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6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支撑的结构,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在海边建筑物以及盐渍低下结构等暴露在侵蚀环境下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会使结构中钢筋锈蚀,导致混凝土开裂和剥落,甚至导致受力筋损伤,目前预应力碳纤维增强复合片材以其轻质强搞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开裂载荷、屈服载荷以及有效地延迟构件开裂,限制裂缝的形成、发展、减小裂缝宽度,但是由于使用条件的限制,防侵蚀性能还有待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208533735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包括夹持外壳,所述夹持外壳的前后侧壁均连接有加强筋板,所述夹持外壳内腔的左右两端均嵌入有密封圈,所述夹持外壳内腔上下两侧均横向等距离开设有卡槽,所述夹持外壳的上下两侧均通过卡槽卡接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与卡槽的连接处设置有球形连接头,所述支撑条通过球形连接头与卡槽连接,该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通过夹持的方式夹持在钢结构上,安装方便,通过密封圈的设置,使得内部的钢结构被隔绝保护,通过支撑条的设置,增加与混凝土之间的作用力,结构之间强度增加。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两组夹持半壳之间相互插接配合,并且通过若干组螺栓连接,但是在腐蚀地质条件下,螺栓与螺纹孔之间连接发生磨损,仅仅通过螺栓连接并不能确保两组夹持半壳之间的固定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外壳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外壳配合围设钢结构的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两端位置之间均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第一外壳上滑动连接有若干组螺杆,所述螺杆上套设有套筒,所述螺杆朝向所述套筒端部固定连接有锥块,第二外壳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锥块以及所述套筒均插接于所述固定孔内,所述螺杆与所述套筒之间设置有用于实现所述套筒与所述第二外壳固定稳固的卡接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相互扣合,在密封组件的作用下,确保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对围设的钢筋密封性能,锥块插接于固定孔内,在卡接组件的作用下,锥块对套筒进行挤压且实现套筒与固定孔内壁之间的卡接效果,实现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固定稳固效果,实现对钢结构的防护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接组件包括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的驱动环以及若干组位于所述套筒周向侧面上的切口,所述切口等间距分布于所述套筒周向侧面上,所述切口长度方向沿着所述套筒的轴向方向,所述驱动环与所述第一外壳远离于所述第二外壳的侧面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环发生转动,驱动环沿着螺杆上的运动被第一外壳限制,驱动环带动螺杆朝向远离固定孔方向运动,锥块在运动过程中对套筒位于切口位置的外壁进行挤压,实现套筒与固定孔内壁之间的卡接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杆上套设有与所述第一外壳表面抵接的垫片,所述垫片的另一侧面与所述驱动环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环转动过程中,为了确保对驱动环沿着螺杆运动的限制作用,垫片与驱动环抵接,且垫片增大驱动环与第一外壳抵接位置的强度。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环上套设有便于驱动所述驱动环转动的驱动套,所述驱动套长度尺寸大于所述螺杆位于所述第一外壳外的尺寸,所述驱动套与所述驱动环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套套设于驱动环外,驱动套与驱动环实现卡接效果,便于对驱动环的驱动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套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组驱动块,所述驱动环上开设有若干组用于所述驱动块插接的驱动槽,所述驱动槽的两端均为闭合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块插接于驱动槽内,且驱动槽的两端均为闭合设置,确保驱动块位于驱动槽内,实现驱动环与驱动套之间的卡接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组件包括两组与第一外壳固定连接的插接块以及密封垫,两组所述插接块位于所述第一外壳的两端,所述第二外壳上开设有两组用于所述插接块插接的插接槽,所述密封垫与所述插接槽内壁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相互扣合时,插接块插接于插接槽内,插接块外壁与密封垫完全贴合,确保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块端面的水平截面设置为梯形,所述插接槽内壁与所述插接块外壁相互配合且水平截面均设置为梯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插接块外壁与插接槽内壁之间的贴合面积,在密封垫与插接块外壁完全贴合作用下,确保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上均开设有用于放置钢筋的半圆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相互扣合时,将钢筋外表面除锈,半圆槽内壁与钢筋周向侧面完全贴合,实现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相互贴合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驱动插接块插接于插接槽内,插接块与密封垫抵接,将钢筋表面进行除锈操作,钢筋与半圆槽内壁完全贴合,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相互扣合且实现密封效果。

(2)驱动块位于驱动槽内,给驱动套施加一个转动的作用力,驱动环跟随转动,驱动环在转动过程中且与垫片抵接,螺杆被驱动朝向远离固定孔方向运动,锥块运动至套筒内,套筒位于切口位置发生朝向外扩散,套筒外壁与固定孔内壁抵接,实现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固定牢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第一外壳;2、第二外壳;3、密封组件;4、螺杆;5、套筒;6、锥块;7、固定孔;8、卡接组件;9、驱动环;10、切口;11、垫片;12、驱动套;13、驱动块;14、驱动槽;15、插接块;16、半圆槽;17、插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包括第一外壳1以及用于与第一外壳1配合围设钢结构的第二外壳2,钢结构长期位于易腐蚀的地质下,钢结构容易被腐蚀,通过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之间的夹持作用将钢结构围设起来,为了实现将钢结构密封至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之间,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两端位置之间均设置有密封组件3。

参照图2,密封组件3包括两组分别与第一外壳1两端固定连接的插接块15以及密封垫,密封垫为现有技术中聚乙烯材料制成,插接块15位于第一外壳1的端部,且插接块15长度方向沿着朝向第二外壳2,第二外壳2上开设有两组用于插接块15插接的插接槽17,插接块15端部水平截面设置为梯形,插接槽17内壁与插接块15外壁相互配合且水平截面均设置为梯形,密封垫与插接槽17内壁固定连接;插接块15插接于插接孔内,插接块15外壁与密封垫完全贴合,实现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相互扣合时的密封效果。

参照图1和图2,当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扣合时,为了实现第一外壳1以及第二外壳2对钢结构钢筋的防护效果,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相互扣合的外壁上均开设有半圆槽16,半圆槽16截面为圆弧型且该圆弧所在截面圆直径等于钢筋端面圆直径,半圆槽16内壁与钢筋外壁完全贴合,确保对钢筋的防护效果;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远离于钢筋的侧面均固定连接有若干组加强筋,便于提高对钢结构的加固性能。

参照图2,当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均与钢筋贴合时,为了确保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之间的固定效果,第一外壳1滑动连接有四组螺杆4,四组螺杆4分别位于第一外壳1四角的位置,第一外壳1上开设有四组通孔,螺杆4滑动连接于通孔内且穿过通孔,螺杆4穿过通孔的一端套设有套筒5,螺杆4靠近于套筒5端部固定连接有锥块6,锥块6截面圆直径沿着朝向第二外壳2方向逐渐增大,锥块6最大截面圆直径大于套筒5的端面圆直径,套筒5位于螺杆4上锥块6与第一外壳1之间的位置。

参照图2,第二外壳2上开设有四组用于螺杆4插接的固定孔7,固定孔7的孔径等于锥块6最大截面圆直径,锥块6以及套筒5均插接于固定孔7内,螺杆4与套筒5之间设置有卡接组件8,卡接组件8用于实现套筒5与第二外壳2固定稳固;卡接组件8包括与螺杆4螺纹连接的驱动环9以及四组位于套筒5周向侧面上的切口10,切口10等间距分布于套筒5周向侧面上,切口10长度方向沿着套筒5的轴向方向,切口10长度尺寸小于套筒5的长度尺寸,驱动环9位于第一外壳1远离于第二外壳2的侧面抵接,螺杆4上位于驱动环9与第一外壳1之间套设有垫片11,垫片11两侧分别与第一外壳1以及驱动环9抵接。

参照图2和图3,驱动环9转动带动螺杆4转动,驱动环9沿着螺杆4长度方向的运动被第一外壳1限制,螺杆4被驱动朝向远离固定孔7方向运动,螺杆4带动锥块6运动且螺杆4与套筒5发生相对滑动,锥块6朝向套筒5内运动,锥块6将套筒5的内壁施加向外扩张的作用力,套筒5位于切口10的位置朝向固定孔7内壁涨开,套筒5外壁与固定孔7内壁相互挤压,实现套筒5与第二外壳2之间的卡接效果,确保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之间的固定牢固效果。

参照图2和图3,为了便于对驱动环9的驱动效果,驱动环9上套设有便于带动驱动环9转动的驱动套12,驱动环9上开设有四组驱动槽14,驱动套12内壁固定连接有驱动块13,驱动块13以及驱动槽14均沿着驱动环9的轴向方向设置,驱动槽14的两端均为闭合设置,驱动套12长度尺寸大于螺杆4位于第一外壳1外的尺寸,驱动套12与驱动环9卡接,驱动套12周向侧面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组凸起,便于对驱动套12的驱动效果。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及有益效果为:驱动插接块15插接于插接槽17内,插接块15与密封垫抵接,将钢筋表面进行除锈操作,钢筋与半圆槽16内壁完全贴合,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相互扣合且实现密封效果;驱动块13位于驱动槽14内,给驱动套12施加一个转动的作用力,驱动环9跟随转动,驱动环9在转动过程中且与垫片11抵接,螺杆4被驱动朝向远离固定孔7方向运动,锥块6运动至套筒5内,套筒5位于切口10位置发生朝向外扩散,套筒5外壁与固定孔7内壁抵接,实现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之间的固定牢固效果,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2将钢结构围设起来,实现对钢结构的防护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外壳(1)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外壳(1)配合围设钢结构的第二外壳(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1)与所述第二外壳(2)两端位置之间均设置有密封组件(3);所述第一外壳(1)上滑动连接有若干组螺杆(4),所述螺杆(4)上套设有套筒(5),所述螺杆(4)朝向所述套筒(5)端部固定连接有锥块(6),第二外壳(2)上开设有固定孔(7),所述锥块(6)以及所述套筒(5)均插接于所述固定孔(7)内,所述螺杆(4)与所述套筒(5)之间设置有用于实现所述套筒(5)与所述第二外壳(2)固定稳固的卡接组件(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组件(8)包括与所述螺杆(4)螺纹连接的驱动环(9)以及若干组位于所述套筒(5)周向侧面上的切口(10),所述切口(10)等间距分布于所述套筒(5)周向侧面上,所述切口(10)长度方向沿着所述套筒(5)的轴向方向,所述驱动环(9)与所述第一外壳(1)远离于所述第二外壳(2)的侧面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4)上套设有与所述第一外壳(1)表面抵接的垫片(11),所述垫片(11)的另一侧面与所述驱动环(9)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环(9)上套设有便于驱动所述驱动环(9)转动的驱动套(12),所述驱动套(12)长度尺寸大于所述螺杆(4)位于所述第一外壳(1)外的尺寸,所述驱动套(12)与所述驱动环(9)卡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套(12)上固定连接有若干组驱动块(13),所述驱动环(9)上开设有若干组用于所述驱动块(13)插接的驱动槽(14),所述驱动槽(14)的两端均为闭合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3)包括两组与第一外壳(1)固定连接的插接块(15)以及密封垫,两组所述插接块(15)位于所述第一外壳(1)的两端,所述第二外壳(2)上开设有两组用于所述插接块(15)插接的插接槽(17),所述密封垫与所述插接槽(17)内壁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块(15)端面的水平截面设置为梯形,所述插接槽(17)内壁与所述插接块(15)外壁相互配合且水平截面均设置为梯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1)与所述第二外壳(2)上均开设有用于放置钢筋的半圆槽(16)。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应力碳纤维加固钢结构的防腐加固装置,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外壳以及用于与所述第一外壳配合围设钢结构的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两端位置之间均设置有密封组件;所述第一外壳上滑动连接有若干组螺杆,所述螺杆上套设有套筒,所述螺杆朝向所述套筒端部固定连接有锥块,第二外壳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锥块以及所述套筒均插接于所述固定孔内,所述螺杆与所述套筒之间设置有用于实现所述套筒与所述第二外壳固定稳固的卡接组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将钢结构围设起来,确保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固定稳固效果,实现对钢结构的防护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沈江涛;胡小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建工特种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26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27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