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农业机械,具体涉及一种覆土设备。
背景技术:
1、在进行作物幼苗移栽时,将幼苗放置沟中之后,通常需要通过覆土设备对幼苗进行覆土,现有的覆土设备,包括车架、车轮、覆土轮和推杆,通过推杆推动车架移动,通过车轮对移动方向进行定位,使用时将覆土设备放置在幼苗上方,在移动过程中,使覆土轮将土铲起并覆盖在幼苗根茎部,但是,在覆土设备进行覆土时,有时覆土轮铲起的土量较少,对幼苗的覆土量不足,会导致幼苗根茎裸露,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因此,有时需要对局部覆土不足的区域进行人工覆土或将覆土设备搬回覆土不充分的地方进行二次覆土,不但使用不方便,还会影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覆土设备,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2、本一种覆土设备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提供了一种覆土设备,包络u形车架,所述的u形车架的两侧分别转动安装轴座,轴座内分别配合安装转轴,转轴的外端分别固定安装覆土轮,转轴的内端分别通过轴承转动安装球座,球座内分别配合安装球头,两个球头之间设有横管,横管内部的两侧分别活动安装活动杆,活动杆仅能够在横管内横向移动,活动杆分别与对应侧的球头固定连接,u形车架的中部固定连接支撑杆的一端,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斜管,斜管内设有推杆,横管的顶面固定连接伸缩杆的一端,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推杆固定连接。
4、进一步的,所述的u形车架的两侧分别设有车轮,车轮上分别固定安装车轴,车轴分别转动安装在u形车架的两侧。
5、进一步的,所述的推杆的端部固定安装把手。
6、进一步的,所述的把手的外周套装皮套。
7、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杆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安装在u形车架上的踏板。
8、进一步的,所述的踏板上分别固定安装挡块。
9、进一步的,所述的踏板的顶面分别开设摩擦纹。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1、1、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种覆土设备,在使用本装置时,通过将推杆向前推进,推杆推动横管和活动杆向前移动,通过球头和球座带动转轴沿轴座转动,使两侧的覆土轮沿前进方向呈v字形打开,推动本装置向前移动,即可将两侧的土推覆在中间的幼苗根茎上,当前进时部分区域覆土量不足时,向后拉动把手,带动横管和活动杆向前移动,通过球头和球座带动转轴沿轴座转动,使两侧的覆土轮呈倒v字形打开,即可向后拉动推杆,再次对该区域进行覆土,随后重新向前推动推杆移动,根据覆土量,可以多次进行来回推拉覆土,通过本装置,能够在覆土量不足时及时进行补救,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多次覆土,提高了覆土效率,使用更加方便。
12、2、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种覆土设备,通过车轮,能够更方便对本装置进行支撑,同时能够对本装置的移动方向进行定位,使用更加方便。
13、3、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种覆土设备,通过把手,能够更方便的对推杆进行推拉。
14、4、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种覆土设备,通过皮套,能够拿更顺手的握住把手。
15、5、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种覆土设备,通过踏板,能够方便使用者通过脚部踩住踏板来对u形车架进行稳定的同时,通过推拉推杆来对覆土轮的角度进行调节。
16、6、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种覆土设备,在使用时,使用者能够通过脚跟卡住挡块的方式,方便在调节覆土轮角度时进行施力。
17、7、本实用新型示例的一种覆土设备,通过摩擦纹,能够避免在脚踩踏板时脚底打滑。
1.一种覆土设备,包络u形车架(1),其特征是,所述的u形车架(1)的两侧分别转动安装轴座(2),轴座(2)内分别配合安装转轴(3),转轴(3)的外端分别固定安装覆土轮(4),转轴(3)的内端分别通过轴承转动安装球座(5),球座(5)内分别配合安装球头(6),两个球头(6)之间设有横管(8),横管(8)内部的两侧分别活动安装活动杆(9),活动杆(9)仅能够在横管(8)内横向移动,活动杆(9)分别与对应侧的球头(6)固定连接,u形车架(1)的中部固定连接支撑杆(10)的一端,支撑杆(10)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斜管(11),斜管(11)内设有推杆(12),横管(8)的顶面固定连接伸缩杆(13)的一端,伸缩杆(13)的另一端与推杆(12)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覆土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u形车架(1)的两侧分别设有车轮(14),车轮(14)上分别固定安装车轴(15),车轴(15)分别转动安装在u形车架(1)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覆土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推杆(12)的端部固定安装把手(1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覆土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把手(16)的外周套装皮套(1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覆土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撑杆(10)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安装在u形车架(1)上的踏板(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覆土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踏板(7)上分别固定安装挡块(1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覆土设备,其特征是,所述的踏板(7)的顶面分别开设摩擦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