测试产品连接,所述转接pcb板通过下接针座模组433与下pcb板连接。
如图3和图4,为第二种置换块组件4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第二治具块上设置两个第二产品固定框434,各第二产品固定框434中放置待测试产品,第二上盖板413中设置四个上接针座模组415,第二上盖板413顶部还设置有pcb槽416,用于放置转接pcb板(未图示)。待测试产品通过上接针座模组415与转接pcb板连接,转接pcb板再通过第二治具块中的下接针座模组433与下pcb板连接,实现产品测试连接。在第二上盖板413底部设置有第二浮动压板414,第二浮动压板414下还设置有浮动压头417,通过浮动压头417将待测试产品下压,而第二产品固定框434底部与第二治具块之间又设置有浮动支撑板435,通过浮动支撑板435将第二产品固定框434往上顶,使待测试产品与上接针座模组415充分接触,提高测试精确度。当然,第二浮动压板414与第二上盖板413之间,浮动支撑板435与第二治具块之间都设置有强力弹簧(未图示),以保证正常的浮动。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上述两种置换块组件实施例能测试产品,所述固定组件1包括:下底板11、上顶板12、前挡板13、后挡板14、若干限高块15,所述前挡板13和后挡板14分别立于下底板11前侧和后侧,所述上顶板12设于前挡板13和后挡板14顶部,所述下pcb板42位于上顶板12顶部,所述下底板11左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若干限高块15。
如图1~图6,固定组件1下底板11前后两侧分别设置前挡板13和后挡板14,上顶板12固定于前挡板13和后挡板14顶部,上顶板12前侧镂空,上顶板12后侧用于固定下pcb板42,而前挡板13则设置为u型结构。因此,当上顶板12和前挡板13安装固定好后,通过镂空部位能直观的看清楚前后运动组件2和上下运动组件3的运行轨迹,也利于整体结构的安装。而下底板11的左侧和右侧则分别设置若干限高块15,限高块15用于限制上下运动组件3的最低高度,防止上下运动组件3垂直下压过度,即上下运动组件3底部最多运动到限高块15顶部的高度,防止上下运动组件3带动上盖组件41垂直下压过度,而损坏待测试产品或置换块组件4。
更进一步的,所述前后运动组件2包括前后运动气缸21、前后移动块22、两平行设置的线性轴23,所述前后运动气缸21设于下底板11上,所述前后运动气缸21的伸缩轴与前后移动块22连接,所述线性轴23架设于前挡板13和后挡板14之间,所述前后移动块22套设于线性轴23上。
如图1和图2,前后移动块22活动套设在两线性轴23上,两线性轴23水平平行设置,通过前后运动气缸21的伸缩轴带动前后移动块22前后移动。两线性轴23的存在保证前后移动块22精准的前后移动,进而带动上下运动组件3前后移动。当然,还可以将线性轴23设置为滑轨,而在前后移动块22底部设置滑块,利用滑块和滑轨的配合,实现前后移动块22的前后移动。
更进一步的,所述上下运动组件3包括下连接板31、上连接板32、两块连接立板33、四个上下运动气缸34、四根导向轴35,所述上下运动气缸34固定于前后移动块22中,所述上下运动气缸34的伸缩轴与上方的下连接板31连接,所述导向轴35底部固定于前后移动块22上,所述导向轴35顶部贯穿下连接板31,所述下连接板31左侧和右侧分别设一连接立板33,所述连接立板33顶部与上连接板32连接,所述上盖组件41设于上连接板32上,所述上连接板32设置有安装槽321,上盖组件41设于安装槽321上。
如图2和图6,前后移动块22中设置四个上下运动气缸34,上下运动气缸34的伸缩轴与顶部的下连接板31连接,而前后移动块22上设置的四根导向轴35则用于保证上下运动组件3能稳定的垂直上下移动。下连接板31与上连接板32之间为固定组件1的上顶板12,两块连接立板33也位于固定组件1的上顶板12左右两侧。当前后移动块22前后移动,则上下运动组件3也跟随前后移动,当上下运动组件3移动到本体组件43的正上方,上下运动气缸34的伸缩轴启动,将下连接板31往下拉,带动上连接板32垂直下压,上连接板32固定有上盖板,即相当于上盖板往下垂直下压待测试产品以进行测试。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光电感应片51、第一光电感应器52、第二光电感应片54、第二光电感应器55、第三光电感应器53,所述前后移动块22一侧设有第一光电感应片51,所述下底板11上平行设有第一光电感应器52和第三传感器,所述下连接板31一侧设有第二光电感应片54,所述后挡板14上设有第二光电感应器55。
如图1和图2,为了实现前后运动组件2和上下运动组件3的精准位移,需要感应装置来定位两运动组件的位置。第一光电感应器52和第三光电感应器53平行设置在下底板11上,第一光电感应片51设置在前后移动块22一侧。第一光电感应器52靠近后挡板14,第三光电感应器53靠近前挡板13,当第一光电感应片51运动到第一光电感应器52时,即输出信号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得到前后移动块22此时的位置,上盖板已经运行至本体组件43的正上方,控制系统控制前后运动气缸21停止,并启动上下运动气缸34使上盖板下压。同理,当第一光电感应片51运动到第三光电感应器53时,上盖板已经离开本体组件43上方,控制系统控制前后运动气缸21停止。而第二光电感应器55设在下底板11另一侧,第二光电感应片54设在下连接板31一侧,第二光电感应片54向下运动至第二光电感应器55时,表示上盖板刚好到达垂直压合位置,控制系统控制上下运动气缸34停止,直到测试完成,才启动上下运动气缸34使上盖板上升回位。
更进一步的,为了防止上连接板32带动上盖板硬性垂直下压,所述上连接板32与上盖组件41之间设置有若干竖直弹簧(未图示),通过竖直弹簧起到一个缓冲作用,起到保护待测试产品的作用。
更进一步的,为了防止测试时,固定组件1等结构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还包括绝缘板,所述绝缘板位于下pcb板42与固定组件1之间,通过绝缘板隔绝下pcb板42与底部固定组件1的接触,防止固定组件1等对下pcb板42有静电或者其他干扰,提高测试精准度。
采用上述各个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组件、前后运动组件、上下运动组件以及置换块组件,将置换块组件的上盖组件设在上下运动组件上,而置换块组件的本体组件则设于固定组件上,上盖组件在前后运动组件和上下运动组件的配合运动下实现精准的前后和上下移动,而待测试产品位于本体组件上,上盖组件下压待测试产品,完成测试,整个测试过程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测试效率,而置换块组件可拆分,根据不同的产品需求更换不同的置换块组件,节约生产成本。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组件、前后运动组件、上下运动组件以及用于测试若干待测试产品的置换块组件,所述前后运动组件设于固定组件上,所述上下运动组件设于前后运动组件上;
所述置换块组件包括用于装载待测试产品的本体组件、用于下压待测试产品以完成测试的上盖组件以及用于连接测试仪器的下pcb板,所述下pcb板位于所述固定组件顶部,所述本体组件设于下pcb板上,所述上盖组件位于本体组件上方,所述上盖组件设于上下运动组件上,各所述待测试产品位于本体组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组件包括第一治具块、四个第一产品固定框,各所述第一产品固定框旁分别设置有一个底针座模组,所述待测试产品位于第一产品固定框上,所述待测试产品通过底针座模组与下pcb板连接;
所述上盖本体包括第一上盖板、第一浮动压板,所述第一浮动压板顶部与第一上盖板连接,所述第一浮动压板位于待测试产品正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组件包括第二治具块、两个下接针座模组,两所述下接针座模组之间设有两第二产品固定框;
所述上盖本体包括第二上盖板、第二浮动压板、转接pcb板、四个上接针座模组,所述第二浮动压板顶部与第二上盖板连接,所述第二浮动压板位于待测试产品正上方,所述转接pcb板位于第二上盖板顶部,所述上接针座模组设于上盖板中,所述上接针座模组顶部与转接pcb板连接,所述上接针座模组底部与待测试产品连接,所述转接pcb板通过下接针座模组与下pcb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一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下底板、上顶板、前挡板、后挡板、若干限高块,所述前挡板和后挡板分别立于下底板前侧和后侧,所述上顶板设于前挡板和后挡板顶部,所述下pcb板位于上顶板顶部,所述下底板左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若干限高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运动组件包括前后运动气缸、前后移动块、两平行设置的线性轴,所述前后运动气缸设于下底板上,所述前后运动气缸的伸缩轴与前后移动块连接,所述线性轴架设于前挡板和后挡板之间,所述前后移动块套设于线性轴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运动组件包括下连接板、上连接板、两块连接立板、四个上下运动气缸、四根导向轴,所述上下运动气缸固定于前后移动块中,所述上下运动气缸的伸缩轴与上方的下连接板连接,所述导向轴底部固定于前后移动块上,所述导向轴顶部贯穿下连接板,所述下连接板左侧和右侧分别设一连接立板,所述连接立板顶部与上连接板连接,所述上盖组件设于上连接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光电感应片、第一光电感应器、第二光电感应片、第二光电感应器、第三光电感应器,所述前后移动块一侧设有第一光电感应片,所述下底板上平行设有第一光电感应器和第三传感器,所述下连接板一侧设有第二光电感应片,所述后挡板上设有第二光电感应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与上盖组件之间设置有若干竖直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模组气动压合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板,所述绝缘板位于下pcb板与固定组件之间。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