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及其移动小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58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及其移动小车。



背景技术:

悬挑卸料平台是建筑施工领域内周转材料从已施工的下楼层转移至待施工的上楼层最重要的转运装置,这种装置目前主要采用安装固定于下楼层突出楼层外边沿,悬挑卸料平台本身不能移动,操作工人徒手将相应的建筑施工周转材料从楼搬运到转料平台,然后通过垂直运输机械塔式起重机将周转材料转运到待施工楼层,这种悬挑卸料平台在周转材料的搬运中均采用人工将下楼层内收集并搬运到卸料平台,一方面搬运比较费时费力,工效很低,同时存在高处作业中的高处落物和高处坠落等安全风险,另一方面,悬挑钢平台很少采用标准件形式,所有构件之间的连接都是采用焊接连接,采用的焊接工艺将悬挑卸料平台的主挑梁和次梁等连接起来,受到焊接工艺的限制,加工成的悬挑卸料钢平台工艺繁琐,验收规程不完善,产品质量保证困难,且产品维保也没有具体有效规定,产品重复利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标准件形式的构件拆装,相对复杂,构件回收及再利用等管理也不方便,不符合当今国家主管部门提倡的绿色施工和环保节能的主题。

经检索,公开号为cn107082354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自卸式运输吊笼及其施工方法,自卸式运输吊笼包括:吊笼本体,包括底板和围护设于底板的四周侧板,侧板中面向楼层的一侧形成开口;轨道的第二端通过开口延伸出吊笼本体,轨道的第二端在吊笼本体停靠楼层后搭设于楼层上;以及供物料搁置的移动承台,安装于轨道上且可沿轨道上且可沿轨道滑动。该专利的吊笼本体虽然能随移动承台沿轨道滑动,但是只是单方向的沿轨道滑动,而且滑动的距离非常有限,即只限于轨道范围,楼层内其他位置的周转材料依然需要通过人力收集并人工搬运到吊笼本体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及其移动小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移动小车,用于收集楼层内任意区域的周转物料,所述移动小车包括底座、围挡,

其中,所述围挡可拆卸式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围挡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底座三个周边上,使所述围挡与所述底座形成具有一敞开边的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收集的所述周转物料;

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导向轮,使所述移动小车沿任意方向移动或沿预设轨道方向移动;

所述底座的周边上设置用于连接吊运装置的吊环,实现收集所述周转物料由本楼层转移至指定楼层。

优选地,所述底座由两个纵向杆和多个横向杆拼装组成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上方设置垫板,用于搁置周转材料;在两个所述纵向杆之间横向相隔布置所述横向杆,所述横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两个所述纵向杆连接。

优选地,所述围挡由多个立杆、多个水平杆和防护密目安全网拼装组成,其中,所述立杆的底部分别垂直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三个边上,相邻的所述立杆水平之间通过所述水平杆横向连接,在所述底座的上方围成一个具有两条长边和一条短边的u型围栏,在所述u型围栏的外侧设置一层防护密目安全网,使所述u型围栏与所述底座形成具有一边开口的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开口为所述移动小车的装卸料口。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包括上述一种移动小车。

优选地,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一端与既有建筑楼板结构固定,另一端伸出至楼板结构的外部,

在所述支撑架上沿楼板结构的内侧向楼板结构的外部铺设u形滑道;

所述移动小车在楼层内任意区域内移动,实现楼层内任意区域的周转物料的收集;且所述移动小车的所述导向轮可沿所述u形滑道移动,使收集的所述周转物料由楼板结构的内侧输送至楼板结构的外部,实现所述移动小车收集的所述周转物料的转移。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架挑梁、第二支撑架挑梁、横撑、斜撑;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一端固定于楼板结构的内侧,另一端伸出至楼板结构的外部;

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之间沿长度方向横向相隔布置多个所述横撑,所述横撑的两端分别焊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上,通过所述横撑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所述斜撑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下方,所述斜撑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底部,另一端固定于下楼层边梁外侧,用于支撑上部结构。

优选地,所述u形滑道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顶部,所述u形滑道用于收集物料的所述移动小车移动。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上还设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位于所述楼板结构的外部所述支撑架的端部,且位于所述阻拦块的外侧,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防止所述移动小车向外移动。

优选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立杆、第二限位立杆、限位横杆,其中,所述第一限位立杆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上,所述第二限位立杆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上,所述限位横杆横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立杆、所述第二限位立杆之间,所述限位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立杆、所述第二限位立杆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上设有阻拦块,所述阻拦块位于所述限位装置的内侧,所述阻拦块横向设置于所述楼板结构外部所述轨道的一端上,用于阻止所述移动小车继续外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至少一种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移动小车行可以在楼层内任意区域内移动,移动小车移动至周转材料散布位置,实现周转材料就地装车,装满后可以通过人工推行到支撑装置的u形滑道上,另一方面,该移动小车还可以沿预设轨道方向移动,使移动小车由建筑楼板结构的内部移动至建筑外围,进一步,通过移动小车上设置的吊环与吊运装置连接,方便将移动小车上的周转材料吊运到上层结构,供上层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施工使用。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的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通过在支撑架体上设置u形滑道,使移动小车由建筑楼板结构的内部移动至建筑外围,方便塔吊将移动小车上的周转材料吊运到上层结构,供上层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施工使用;进一步,移动小车除了可以沿支撑架u形滑道往楼层内外移动外,下u形滑道后还可以在楼层内移动,实现了移动小车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楼层,可以让移动小车行走到周转材料散布位置,实现周转材料就地装车,装满后通过安装人员推行到支撑装置的u形滑道上。

经分析技术应用本技术,同样面积结构楼层周转材料收集转运,可以节约劳动力40%,节省时间60%;能减轻建筑工人将周转材料归集到移动小车的劳动强度,提高已施工的下层结构楼面散落周转材料归集的效率,同时周转材料可以在进入支撑架之前困扎好,方便塔吊等垂直运输机械的吊运,经济效果良好,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移动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侧立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正立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分别表示为: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横撑2、斜撑3、u形滑道4、第一限位立杆5a、第二限位立杆5b、限位横杆6、阻拦块7、水平锚固件8、过渡板9、移动小车10、底座101、围挡102、纵向杆103、横向杆104、垫板105、立杆106、横向水平杆107、纵向水平杆108、导向轮支架109、导向轮110、吊环111、防护密目安全网112、支撑架2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下,“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参照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移动小车10的结构示意图,该移动小车10可以用于收集楼层内任意区域的周转物料。如图1所示,移动小车10包括底座101、围挡102,其中,围挡102可拆卸式设置于底座101的上方,围挡102的底部固定于底座101三个周边上,使围挡102与底座101形成具有一敞开边的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收集的周转物料。底座101的底部设有四个导向轮支架109,在导向轮支架109安装导向轮110,使移动小车10沿任意方向移动或沿预设轨道方向移动。底座101的周边上设置用于连接吊运装置的吊环111,通过吊运装置将移动小车10及其收集的周转物料由本楼层转移至指定楼层。吊运装置可以选用垂直运输机械如塔吊等现有技术实现。

作为一优选实施方式,在移动小车10上至少设置两个吊环111,吊环111设置于底座101的两个侧边上,两个吊环111分别对应设置在底座101的相对的两个边上,用于与吊装装置连接。本实施例中设有四个吊环111,使移动小车10在吊装过程中的进一步保持平稳。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参照图1所示,一种移动小车的底座101由两个纵向杆103和多个横向杆104拼装组成的支撑平台,在两个纵向杆103之间横向相隔布置横向杆104,横向杆104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两个纵向杆103连接。在支撑平台上方设置垫板105,用于搁置周转材料。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纵向杆103、横向杆104采用钢管,横向杆104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两个纵向杆103采用扣件连接,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可用于钢管连接的其他的连接部件。

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参照图1所示,围挡102由多个立杆106、多个水平杆和防护密目安全网112拼装组成,其中,立杆106的底部分别垂直固定于底座101的三个边上,相邻的立杆106水平之间通过水平杆横向连接,在底座101的上方围成一个具有两条长边和一条短边的u型围栏,在u型围栏的外侧设置一层防护密目安全网112,使u型围栏与底座101形成具有一边开口的容纳空间,开口作为移动小车10的装卸料口。采用防护密目安全网112可以防止移动小车在移动的过程中,造成周转物料的掉落,起到围护作用,尤其可以防止粉尘等颗粒较小的材料向外抛洒。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立杆106、水平杆均采用钢管,其中,水平杆可以包括不同长度钢管,可分为横向水平杆107、纵向水平杆108,在具体实施时,根据相邻立杆106之间的距离分别连接横向水平杆107或纵向水平杆108,在立杆106的高度方向形成多层水平杆12,在各个杆件的拼接处采用扣件连接。

参照图2-4所示,包含上述移动小车的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包括支撑架201、移动小车10,支撑架201一端与既有建筑楼板结构固定,另一端伸出至楼板结构的外部,在支撑架201上沿楼板结构的内侧向楼板结构的外部铺设u形滑道4。移动小车10在楼层内任意区域内移动,可以通过人工配合移动小车10实现楼层内任意区域的周转物料的收集,通过将移动小车10的导向轮110沿u形滑道4移动,使收集的周转物料由楼板内侧输送至楼板结构外部。通过吊运装置与移动小车10的吊环111连接,将移动小车10及其收集的周转物料输送至指定楼层。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支撑架201包括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横撑2、斜撑3,其中,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一端固定于楼板结构的内侧,另一端伸出至楼板结构的外部。具体为,将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一端与楼板结构采用水平锚固件8固定,水平锚固件8可以采用穿越混凝土楼板的螺栓,在螺栓锚固楼板的两端设有垫圈。第一支撑架挑梁1a与第二支撑架挑梁1b之间沿长度方向横向相隔布置多个横撑2,横撑2的两端分别焊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和第二支撑架挑梁1b上,通过横撑2连接第一支撑架挑梁1a和第二支撑架挑梁1b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在具体实施时,相邻横撑2间隔距离为500mm,使架体整体更加稳定。

作为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斜撑3设置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位于楼板结构外部的一端的下方,斜撑3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底部,另一端固定于下楼层边梁外侧,用于支撑上部结构。在具体实施时,斜撑3可以采用2根槽钢,设置时将槽钢u形开口向侧面,将两根槽钢的一端分别焊接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的底部、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底部,另一端分别与下楼层边梁外侧预埋的钢板焊接。在既有的建筑楼板结构上形成了稳定的支撑架201结构。

u形滑道4设置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与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顶部,u形滑道4的底部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顶部采用焊接连接,u形滑道4是在支撑架201上形成的沿建筑楼板内侧向楼板结构外部的u形滑道。

作为另一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图4所示,支撑架201还设置过渡板9,过渡板9位于既有建筑楼板内侧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一端,过渡板9为具有一坡度。过渡板9高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接触,将移动小车10可以通过过渡板9由地面移动至u形滑道4上。通过人工的方式将移动小车10移动至u形滑道4上,比较省力,方便使用。

在其他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在支撑架201上还设有阻拦块7,阻拦块7横向固定于楼板结构外部u形滑道4的一端上,将阻拦块7夹紧在支撑架201挑梁上,用于阻止移动小车继续向外移动。支撑架201上还设有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位于楼板结构的外部支撑架201的端部,且位于阻拦块7的外侧,限位装置用于防止移动小车向外移动。阻拦块7位于支撑架201挑梁外端,限位装置以内,用于阻拦移动小车在向外移动过程中缓冲,并阻止移动小车10继续往外移动,从而实现移动小车10制动。

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立杆5a、第二限位立杆5b、限位横杆6,其中,第一限位立杆5a的底部固定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上,具体可以将第一限位立杆5a的底部焊接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上,将第二限位立杆5b底部焊接于第二支撑架挑梁1b上,限位横杆6横向设置于第一限位立杆5a、第二限位立杆5b之间,限位横杆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限位立杆5a、第二限位立杆5b采用钢管扣件连接连接。

在其他优选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支撑架201上设置第一栏杆和第二栏杆,第一限位立杆5a和第二限位立杆5b均由两根钢杆呈一夹角度连接形成一长边和一短边的形状。第一限位立杆5a和第二限位立杆5b分别由两根钢杆呈一夹角度连接形成一长边和一短边的形状,第一限位立杆5a的短边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的靠近端部的底部,长边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的外侧边,形成位于第一支撑架挑梁1a外侧的防护结构,即第一栏杆。第二限位立杆5b的短边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靠近端部的底部,长边一端固定于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外侧边,形成位于第二支撑架挑梁1b外侧的防护结构,即第二栏杆。第一栏杆和第二栏杆用于防止移动小车10由u形滑道4的两侧冲出。

基于上述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结构特征,提供了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的施工方法的实施例,该实施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拟使用建筑结构设计图纸,进行支撑架201和移动小车10的设计,并进行支撑架201的安全分析计算;为了满足结构施工中周转材料归集和转运的需要,支撑架201的设计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同时满足移动小车10的需要行走安全需要,设计荷载取值满足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步骤二、根据支撑架201的设计,进行相应预制构件的加工,并进行各个预制构件的拼装;将支撑架201的吊装至楼层现场,将支撑架201的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一端固定混凝土楼板上,另一端伸出至楼板结构的外部,并通过斜撑3支撑伸出至楼板结构的外部的一端,将斜撑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架挑梁1a、第二支撑架挑梁1b的底部固定,另一端固定于下楼层边梁外侧。

步骤三、根据移动小车10的设计进行移动小车10各个预制构件的加工,并进行各个预制构件的拼装;本步骤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先根据移动小车10的设计进行移动小车10构件的材料准备和初加工,并进行料台的预拼装试验,再根据预拼装的结果,进一步调整料台的构件的加工质量,并重新进行移动小车10的预制构件组装。在料台组装完成之后,再安装移动小车10的吊环111,同时进行料台的整体吊装前的准备工作。

步骤四、将移动小车10放置到楼层内,移动小车10的底部设有导向轮110,使移动小车10在楼层内任意区域内移动,方便操作工人将周转材料转移到移动小车10内,在移动小车10装满周转材料之后,将移动小车10移动至楼层内的支撑架201上,实现楼层内任意区域的周转物料的收集。

步骤五、在完成步骤四中周转物料的收集后,将移动小车10移动到楼层内支撑架201的u形滑道4内,移动小车10的导向轮110可沿u形滑道4方向移动,之后,推动移动小车10沿u形滑道4继续往外移动,直到前部的导向轮110碰撞到阻拦块7,减速停下来,使移动小车10完全移动至楼板结构以外支撑架201上,使收集的周转物料由建筑楼板结构的内部移动至建筑外围,实现周转材料吊装到结构上一楼层。本步骤中,料台吊装采用整体吊装装置,吊装前先进行试吊,确保移动小车10保持平稳之后即可进行正式吊装,将装料小车上的周转材料吊运到上层结构,供上层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施工使用,实现装料小车收集的周转物料的转移。整体吊装装置放置到支撑架201外部,且位于第一限位立杆5a和第二限位立杆5b、限位横杆6以内(这些限位部件用于装料小车10在向外移动过程中缓冲,并阻止装料小车10继续往外移动),然后通过吊装装置将装料小车10及其收集的周转材料运到指定楼层和位置。

本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为节省施工成本,支撑架201可循环使用,在完成装料小车10以及承载的周转物料吊运至指定楼层内之后,再拆卸支撑架201,将拆卸的支撑架201安装在指定楼层,再配合装料小车10使用,完成该楼层的周转物料的收集和转移。也可以在所需楼层分别安装支撑架201,采用该方式使施工过程更加便捷,省去拆卸步骤,但是存在施工成本较大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上述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可以使承载周转物料的移动的装料小车由建筑楼板结构的内部移动至建筑外围,与装料小车配合能实现楼层内任意位置的周转材料收集。

本申请文件中使用到各类部件如没有详细说,均可以采用标准件或常用技术,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和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电器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常规型号,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都是很容易实现的,在此不再作出具体叙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移动小车,用于收集楼层内任意区域的周转物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小车包括底座、围挡,其中,

所述围挡可拆卸式设置于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围挡的底部固定于所述底座三个周边上,使所述围挡与所述底座形成具有一敞开边的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收集的周转物料;

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导向轮,使所述移动小车沿任意方向移动或沿预设轨道方向移动;

所述底座的周边上设置用于连接吊运装置的吊环,实现收集周转物料由本楼层转移至指定楼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由两个纵向杆和多个横向杆拼装组成的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上方设置垫板,用于搁置周转材料;在两个所述纵向杆之间横向相隔布置所述横向杆,所述横向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两个所述纵向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挡由多个立杆、多个水平杆和防护密目安全网拼装组成,其中,所述立杆的底部分别垂直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三个边上,相邻的所述立杆水平之间通过所述水平杆横向连接,在所述底座的上方围成一个具有两条长边和一条短边的u型围栏,在所述u型围栏的外侧设置一层防护密目安全网,使所述u型围栏与所述底座形成具有一边开口的所述容纳空间,所述开口为所述移动小车的装卸料口。

4.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动小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还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一端与既有建筑楼板结构固定,另一端伸出至楼板结构的外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撑架上沿楼板结构的内侧向楼板结构的外部铺设u形滑道;

所述移动小车在楼层内任意区域内移动,实现楼层内任意区域的周转物料的收集;且所述移动小车的所述导向轮可沿所述u形滑道移动,使收集的所述周转物料由楼板结构的内侧输送至楼板结构的外部;实现所述移动小车收集的所述周转物料的转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架挑梁、第二支撑架挑梁、横撑、斜撑;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一端固定于楼板结构的内侧,另一端伸出至楼板结构的外部;

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之间沿长度方向横向相隔布置多个所述横撑,所述横撑的两端分别焊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上,通过所述横撑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和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形成整体受力结构;

所述斜撑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下方,所述斜撑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底部,另一端固定于下楼层边梁外侧,用于支撑上部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u形滑道设置于第一支撑架挑梁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的顶部,所述u形滑道用于收集物料的所述移动小车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还设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位于所述楼板结构的外部所述支撑架的端部,所述限位装置用于防止所述移动小车向外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包括第一限位立杆、第二限位立杆、限位横杆,其中,所述第一限位立杆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架挑梁上,所述第二限位立杆底部固定于所述第二支撑架挑梁上,所述限位横杆横向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立杆、所述第二限位立杆之间,所述限位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立杆、所述第二限位立杆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设有阻拦块,所述阻拦块位于所述限位装置的内侧,所述阻拦块横向设置于所述楼板结构外部所述轨道的一端上,用于阻止所述移动小车继续外移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移动的卸料平台及其移动小车,平台包括支撑架和移动小车,支撑架一端与既有建筑楼板结构固定,另一端伸出至楼板结构的外部,在支撑架上沿建筑楼板内侧向楼板结构外部铺设U形滑道;移动小车包括底座、围挡,围挡可拆卸式设置于底座的上方,围挡的底部固定于底座三个周边上,使围挡与底座形成具有一敞开边的容纳空间,用于容纳收集的周转物料;底座的底部设有导向轮,使移动小车沿任意方向移动或沿预设轨道方向移动;底座的周边上设置吊环,用于连接吊运本装置,实现本装置由下楼层吊装到上一楼层。本实用新型能减轻建筑工人将周转材料归集到移动小车的劳动强度,提高已施工的下层结构楼面散落周转材料归集的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迥;董春山;严军波;陈旦波;赵强;陈彦红;蒋成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舜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0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4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