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气针织布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7-10  25


本技术涉及面料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透气针织布。


背景技术:

1、针织布是我们日常最常见的面料之一,针织布本身具有质地柔软和延展性好的特点,因此较为适宜制作我们日常的服饰。

2、现有一些针织布为了提高其本身的透气性能,会在面料上通过后整理加工或编织形成透气孔,但是设置透气孔的位置编织密度较低,从而使得面料被拉伸时,应力容易在透气孔位置集中,从而导致面料整体的抗撕裂能力减弱。

3、因此需要提出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气针织布。

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透气针织布,包括基层,所述基层包括若干正面线圈纵行和反面线圈纵行,所述基层上编织形成有位于反面线圈纵行处的凹槽,所述正面线圈纵行上衬垫有靠近凹槽设置的低弹纱,所述凹槽槽底上编织形成有若干透气孔,所述基层背向凹槽的一侧编织形成有若干凸条,所述凸条横跨凹槽且凸条的长度大于凹槽的宽度,所述凸条位于相邻两个透气孔之间。

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面线圈纵行上编织形成有移圈组织,所述透气孔位于移圈组织处。

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条采用涤纶纱编织形成,所述涤纶纱采用低弹涤纶丝加捻而成。

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低弹涤纶丝的截面呈三角形设置。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采用基纱编织而成,所述基纱包括芯纱以及缠绕在纱芯外的外包纱,所述芯纱采用氨纶丝加捻而成。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包纱由竹纤维纱和棉纱并股而成,所述棉纱的支数小于竹纤维纱的支数。

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凹槽的设置使得基层与皮肤之间形成有位于凹槽内的空隙,从而增加了皮肤与基层之间的空气流速,增加了基层的透气性能,透气孔的设置进一步增加了基层的透气性并且透气孔设置在凹槽槽底,从而使得透气孔与皮肤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隙,保证了透气孔整体的通畅性,正面线圈纵行上衬垫有靠近凹槽设置的低弹纱,低弹纱能够限制凹槽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形变量并且在基层的经向为基纱分担一部分应力,从而使得位于基层上的透气孔达不到使其撕裂的形变量,凸条能够限制凹槽在其长度方向上的形变量并且在基层的纬向方向为基纱分担一部分应力,保证了透气孔整体的完整性。



技术特征:

1.一种透气针织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所述基层包括若干正面线圈纵行(1)和反面线圈纵行(2),所述基层上编织形成有位于反面线圈纵行(2)处的凹槽(3),所述正面线圈纵行(1)上衬垫有靠近凹槽(3)设置的低弹纱(12),所述凹槽(3)槽底上编织形成有若干透气孔(4),所述基层背向凹槽(3)的一侧编织形成有若干凸条(5),所述凸条(5)横跨凹槽(3)且凸条(5)的长度大于凹槽(3)的宽度,所述凸条(5)位于相邻两个透气孔(4)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气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面线圈纵行(2)上编织形成有移圈组织,所述透气孔(4)位于移圈组织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气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条(5)采用涤纶纱编织形成,所述涤纶纱采用低弹涤纶丝(6)加捻而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气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弹涤纶丝(6)的截面呈三角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气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采用基纱(7)编织而成,所述基纱(7)包括芯纱(8)以及缠绕在纱芯外的外包纱(9),所述芯纱(8)采用氨纶丝加捻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气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纱(9)由竹纤维纱(10)和棉纱(11)并股而成,所述棉纱(11)的支数小于竹纤维纱(10)的支数。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透气针织布,涉及面料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基层,基层包括若干正面线圈纵行和反面线圈纵行,基层上编织形成有位于反面线圈纵行处的凹槽,正面线圈纵行上衬垫有靠近凹槽设置的低弹纱,凹槽槽底上编织形成有若干透气孔,基层背向凹槽的一侧编织形成有若干凸条。本技术通过设置凸条和低弹纱,使得凸条和低弹纱能够限制透气孔经向和纬向的形变量并且会为基纱分担一部分的应力,保证了透气孔的完整性,凸条和低弹纱均与透气孔错位设置,使得两者不会影响透气孔整体的透气性能,棉纤维具有较好的柔软性和保暖性,保证了基层整体的保暖性和舒适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莉清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绍兴仕宇纺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7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26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