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力矩传感器及电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8-09  26


本技术涉及电动自行车,特别涉及一种中轴力矩传感器及电动自行车。


背景技术:

1、电动自行车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安装于车架五通管,为了满足传感器的出线要求,需要在车架五通管上打孔。中轴力矩传感器在安装时,为了使线束通过车架五通管的出线孔出线,在拆装车时不仅需要盲装传感器,还需要时刻关注线束的情况,防止线束受到挤压而发生断裂,因此对装配手法要求较高,影响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中轴力矩传感器,线束从车架五通管的端部出线,便于拆装车,提高生产效率,且抑制线束被挤压断裂的情况。

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中轴力矩传感器的电动自行车。

3、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安装于车架五通管,包括:走线机构,连接于所述车架五通管,所述走线机构设有位于所述车架五通管内的轴向走线通道和位于所述车架五通管外的径向走线通道;第一护腕,连接于所述走线机构并位于所述车架五通管的一端;传感器线束,被配置为从所述车架五通管朝向所述第一护腕的一端穿出,所述传感器线束的部分结构布置于所述轴向走线通道内和所述径向走线通道内。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轴力矩传感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5、通过设置连接于车架五通管的走线机构,走线机构设有位于车架五通管内的轴向走线通道和位于车架五通管外的径向走线通道,第一护腕位于车架五通管的一端并连接于走线机构,传感器线束依次通过轴向走线通道和径向走线通道定位和引导,使得传感器线束能从车架五通管朝向第一护腕的一端穿出,减少了在车架五通管开孔的工序,在拆装车时传感器线束不会受到挤压,有效降低了传感器线束发生断裂的风险;而且简化了装配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走线机构包括支撑套和固线支架,所述支撑套连接于所述车架五通管的内壁,所述支撑套的外周壁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形成为所述轴向走线通道;所述固线支架连接于所述支撑套并与所述车架五通管的端壁抵接,所述固线支架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为所述径向走线通道。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套包括第一定位机构,所述固线支架包括第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定位机构与所述第二定位机构相连接并配置为使所述支撑套和所述固线支架在所述支撑套的轴向上相对移动,并限制所述支撑套和所述固线支架在垂直于所述支撑套的轴向上相对移动。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套包括连接部,所述第一定位机构为设于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固线支架包括与所述车架五通管抵接的环状部,所述第二定位机构为设于所述环状部且与所述凹槽定位配合的第一凸起。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凸起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固线支架的周向均布,所述凹槽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凹槽与多个所述第一凸起一一对应设置。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固线支架的径向上的底壁沿所述固线支架的轴向凸出形成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口内。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套包括内筒部和外筒部,所述内筒部与所述第一护腕连接,所述外筒部与所述车架五通管连接。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架五通管的内壁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外筒部的外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配合的第一外螺纹。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轴力矩传感器还包括中轴,所述第一护腕包括用于供所述中轴穿过的套筒部,所述套筒部设有第二外螺纹,所述内筒部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配合的第二内螺纹。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护腕还包括与所述套筒部连接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内设有轴承安装孔,所述轴承安装孔与所述套筒部的内孔连通。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部朝向所述套筒部的一端设有第一端面,所述固线支架包括环状部,所述环状部朝向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端设有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抵接。

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环状部朝向所述车架五通管的一端设有第三端面,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车架五通管的第四端面抵接,所述传感器线束从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四端面之间穿出。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五通管;以上实施例所述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安装于所述车架五通管。

1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自行车,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采用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中轴力矩传感器,中轴力矩传感器通过设置连接于车架五通管的走线机构,走线机构设有位于车架五通管内的轴向走线通道和位于车架五通管外的径向走线通道,第一护腕位于车架五通管的一端并连接于走线机构,传感器线束依次通过轴向走线通道和径向走线通道定位和引导,使得传感器线束能从车架五通管朝向第一护腕的一端穿出,减少了在车架五通管开孔的工序,在拆装车时传感器线束不会受到挤压,有效降低了传感器线束发生断裂的风险;而且简化了装配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20、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中轴力矩传感器,安装于车架五通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机构包括支撑套和固线支架,所述支撑套连接于所述车架五通管的内壁,所述支撑套的外周壁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形成为所述轴向走线通道;所述固线支架连接于所述支撑套并与所述车架五通管的端壁抵接,所述固线支架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形成为所述径向走线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套包括第一定位机构,所述固线支架包括第二定位机构,所述第一定位机构与所述第二定位机构相连接并配置为使所述支撑套和所述固线支架在所述支撑套的轴向上相对移动,并限制所述支撑套和所述固线支架在垂直于所述支撑套的轴向上相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套包括连接部,所述第一定位机构为设于所述连接部的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固线支架包括与所述车架五通管抵接的环状部,所述第二定位机构为设于所述环状部且与所述凹槽定位配合的第一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固线支架的周向均布,所述凹槽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凹槽与多个所述第一凸起一一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固线支架的径向上的底壁沿所述固线支架的轴向凸出形成有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连接于所述第一开口内。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套包括内筒部和外筒部,所述内筒部与所述第一护腕连接,所述外筒部与所述车架五通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五通管的内壁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外筒部的外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内螺纹配合的第一外螺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轴力矩传感器还包括中轴,所述第一护腕包括用于供所述中轴穿过的套筒部,所述套筒部设有第二外螺纹,所述内筒部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配合的第二内螺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腕还包括与所述套筒部连接的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内设有轴承安装孔,所述轴承安装孔与所述套筒部的内孔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朝向所述套筒部的一端设有第一端面,所述固线支架包括环状部,所述环状部朝向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端设有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中轴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部朝向所述车架五通管的一端设有第三端面,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车架五通管的第四端面抵接,所述传感器线束从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四端面之间穿出。

13.电动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中轴力矩传感器及电动自行车,涉及电动自行车技术领域,其中中轴力矩传感器包括走线机构、第一护腕和传感器线束。本技术通过设置连接于车架五通管的走线机构,走线机构设有位于车架五通管内的轴向走线通道和位于车架五通管外的径向走线通道,第一护腕位于车架五通管的一端并连接于走线机构,传感器线束依次通过轴向走线通道和径向走线通道定位和引导,使得传感器线束能从车架五通管朝向第一护腕的一端穿出,减少了在车架五通管开孔的工序,在拆装车时传感器线束不会受到挤压,有效降低了传感器线束发生断裂的风险;而且简化了装配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陈欣欣,范清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22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41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