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和具有它的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通常会预备备用轮胎,以备不时之需,相关技术中,备用轮胎的固定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在车身后地板上焊接一个支架,备胎平放在后地板上,利用安装螺栓紧固,或者利用备胎升降器将备胎固定在车身地板下方,这两种固定方式均需要较大的后备箱空间,小型车辆后备箱空间小,安装不便;还有将备胎固定在后背门上,这种方式需要后背门在两侧开启,同时需要在后背门上安装固定支架,对后背门的强度要求高,还有将备胎固定在车顶,对车顶的强度要求高,进而导致车辆的成本增大,因而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使车辆可以竖向固定在后备箱内,固定可靠,通用性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适于固定在所述车辆的后备箱内;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设于所述支撑框架,所述车辆的备胎适于竖向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件上且所述备胎的轮毂与所述第一固定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设于所述支撑框架的一侧且与所述支撑框架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具有外螺纹且穿设于所述备胎,所述定位柱的穿出所述备胎的背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侧的一端配合有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件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适于设在所述螺母与所述备胎的背离所述第一支架的一侧之间且将所述备胎压紧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设于所述支撑框架,且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固定所述车辆的千斤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设于所述支撑框架且与所述支撑框架固定连接,所述千斤顶适于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固定卡扣,所述固定卡扣设于所述支撑框架且位于所述第二支架的上方,所述固定卡扣适于与所述千斤顶的卡接配合。
具体地,所述第二支架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支架上设有限位凸台。
具体地,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适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纵梁固定连接;框架本体,所述框架本体设于所述底座上且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底座的朝向所述框架本体的一侧具有凹槽,所述框架本体适于插接至所述凹槽且与所述底座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第一纵梁,所述第一纵梁沿竖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纵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框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设于所述第一纵梁。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框架本体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横梁且另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二横梁。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可以将备胎竖向固定在后备箱内,既可以满足后备箱空间不足时备胎的安装需求,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后备箱的空间利用率,且通过第一固定件与备胎的轮毂连接,安装方便,固定可靠,便于不同类型和尺寸的备胎进行安装,进一步提高了备胎固定装置的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具有的优势与备胎固定装置具有的优势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装置在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备胎固定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备胎固定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备胎固定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图。
附图标记说明:
备胎固定装置100,支撑框架10,底座11,凹槽111,框架本体12,第一横梁13,第一纵梁14,第二横梁15,第一固定件20,第一支架21,定位柱22,螺母23,固定板24,第二固定件30,第二支架31,固定卡扣32,限位凸台33,备胎40,千斤顶5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图6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100包括:支撑框架10和第一固定件20,支撑框架10适于固定在车辆的后备箱内,第一固定件20设置在支撑框架10上,车辆的备胎40适于竖向安装在第一固定件20上,且备胎40的轮毂与第一固定件20相连,由此实现备胎40的固定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100,可以将备胎40竖向固定在后备箱内,既可以满足后备箱空间不足时备胎40的安装需求,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后备箱的空间利用率,且通过第一固定件20与备胎40的轮毂连接,安装方便,固定可靠,便于不同类型和尺寸的备胎40进行安装,进一步提高了备胎固定装置100的通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固定件20包括第一支架21,第一支架21设置在支撑框架10的一侧,且第一支架21与支撑框架10固定连接,例如焊接、铆接等,其中,第一支架21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柱22,定位柱22具有外螺纹,备胎40的轮毂适于穿设在定位柱22上,定位柱22的穿出备胎40的一侧通过螺母23与螺纹配合,使得备胎40固定在第一支架21上。
如图3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定位柱22可以包括两个,两个定位柱22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备胎40通过两个定位柱22和两个螺母23固定在支撑框架10的一侧,实现备胎40的稳定固定。
如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固定件20还包括固定板24,固定板24设置在螺母23与备胎40之间,即固定板24位于备胎40的背离第一支架21的一侧,固定板24适于将备胎40压紧在第一支架21上,可以增大备胎40固定时备胎40与螺母23的接触面积,提高备胎40固定时的紧固力,防止备胎40在车辆运动过程中松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备胎固定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固定件30,第二固定件30设置在支撑框架10上,且第二固定件30用于固定车辆的千斤顶50,由此使得该备胎固定装置100可以同时固定备胎40和千斤顶50,在将备胎40竖直放置节省空间的基础上,还可以减少额外的千斤顶50固定支架,进一步提升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固定件30包括:第二支架31和固定卡扣32,第二支架31设置在支撑框架10上,且第二支架31与支撑框架10固定连接,例如焊接、铆钉连接等,固定卡扣32设置在支撑框架10上,同样可以采用焊接或铆钉连接等方式,且固定卡扣32位于第二支架31的上方,千斤顶50适于安装在第二支架31上,且千斤顶50的上部与固定卡扣32卡接配合,由此实现千斤顶50的固定安装。
通过将第二支架31和固定卡扣32集成在支撑框架10上,可有效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在千斤顶50拆卸时,利用千斤顶50摇杆将千斤顶50卸下,在千斤顶50安装时,通过摇杆将千斤顶50固定在固定卡扣32上,安装方便,配合稳定,使用体验好。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支架31沿水平方向延伸,且第二支架31上设有限位凸台33,千斤顶50的底部与限位凸台33配合,由此可以通过限位凸台33限制千斤顶50的位移,防止千斤顶50在车辆的运动过程中松动滑落。
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框架10包括:底座11、框架本体12和第一横梁13,底座11适于与车辆的车身纵梁固定连接,框架本体12设置在底座11上,且框架本体12与底座11固定连接,第一横梁13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横梁13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1固定连接,其中,底座11可以通过螺栓与车身纵梁固定连接,框架本体12和第一横梁13均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底座11上。
由此,使得该备胎40固定支架100整体强度较高,可满足全尺寸备胎40的固定要求,同时可以实现对千斤顶50对满足需求。
如图5所示,在一些示例中,底座11的朝向框架本体12的一侧具有凹槽111,框架本体12适于插接至凹槽111内,由此使框架本体12与底座11采用塞焊焊接固定,采用塞焊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焊接的便利性,同时可以提高焊接质量,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框架10还包括第一纵梁14,第一纵梁14沿竖向延伸,且第一纵梁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横梁13和框架本体12连接,第一固定件20设置在第一纵梁14,例如,第一支架21可以直接焊接在第一纵梁14上,由此减少固定的零部件,同时可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框架10还包括第二横梁15,第二横梁15与第一横梁13间隔布置,第二横梁1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纵梁14和框架本体12连接,其中,第二支架31直接固定在第一横梁13,固定卡扣32固定在第二横梁15上,由此实现第二固定件30的固定安装,这里也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当然,前述的焊接方式也可以采用螺栓等其他安装方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100,通过采用上述备胎固定装置100,备胎40和千斤顶50均可以竖直放置在后备箱内,节省了空间,提高了装置的利用率。
在使用时,逆时针旋转螺母23,将螺母23拧下后,取下固定板24,即可将备胎40拆卸下来,再将千斤顶50取下;在重新安装故障轮胎或者备胎40时,需先将千斤顶50固定在第二支架31上,并通过摇杆使千斤顶50上部与固定卡扣32卡接配合,再将轮胎或备胎40定位在相应位置,然后扣紧固定板24,顺时针旋转螺母即可,安装方便,可靠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整体采用焊接工艺,采用螺栓与车身纵梁紧固,可极大提高安装的便利性,框架本体12与底座11采用塞焊工艺,可以提高焊接质量,又可以提高焊接的效率和便利性;千斤顶通过焊接在第一横梁13和第二横梁15上的第二固定件30进行固定,同时解决了备胎和千斤顶两个零部件的固定需求,后备箱的美观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也不必单独设计千斤顶固定结构,节省了开发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框架(10),所述支撑框架(10)适于固定在所述车辆的后备箱内;
第一固定件(20),所述第一固定件(20)设于所述支撑框架(10),所述车辆的备胎适于竖向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件(20)上且所述备胎的轮毂与所述第一固定件(20)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20)包括第一支架(21),所述第一支架(21)设于所述支撑框架(10)的一侧且与所述支撑框架(10)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支架(21)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柱(22),所述定位柱(22)具有外螺纹且穿设于所述备胎,所述定位柱(22)的穿出所述备胎的背离所述第一支架(21)的一侧的一端配合有螺母(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20)还包括固定板(24),所述固定板(24)适于设在所述螺母(23)与所述备胎的背离所述第一支架(21)的一侧之间且将所述备胎压紧在所述第一支架(2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固定件(30),所述第二固定件(30)设于所述支撑框架(10),且所述第二固定件(30)用于固定所述车辆的千斤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30)包括:
第二支架(31),所述第二支架(31)设于所述支撑框架(10)且与所述支撑框架(10)固定连接,所述千斤顶适于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31)上;
固定卡扣(32),所述固定卡扣(32)设于所述支撑框架(10)且位于所述第二支架(31)的上方,所述固定卡扣(32)适于与所述千斤顶的卡接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31)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二支架(31)上设有限位凸台(33)。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10)包括:
底座(11),所述底座(11)适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纵梁固定连接;
框架本体(12),所述框架本体(12)设于所述底座(11)上且与所述底座(11)固定连接;
第一横梁(13),所述第一横梁(13)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横梁(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座(11)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底座(11)的朝向所述框架本体(12)的一侧具有凹槽(111),所述框架本体(12)适于插接至所述凹槽(111)且与所述底座(11)焊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10)还包括:第一纵梁(14),所述第一纵梁(14)沿竖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纵梁(1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13)和所述框架本体(12)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20)设于所述第一纵梁(1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10)还包括:第二横梁(15),所述第二横梁(15)与所述第一横梁(13)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二横梁(1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纵梁(14)和所述框架本体(12)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固定件(30)的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横梁(13)且另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二横梁(15)。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备胎固定装置(100)。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