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尤其涉及一种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换言之,涉及墙纵向钢筋在安装过程中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在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墙纵向钢筋安装后隐蔽验收,模板安装前放置钢筋保护层塑料垫片,其操作简单,便于施工,有利于工程进度,也确保钢筋位置。
2、然而,在模板安装过程中及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部分钢筋保护层塑料垫片掉落,竖向钢筋出现移位,超出结构尺寸以外或是偏移结构内侧,导致后期施工难度增大,受力方向发生改变,质量问题不断发生;从而导致无法体现操作简单,便于施工,有利于结构安全等优势。
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其能够便于操作施工,且有利于结构安全,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用于解决现有的钢筋保护层塑料垫片定位虽然保证了部分钢筋位置,但无法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墙纵向钢筋不发生移位,以及受力方向发生改变并引起后续质量缺陷的技术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包括:支撑钢筋,且所述支撑钢筋的同墙厚度尺寸一致;沿所述支撑钢筋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区域分别连接有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且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均为开口式;沿所述支撑钢筋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钢筋保护帽,且所述钢筋保护帽用于防止所述支撑钢筋生锈。
4、可选地,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及所述支撑钢筋通过模具一体成型设置。
5、可选地,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分别与所述支撑钢筋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6、其中,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在所述支撑钢筋的具体位置根据所处环境确定保护层厚度,并根据保护层厚度确定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在所述支撑钢筋的具体位置。
7、具体地,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的本体内径为8mm、10mm、12mm、14mm、16mm、18mm、20mm、22mm、25mm或28mm。
8、具体地,所述支撑钢筋的直径为12mm或14mm。
9、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钢筋的长度为同结构尺寸宽度150mm、200mm、250mm、300mm、350mm、400mm、或450mm。
10、具体地,所述钢筋保护帽的直径同所述支撑钢筋的直径一致。
11、进一步地,所述钢筋保护帽的长度为20mm。
1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由于使用时可以先将钢筋保护帽安装在支撑钢筋的两端,同时将支撑钢筋垂直于水平筋并水平放置,将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的本体扩张以卡入结构板下的第一根外侧钢筋上,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无需采用绑扎或焊接,从而不仅能够保证纵向钢筋不发生位移,而且充分体现了其操作简单、便于施工、节约材料、以及有利于结构安全的优势,与此同时能够有效减少作业工序,节约施工成本,并有利于环境保护。
1.一种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钢筋,且所述支撑钢筋的同墙厚度尺寸一致;沿所述支撑钢筋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区域分别连接有第一卡箍和第二卡箍,且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均为开口式;沿所述支撑钢筋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钢筋保护帽,且所述钢筋保护帽用于防止所述支撑钢筋生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及所述支撑钢筋通过模具一体成型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分别与所述支撑钢筋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在所述支撑钢筋的具体位置根据所处环境确定保护层厚度,并根据保护层厚度确定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在所述支撑钢筋的具体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箍和所述第二卡箍的本体内径为8mm、10mm、12mm、14mm、16mm、18mm、20mm、22mm、25mm或28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钢筋的直径为12mm或14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钢筋的长度为同结构尺寸宽度150mm、200mm、250mm、300mm、350mm、400mm、或45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保护帽的直径同所述支撑钢筋的直径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墙纵向钢筋防偏移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保护帽的长度为2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