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属于微反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反应基板、微反应器和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微化工技术由于其超强的传热、传质能力,将在化学、化工、能源、环境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微反应器作为微化工技术的代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常被使用至物理或化学反应中,而这些反应过程一般需要将待反应介质/物料进行混合。分离重组作为一种典型的混合设计思想,一方面通过流体分离破坏层流边界,一方面通过重组进行流体碰撞,在微反应器的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根据发明人了解,在目前微反应器的设计中,一般是通过对通道结构的各种变化,造成方向不同于主流向的二次流,从而使得流体单元发生拉伸、折叠、分裂等一系列变化,以提高流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传质效率,但目前这种通道结构的变化主要以平面上的二维结构为主,在第三方向上只是简单的平面拉伸,导致流动界面难以在第三方向上被破坏,更依赖对流的效果,而强对流带来的压力降也给设备运行带来了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反应基板、微反应器和系统,本公开能够将通道结构不在限定至二维平面结构,而将通道结构发生空间变化,使其的延伸路径扩展到三维空间内,可以大大改善流体混合效果并缓解压降。
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该通道将通道结构不再局限于二维平面内,将通道结构的延伸路径拓展到了三维空间内,不再仅仅是平面简单拉伸,而是立体层级拉伸,在第三方向上能够有效的破坏流动界面,保证了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次流,促进混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段、反应段和输出段,其中,所述输入段包括至少两个用于输入反应介质的入口和相应的传输通道,所述输出段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混合的传输通道和用于输出混合后介质的出口;
所述反应段包括多个反应单元,所述反应单元均包括用于将流体混合的第一部件,用于将流体分成至少两路的第二部件,且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连、位于同一平面内;
所述反应单元依次相连,且相邻的反应单元位于不同的平面内。
上述设计方案,反应单元位于不同平面内,巧妙的构造了三维立体连续流动环境,将传统的平面拉伸转换为立体层级拉伸,在第三方向上能够有效的破坏流动界面,能够保证入口进入的反应介质/物料经过反应单元的不断合并、分离、叠加,循环多次,实现反应介质/物料的无限分层,最终达到强效混合效果。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所述反应单元的边缘为弧形或圆滑过渡段。这种设计能够有效的减少死区,适应相应的工况。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相邻的反应单元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
优选的,所述相邻的反应单元之间相交。
通过具有一定夹角的设置,能够减少反应通道的总长度,在有限的空间内构造足够的反应空间,保证反应效果。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所述输入段与一反应单元的第一部件连接,所述输出段与另一反应单元的第二部件连接。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部件的边沿与相邻的反应单元的第二部件的对应边沿平齐。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段、反应段和输出段,其中,所述输入段包括至少两个用于输入反应介质的入口和相应的传输通道,所述输出段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混合的传输通道和用于输出混合后介质的出口;
所述反应段包括多个反应单元和过渡段,所述反应单元均包括用于将流体混合的第一部件,用于将流体分成至少两路的第二部件,且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连、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过渡段为引导介质的流道;
所述反应单元和过渡段依次间隔相连,且反应单元和过渡段位于不同的平面内。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相连接的反应单元和过渡段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
优选的,所述夹角为90°。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部件为第一流道,所述第二部件包括至少两个分支流道,所述分支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所述分支流道平行设置。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流道和分支流道之间平滑过渡。能够尽量减少对介质/物料的阻力作用,减少死区。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反应通道可以是沿一个方向延伸,也可以进行弯折,如之字形、s形分布,合理利用反应空间。
本公开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维微反应器,包括上述微反应通道,保证了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次流,促进混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三维微反应基板,包括基板本体,所述基板本体上设置有多个在同一平面内的反应单元以及输入段或/和输出段,所述反应单元均包括用于将流体混合的第一部件,用于将流体分成至少两路的第二部件,且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连、位于同一平面内。
当然,也存在一种三维微反应基板,包括基板本体,所述基板本体上设置有多个上述的过渡段,以及输入段或/和输出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三维微反应器,包括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的相向面上设置有多个在同一平面内的反应单元以及输入段或/和输出段,所述反应单元均包括用于将流体混合的第一部件,用于将流体分成至少两路的第二部件,且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连、位于同一平面内,且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相对设置,形成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还包括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分别设置在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的外侧。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之间可拆卸连接;
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与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之间可拆卸连接。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之间,第一端板和第一反应基板之间,第二反应基板和第二端板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
本公开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维微反应系统,包括多个上述微反应器,能够适合长时间或大通量要求或其他工业要求。
一种三维微反应系统,包括多个串联的上述微反应器,任一微反应器的输出段和与之相邻的微反应器的输入段连接。
一种三维微反应系统,包括多个并联的上述微反应器,任一微反应器的输入段通过多分支分流通路连接,所述输出段通过多分支合流通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有益效果为:
本公开将通道结构的延伸状态拓展到了三维空间内,不再仅仅是平面简单拉伸,而是立体上的、有不同层级的三维拉伸,在第三方向上能够有效的破坏流动界面,保证了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次流,促进混合。
本公开通过巧妙的空间构造,在流场不断分离组合破碎的同时,辅助以壁面碰撞,流体碰撞,扰流体等强化对流的结构,最终实现高效传质,同时,由于大弯角强壁面撞击以及紧缩变径结构的大大减少,压力降也得到了改善,利于工业化放大。
本公开提供的反应系统,可以通过串并联微反应器,增加反应时间或增加通量,保证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本公开不仅能够适用于两种物料反应,还可以适用于多种物料反应,可以将其中两种物料进行预混合后,再通入第三种物料,也可以将扩展分支流道的数量,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本公开可以灵活根据不同反应物料/介质,以及不同的反应条件、工况,改变反应单元数量不同的基板或反应器即可,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应用前景,同时制备过程简单,投入成本较低。
本公开可以对各个反应单元进行圆滑处理,减少死区,保证了反应的流畅性和效率,适合各种工况。
附图说明
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公开的反应通道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的反应通道流体混合过程原理图;
图3是本公开的反应通道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的反应通道实施例三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的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图6(a)和图6(b)为本公开两块反应基板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的反应器外观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的串联反应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的反应通道实施例四结构示意图;
图10(a)(b)是现有心形通道和本公开通道的流体仿真对比图。
其中,1、端板,2、反应板a,3、反应板b,4、端板;
2-1、入口,2-2、入口,3-1、出口,3-2、密封槽;
i、物料a,ii、物料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说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公开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在本公开中,术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侧”、“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公开各部件或元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并非特指本公开中任一部件或元件,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本公开中,术语如“固接”、“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表示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相关科研或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通常所说的微反应器是指在制造技术上至少部分采用了微反应技术或超精密加工技术,其内部结构(如流道)的特征尺寸一般在亚微米与毫米之间。
广义上的微反应器是指以反映为主要目的,以一个或多个微反应器为主,同时还可能包括有微混合、换热、分离、萃取等辅助装置以及微传感器和微执行器等关键组件的一个微反应系统。
本公开的微反应器可以是上述中的任何一种。
另外,本公开所指的物料、介质等,均是指参加混合/反应的物质,可以是流体。
本公开提供的微反应器的反应介质/物料可以是气体的、液体的或者弥散的,用于反应物在该通道内进行物理反应或化学反应。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的,目前主流的微通道结构,主要以平面上的二维结构为主,在第三方向上只是简单的平面拉伸,导致流动界面难以在第三方向上被破坏,更依赖对流的效果,而强对流带来的压力降也给设备运行带来了负担。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首先提供一种三维微通道结构,通道结构的延伸路径拓展到了三维空间内,不再仅仅是平面简单拉伸,而是立体层级拉伸,在第三方向上能够有效的破坏流动界面,保证了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次流,促进混合,在实现良好的传质传热效果同时,有效降低压力降。
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段(在本实施例中,为图1中a)、反应段和输出段,其中,所述输入段包括至少两个用于输入反应介质的入口和相应的传输通道,所述输出段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混合的传输通道和用于输出混合后介质的出口;
反应段包括多个反应单元,每个反应单元均包括用于将流体混合的第一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参见图1中b、d、f),用于将流体分成至少两路的第二部件(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参见图1中c、e),且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连、位于同一平面内;
反应单元依次相连,且相邻的反应单元位于不同的平面内。
如图2所示,三维空间通道的流体区域与混合机理,理想情况下的主要流动方式如下:
物料从a区域的两个入口分别进入,在b区域中形成上下分层,通过分叉结构,在c区域分离,形成双通道的上下分层状态。在d区域将c处双通道的流体上下叠加,形成四层流体分层状态。在e处继续形成分支,在f处合并,如此往复,理论上可以实现流体的无限分层,最终达到强效混合效果。
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界面张力的存在,虽然很难完全实现所叙述的理想分层状态,但是由于空间结构的扭曲,仍然可以在流动中产生大量二次流,进而促进混合。
在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的流体区域仅为单列通道,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连续串联的形式或分组并联的形式,将该通道密布在通道板上。
即在其他实施例中,反应通道的大致延展方向可以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如s形、之字形、回字形等等,也可以是空间上的螺旋形,在此不再赘述。但是上述改变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基础上容易想到的,理应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反应单元之间相交。
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相邻的反应单元的夹角大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过具有一定夹角的设置,能够减少反应通道的总长度,在有限的空间内构造足够的反应空间,保证反应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的边沿与相邻的反应单元的第二部件的对应边沿平齐。保证介质/物料的稳定流动、不泄露。
由于该结构的“n”形状单元模块(是指图1中每三个连接的反应单元)图形简单,可以更好的利用反应板上的空间,实现更高的通量。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不一定是“n”形状单元模块,例如为“r”形,“h”形,“y”形等等。
当然,各个形状单元的结构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例如在实施例四中,如图9所示,提供一种大致呈“r”形的反应通道,第二部分中的至少一个支路呈s型,相比n型拥有更蜿蜒的通道,利于混合。另一方面,该压降得到了适当的降低,通道中以平推流为主,可以极大的减少返混情况,同时,对于死区要求苛刻的反应也十分适合,当相对加工过程较为复杂。
此外,根据具体应用环境或条件,以及工艺条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调整模块的具体形式或长度,例如当混合要求一般时,可以适当缩减“n”型模块数量,采用简单通道连接,进一步缓解压降,构造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二所体现的实施例。
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将“n”形状单元模块中部分反应单元简化为不同的流道或传输通道,从而降低加工成本,提高通量。
即提供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段、反应段和输出段,其中,输入段包括至少两个用于输入反应介质的入口和相应的传输通道,所述输出段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混合的传输通道和用于输出混合后介质的出口;
反应段包括多个反应单元和过渡段,反应单元均包括用于将流体混合的第一部件,用于将流体分成至少两路的第二部件,且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连、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过渡段为引导介质的流道;
反应单元和过渡段依次间隔相连,且反应单元和过渡段位于不同的平面内。
在部分实施例中,相连接的反应单元和过渡段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且各反应单元与过渡段之间的夹角可以不同或相同。
作为共性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部件为第一流道,第二部件包括至少两个分支流道,各分支流道与第一流道连通。
在部分实施例中,各分支流道平行设置。
当然,在部分实施例中,分支流道也可以是其他方式布设,如和第一流道呈y字型布设等等,第一流道也不一定是矩形,可以是其他形状,如梯形等,这些均属于简单变形,在此不再赘述。
在部分实施例中,各反应单元的结构、尺寸等相同。
但是在部分实施例中,各反应单元的结构、尺寸也可以不同。
各方应单元首尾依次连接,但相邻的反应单元不在同一平面内,形成空间上的立体结构。
第一流道可以为等截面通道,且其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圆形、正方形或三角形等。
分支流道可以为等截面通道,且其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矩形、圆形、正方形或椭圆形等。
当然,在其他部分实施例中,第一流道或分支流道也可以是不等截面流道。
在部分实施例中,分支流道截面积之和大于等于第一流道的截面积。
在部分实施例中,第一流道和分支流道之间平滑过渡。能够尽量减少对介质/物料的阻力作用,减少死区,即如图4所示,实施例三,在某些制备工艺要求中,对通道死区避免要求较为严苛,对此可以对该通道形式进行圆滑处理,减少死区,以适应相应的工况。
上述实施例,在用于多种物料反应,可以将其中两种物料进行预混合后,再通入第三种物料,也可以将扩展分支流道的数量,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预混合的方式除了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结构来进行混合的方式外,还可以采用传统的搅拌、混合器,在此不再赘述。
微反应通道可以是金属材质不锈钢如304不锈钢、316不锈钢、316l不锈钢、双相钢、超级奥氏体不锈钢、超级双相不锈钢等,镍基合金:哈氏合金、蒙乃尔合金、因科镍等,特殊的有色金属:钛、钽、铌、锆等或非金属材质如sic、亚克力、石英等其中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不同的通道材质可以根据不同的反应要求进行更换,以适应不同的反应条件,如金属材质更耐高压,sic材质更耐酸碱腐蚀。在不同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反应时,可以进行更换。
进行仿真试验,提供的三维空间结构通道与二维结构,即如图10(a)、图10(b)所示的通道进行仿真对比,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在混合效果没有影响甚至提高的情况下(388.04提升454.43),每单位体积,减少压降约77%。具有良好的效果。
针对于板式反应器,本公开还提供一种三维微反应基板,包括反应板本体,如图6(a)和图6(b)所示,基板本体上设置有多个在同一平面内的反应单元以及输入段或输出段,反应单元均包括用于将流体混合的第一部件,用于将流体分成至少两路的第二部件,且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连、位于同一平面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板a(2)和反应板b(3)相连接可以形成一种三维微反应器,反应板a(2)和反应板b(3)的相向面上设置有多个在同一平面内的反应单元以及输入段或/和输出段,所述反应单元均包括用于将流体混合的第一部件,用于将流体分成至少两路的第二部件,且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连、位于同一平面内,且反应板a(2)和反应板b(3)相对设置,反应单元和输入段、输出段形成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
当然,在部分实施例中,针对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二的通道结构,反应板中的一块上面可以仅设置有多个上述的过渡段,以及输入段或/和输出段。
另外,两块板上设置有一个输入段和一个输出段即可实现构造三维空间反应通道,可以同时设置在一块反应板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反应板上,这些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常识可以确定的,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如图5所示,微反应器还包括两块端板,两块端板分别设置在反应板a(2)和反应板b(3)的外侧。且两块端板、反应板a(2)和反应板b(3)之间可拆卸连接。
在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四块板上均设置有定位孔(或螺孔),通过螺栓连接形成密闭的整体,板与板之间采取镜面密封或密封圈密封形式,具体的组装方式与传统组装方式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端板和反应板的材质可以及金属或碳化硅等满足加工条件的材料。
两块端板的结构相同,为设备两端的封盖,同时密封住反应板a(2)与反应板b(3)背侧的换热通道。
反应板a(2)内侧为反应通道,提供两股物料入口(2-1)与入口(2-2),结构如图6(a)所示,物料入口通过板的侧面穿孔进入通道。此外,背侧为换热通道,换热通道可以选用现有结构,此处不详细描述。
反应板b(3)内侧提供通道与反应板a(2)密封组合成三维空间通道,带有物料出口(3-1),如图6(b)所示,同样的,出口通过板的侧面穿孔进入通道,背侧为换热通道,可以选用现有结构,此处不画出。
作为可能的实施例,反应板a(2)和反应板b(3)之间,端板和反应板a(2)之间,反应板b(3)和端板之间设置有密封o型圈。
装配完成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反应器可以有多个,通过串联增加停留时间。同时也可以相互并联增加通量。视工艺要求而定。
串联时,如图8所示,任一微反应器的输出段和与之相邻的微反应器的输入段连接。
并联时,任一微反应器的输入段通过多分支分流通路连接,各微反应器的输出段通过多分支合流通路连接。即各微反应器的输入段共用一个引流口,输出段通过分支结构共用一个混合输出口。
当然,也可以根据工艺要求,实现自由串并联组合,形成阵列。
综上,不管是微反应通道、反应器还是反应系统,都可以在加工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将通道空间变化延伸到三维空间,可以大大改善流体混合效果并缓解压降,在流场不断分离组合破碎的同时,辅助以壁面碰撞,流体碰撞,扰流体等强化对流的结构,最终实现高效传质,同时,由于大弯角强壁面撞击以及紧缩变径结构的大大减少,压力降也得到了改善,利于工业化放大。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以内。
1.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其特征是: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段、反应段和输出段,其中,所述输入段包括至少两个用于输入反应介质的入口和相应的传输通道,所述输出段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混合的传输通道和用于输出混合后介质的出口;
所述反应段包括多个反应单元,所述反应单元均包括用于将流体混合的第一部件,用于将流体分成至少两路的第二部件,且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连、位于同一平面内;
所述反应单元依次相连,且相邻的反应单元位于不同的平面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其特征是:所述相邻的反应单元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其特征是:所述相邻的反应单元之间相交。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其特征是:所述输入段与一反应单元的第一部件连接,所述输出段与另一反应单元的第二部件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部件的边沿与相邻的反应单元的第二部件的对应边沿平齐。
6.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其特征是:包括依次连接的输入段、反应段和输出段,其中,所述输入段包括至少两个用于输入反应介质的入口和相应的传输通道,所述输出段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混合的传输通道和用于输出混合后介质的出口;
所述反应段包括多个反应单元和过渡段,所述反应单元均包括用于将流体混合的第一部件,用于将流体分成至少两路的第二部件,且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连、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过渡段为引导介质的流道;
所述反应单元和过渡段依次间隔相连,且反应单元和过渡段位于不同的平面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其特征是:所述相连接的反应单元和过渡段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其特征是:所述夹角为90°。
9.如权利要求1-3,6-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部件为第一流道,所述第二部件包括至少两个分支流道,所述分支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其特征是:所述分支流道平行设置。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流道和分支流道之间平滑过渡。
12.如权利要求1-3,6-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其特征是:所述反应单元的边缘为弧形或圆滑过渡段。
13.一种反应基板,其特征是:包括基板本体,所述基板本体上设置有多个在同一平面内的反应单元以及输入段或/和输出段,所述反应单元均包括用于将流体混合的第一部件,用于将流体分成至少两路的第二部件,且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连、位于同一平面内。
14.一种微反应器,其特征是:包括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的相向面上设置有多个在同一平面内的反应单元以及输入段或/和输出段,所述反应单元均包括用于将流体混合的第一部件,用于将流体分成至少两路的第二部件,且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相连、位于同一平面内,且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相对设置,形成三维连续流微反应通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微反应器,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分别设置在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的外侧。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微反应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之间可拆卸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微反应器,其特征是: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与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之间可拆卸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微反应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反应基板和第二反应基板之间,第一端板和第一反应基板之间,第二反应基板和第二端板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
19.一种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多个串联的如权利要求14-18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反应器,任一微反应器的输出段和与之相邻的微反应器的输入段连接。
20.一种系统,其特征是:包括多个并联的如权利要求14-18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反应器,任一微反应器的输入段通过多分支分流通路连接,所述输出段通过多分支合流通路连接。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