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7-21  26


本技术涉及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


背景技术:

1、目前核电厂棒位测量主要通过纯软件的形式对学员进行培训,学员对棒位探测器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的认识停留在书本,实际现场的探测器体积较大,造价高不适合用于培训,缺少以实物形式对学员进行培训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解决了现有的用核电厂棒位测量主要通过纯软件的形式对学员进行培训,学员对棒位探测器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的认识停留在书本,实际现场的探测器体积较大,造价高不适合用于培训,缺少以实物形式对学员进行培训的装置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包括:

4、一驱动电机;

5、一蜗轮;所述蜗轮传动连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

6、一蜗杆;所述蜗杆与蜗轮相互啮合;

7、一线圈骨架;所述线圈骨架包括位于两端固定端头、上下依次布置多个的线圈模块和多根串联杆,所述线圈模块安装两个固定端头之间,所述串联杆同时穿过固定端头和线圈模块。本实用新型在提供一套全新的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的同时,采用串联杆同时穿过固定端头和线圈模块,并穿过棒位探测骨架上蜗轮蜗杆的法兰,保证蜗轮蜗杆转动时,蜗杆不会自转导致上下位移出现误差;本实用新型生产成本更低,且利用串联杆来控制固定端头和线圈模块的位置,其结构强度更高,解决了现有的用核电厂棒位测量主要通过纯软件的形式对学员进行培训,学员对棒位探测器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的认识停留在书本,实际现场的探测器体积较大,造价高不适合用于培训,缺少以实物形式对学员进行培训的装置的问题。

8、可选的,所述驱动电机、蜗轮外侧具有防护壳。

9、可选的,所述线圈模块上设有第一线槽。

10、可选的,所述固定端头上设有第二线槽,所述第二线槽和第一线槽构成直线型卡合部。

11、可选的,所述第一线槽的底面上设有第一固定端子。

12、可选的,所述第二线槽上设有第二固定端子。本实用新型中固定端子用于连接每组线圈模块的进线和出线,便于后期的维护工作。

13、可选的,所述串联杆的底端设有定位箍。

14、可选的,所述蜗轮靠近线圈骨架一侧设有安装板。

15、可选的,所述线圈模块包括壳体、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所述初级线圈位于次级线圈的外周,所述壳体位于初级线圈的外周,所述串联杆穿过壳体。

16、(三)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生产成本更低,且利用串联杆来控制固定端头和线圈模块的位置,其结构强度更高,解决了现有的用核电厂棒位测量主要通过纯软件的形式对学员进行培训,学员对棒位探测器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的认识停留在书本,实际现场的探测器体积较大,造价高不适合用于培训,缺少以实物形式对学员进行培训的装置的问题。

18、2、本实用新型在提供一套全新的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的同时,采用串联杆同时穿过固定端头和线圈模块,并穿过棒位探测骨架上蜗轮蜗杆的法兰,保证蜗轮蜗杆转动时,蜗杆不会自转导致上下位移出现误差。

19、3、本实用新型中固定端子用于连接每组线圈模块的进线和出线,便于后期的维护工作。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蜗轮外侧具有防护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模块上设有第一线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头上设有第二线槽。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槽的底面上设有第一固定端子。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槽上设有第二固定端子。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杆的底端设有定位箍。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靠近线圈骨架一侧设有安装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模块包括壳体、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所述初级线圈位于次级线圈的外周,所述壳体位于初级线圈的外周,所述串联杆穿过壳体。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核电棒棒位探测仿真及培训装置的骨架,包括:驱动电机、蜗轮、蜗杆和线圈骨架;所述驱动电机、蜗轮外侧具有防护壳。所述蜗轮靠近线圈骨架一侧设有安装板。所述蜗轮传动连接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所述蜗杆与蜗轮相互啮合;所述线圈骨架包括位于两端固定端头、上下依次布置多个的线圈模块和多根串联杆,所述线圈模块安装两个固定端头之间,所述串联杆同时穿过固定端头和线圈模块。本技术采用串联杆同时穿过固定端头和线圈模块,利用串联杆来控制固定端头和线圈模块的位置,其结构强度更高,并解决了实际现场的探测器体积较大,造价高不适合用于培训,缺少以实物形式对学员进行培训的装置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郭银山,周易通,干晓明,姚李超,顾宇迁,张春唷,王驰宇,吴星皓,朱爱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涵普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129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32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