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声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8-08  19


本发明涉及声学,特别是涉及一种吸声结构。


背景技术:

1、吸声平板是一种用于声学控制的材料或结构。它们被设计用来吸收、消除或减少声波的反射、传播和共振,以降低噪音和改善声学环境。

2、吸声平板通常由吸声材料制成,这些材料能够将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热能。常见的吸声材料包括聚酯纤维、玻璃纤维、矿棉、泡沫塑料等。这些材料具有多孔结构或细小的纤维,可以有效地吸收声波能量。

3、吸声平板的设计通常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4、1.吸声系数:吸声平板的吸声性能常用吸声系数来衡量。吸声系数是指材料吸收声波能量的能力,取值范围从0到1,其中0表示完全反射,1表示完全吸收;2.厚度和密度:吸声平板的厚度和密度会影响其吸声性能。一般来说,增加平板的厚度和密度可以提高吸声效果,但也会增加材料的成本和重量;3.表面形状:吸声平板的表面形状也可以影响其吸声性能。例如,表面可以采用凹凸不平的设计,以增加声波在材料表面的反射和散射,从而增强吸声效果。

5、超构吸声平板是一种新型的吸声平板,它结合了超材料和吸声平板的特性。超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性能的材料,具有优异的声学特性。超构吸声平板利用了超材料的负折射和负抗性等特性来实现更高效的吸声效果。超构吸声平板采用了特殊设计的微结构,通过调控结构的尺寸、形状和排列方式,使得声波在材料中传播时发生特殊的相位和干涉效应,从而实现对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声波的吸收。

6、然而,当前超构吸声平板的结构设计较为单一,较难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改进的吸声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之一。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吸声结构,包括:层层套设的多个吸声模组,各所述吸声模组的声波入射面依次连接形成所述吸声结构的声波入射面;其中,所述吸声模组的声波入射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微孔,所述微孔与所述吸声模组内部的谐振腔连通。

3、上述吸声结构,通过设置多个带有谐振腔的吸声模组,有利于形成多个高吸声系数的吸收峰,从而可以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实现较佳的吸声效果;同时,上述多个吸声模组层层套设,也有利于提升吸声结构的紧凑程度,从而减少吸声结构的空间占用,降低吸声结构的重量,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吸声模组中,后一吸声模组具有用于容纳前一吸声模组的凹槽,且后一吸声模组内部的谐振腔的体积大于前一吸声模组内部的谐振腔的体积。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声结构包括:第一微穿孔板,开设有所述微孔;以及,多个隔板,设于所述第一微穿孔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微穿孔板连接并沿所述吸声结构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相邻两个所述隔板之间开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微孔。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微穿孔板具有沿所述吸声结构的厚度方向向内延伸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位于最内侧的隔板和所述吸声结构的中轴线之间;其中,所述最内侧的隔板和所述分隔板之间开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微孔。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微穿孔板上微孔的孔径的取值范围为0.8mm~1mm,所述第一微穿孔板的板厚的取值范围为0.8mm~1mm,所述第一微穿孔板的穿孔率的取值范围为0.05~0.1。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声模组包括:开设有所述微孔的第二微穿孔板;与所述第二微穿孔板连接的侧板;以及,与所述侧板连接的底板;其中,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共同形成所述凹槽。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吸声模组的第二微穿孔板位于同一平面,相邻两个所述吸声模组中,后一吸声模组的底面低于前一吸声模组的底面。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声模组于所述吸声结构的底面的正投影为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六边形、圆形中的任意一种。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孔于所述吸声结构的声波入射面阵列分布。

12、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吸声结构,包括:层层套设的多个吸声模组,各所述吸声模组的声波入射面依次连接形成所述吸声结构的声波入射面;其中,所述吸声模组包括多个沿所述吸声模组的周向分布的亥姆霍兹谐振器。

13、上述吸声结构,通过设置多个具有亥姆霍兹谐振器的吸声模组,有利于形成多个高吸声系数的吸收峰,从而可以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实现较佳的吸声效果;同时,上述多个吸声模组层层套设,也有利于提升吸声结构的紧凑程度,从而减少吸声结构的空间占用,降低吸声结构的重量,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吸声模组中,后一吸声模组具有用于容纳前一吸声模组的凹槽,且后一吸声模组内部的谐振腔的体积大于前一吸声模组内部的谐振腔的体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结构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穿孔板具有沿所述吸声结构的厚度方向向内延伸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位于最内侧的隔板和所述吸声结构的中轴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穿孔板上微孔的孔径的取值范围为0.8mm~1mm,所述第一微穿孔板的板厚的取值范围为0.8mm~1mm,所述第一微穿孔板的穿孔率的取值范围为0.05~0.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模组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吸声模组的第二微穿孔板位于同一平面,相邻两个所述吸声模组中,后一吸声模组的底面低于前一吸声模组的底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声模组于所述吸声结构的底面的正投影为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六边形、圆形中的任意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于所述吸声结构的声波入射面阵列分布。

10.一种吸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吸声结构。该吸声结构包括层层套设的多个吸声模组,各吸声模组的声波入射面依次连接形成吸声结构的声波入射面;其中,吸声模组的声波入射面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微孔,微孔与吸声模组内部的谐振腔连通。上述吸声结构可以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实现较佳的吸声效果,且结构紧凑,可减少吸声结构的空间占用,降低吸声结构的重量,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钱斯文,陈龙虎,陈建栋,万海波,仇俊杰,周酝晨,鞠福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华秦光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23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40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