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9


本实用新型涉及墙体改造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



背景技术:

目前,伴随着产业转型、土地性质转变、生产技术落后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相继出现,许多企业被迫关闭或选择搬离,这导致原有厂房被放弃。这些遭到废弃而闲置的旧工业建筑如何处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国内外均有通过对旧有的工业建筑绿色改造,实现功能置换,再利用旧厂房,例如:旧厂房改建为艺术博物馆、休闲放松场所。

在上述旧建筑改造过程中对于墙体的改造相对重要,因为不同建筑的功能不同,其墙体的性能要求也存在差异。其中旧建筑改造成为休闲场所时,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室内的舒适度,这就需要改造后的墙体具有较好的保温性,为此提出一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其具有相对较好的保温性能,可较好的配合旧建筑绿色改造。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包括旧墙,包括平行于旧墙的增设墙,所述旧墙和增设墙分别沿厚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窗口,所述窗口盖合连接有适配的窗门,所述旧墙和增设墙之间形成有缓冲腔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墙体成型有缓冲腔体,缓冲腔体内部的空气在腔体闭合时流动性较差,配合气体传热性能较差的特性可以作为热的不良导体减小热传递,从而增设墙、旧墙以及缓冲腔体构成的新墙体结构具有相对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进而可以较好的配合旧建筑做绿色改造。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旧墙上的窗口和增设墙上的窗口的位置呈横向对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相对更好的通过窗口做采光。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同一所述旧墙或增设墙上的多个窗口分为至少两组,且两组窗口分别位于旧墙或增设墙的上下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冬季有光照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关闭增设墙上的窗口,打开旧墙上的窗口,此时光照对缓冲腔体内的空气照射使其升温;因为上述窗口位置的设置,缓冲腔体内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通过旧墙上部的窗口进入室内,室内温度较低的空气通过旧墙下部的窗口进入缓冲腔体接收光照,从而本其可一方面对室内空气升温,另一方面使得室内空气流动起来,提高室内通风效果,从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相对较佳。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增设墙包括基层墙体以及固定于基层墙体朝向旧墙一侧的保温墙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墙设有保温墙体用于提高保温性能,以提高整个墙体结构的保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增设墙背离旧墙的一侧固定有水墙,所述水墙包括多个透明基板,多个透明基板相互固定形成空心长方体结构的在水墙,所述水墙上开设有连通其内腔的交互水口,且交互水口盖合连接有适配的封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以在水墙中加水,利用水比热容相对较大的特性减小增设墙的受日夜等温差变化的影响,从而提高墙体的保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墙背离基层墙体一侧的上部开设有连通其内腔的接水长开口,且固定有接水长板,所述接水长开口沿水墙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接水长板设置于接水长开口的下边沿,且沿接水长开口的长度延伸;工作人员还可以在水墙的内腔中培养水植等,一方面改善水质,另一方面美化墙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雨水天气,可以利用接水长板接收雨水,并将雨水通过接水长开口导入水墙的内腔中,以实现自动补水,提高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水长板呈倾斜设置,且其背离水墙的一侧倾斜朝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减小落在接水长板上的雨水浪费,将更多的雨水接引进入水墙的内腔。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接水长板朝下的一侧固定有卡接板,所述卡接板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契合透明基板厚度的卡槽,所述接水长开口的下边沿卡接于卡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接水长板通过卡接板上卡槽和透明基板卡合得到方式实现安装,卡接的安装方式使得安装拆卸相对方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层墙体朝向水墙的一侧固定有长度平行于其厚度的第一加固杆,所述第一加固杆穿出水墙背离基层墙体一侧的墙面,且第一加固杆上固定有抵接板,所述抵接板抵接于水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抵接板限制水墙,然后通过基层墙体上的第一加固杆拉住抵接板做辅助支撑水墙,防止水墙朝外倾斜损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加固杆穿出水墙的一端固定有第二加固杆,所述第二加固杆向上延伸且端部固定有托持板,所述托持板抵接于接水长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以利用托持板对接水长板做辅助支撑固定,以防止其完全依靠卡接板和水墙固定而损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设置平行旧墙的增设墙,增设墙和旧墙之间形成有缓冲腔体,缓冲腔体内部的空气在腔体闭合时流动性较差,配合气体传热性能较差的特性可以作为热的不良导体减小热传递,从而增设墙、旧墙以及缓冲腔体构成的新墙体结构具有相对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进而可以较好的配合旧建筑做绿色改造;

2、增设墙包括基层墙体以及设置在基层墙体背离旧墙一侧的水墙,水墙内腔可充水,利用水的比热容相对较大的特性减小增设墙受温差变化的影响,提高增设墙的保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封堵墙去除后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以展示缓冲腔体的结构;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爆炸示意图,主要用以展示增设墙的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接水长板和卡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旧墙;10、缓冲腔体;11、封堵墙;2、增设墙;21、基层墙体;22、保温墙体;23、水墙;231、透明基板;232、交互水口;233、封盖;234、接水长开口;235、接水长板;3、窗口;31、窗门;4、卡接板;41、卡槽;51、第一加固杆;52、抵接板;53、第二加固杆;54、托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参照图1和图2,包括旧墙1以及平行于旧墙1的增设墙2,其中旧墙1为旧建筑的墙体,其于墙体改造过程中先做修复和改造;增设墙2建造于旧墙1的对外的一侧,其长度和高度契合旧墙1的长度和高度,且其顶部和旧墙1的顶部以及侧面通过砖石砌成的封堵墙11封闭,以在旧墙1和增设墙2之间形成缓冲腔体10。缓冲腔体10内部空气在腔体闭合时流动性较差,配合气体传热性能较差的特性可以作为热的不良导体减小热传递,从而增设墙2、旧墙1以及缓冲腔体10构成的新墙体结构具有相对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进而可以较好的配合旧建筑做绿色改造。

参照图3,在旧墙1和增设墙2上分别沿厚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窗口3,窗口3内安装固定适配的窗门31,窗门31可选择通过铰链铰接的方式连接。当需要对室内做通风时,工作人员可以操作窗门31开启窗口3,利用其和室外做通风。

为提高窗口3的利用率,还选择其对室内做采光,为此旧墙1上的窗口3和增设墙2上的窗口3呈横向对称,即增设墙2上的窗口3位于旧墙1上的窗口3对外的正前方;窗门31还选择玻璃窗,以提高采用效果。

参照图3,同一旧墙1或增设墙2上的多个窗口3分为两组,一组靠近墙体的顶部,一组位于墙体的下部。在冬季有光照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关闭增设墙2上的窗口3,打开旧墙1上的窗口3,此时光照对缓冲腔体10内的空气照射使其升温;因为上述窗口3位置的设置,缓冲腔体10内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通过旧墙1上部的窗口3进入室内,室内温度较低的空气通过旧墙1下部的窗口进入缓冲腔体10接收光照,从而一方面对室内空气升温,另一方面使得室内空气流动起来,提高室内通风效果。

参照图3,为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增设墙2包括基层墙体21以及保温墙体22,基层墙体21通过砖石砌成,保温墙体22固定于基层墙体21朝向旧墙1的一侧。保温墙体22可采用膨胀聚苯板构成,其以粘接的方式固定基层墙体21,并于背离基层墙体21的一侧涂覆防水涂料或粘接防水卷材,以保护保温墙体22。

参照图3,在增设墙2背离旧墙1的一侧固定有水墙23,水墙23包括多个透明基板231,多个透明基板231固定后形成空心长方体状的水墙23。水墙23内部增设合金材质的骨架支撑,或多透明基板231通过插接于长方体状的骨架上对应的卡槽实现固定成型;透明基板231可选择钢化玻璃。

水墙23上开设有连通其内腔和外界的交互水口232,交互水口232靠近在水墙23的底部,且盖合连接有适配的封盖233;交互水口232内固定内螺纹套,封盖233上成型与之适配的螺纹柱部,封盖233螺纹连接于内螺纹套实现对交互水口232盖合。

使用时,工作人员可以在水墙23内腔中充水,利用水的比热容相对较大的特性,使得增设墙2对外侧日夜或其他情况下的温差变化相对平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温效果。

为防止增设墙2上的窗门31对水墙23造成干扰,其设置为对内开,且窗口3对外的正前方位置建造为无水墙结构,或建造为水墙23置于同一墙体的两组窗口3之间。

水墙23中还可根据培养水植等,以改善水质并美化墙体。水墙23在冬季时内腔中的水排空,或增设恒温加热器(例如:鱼用加热器)对水加热,以防止水冻结损伤水墙23。

参照图3,在水墙23背离基层墙体21一侧的上部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接水长开口234,接水长开口234连通水墙23的内腔。在水墙23上固定有接水长板235,接水长板235固定于接水长开口234对外的下边沿,且沿接水长开口234的长度方向延伸。接水长板235的宽度设置为0.5m左右,且采用塑料薄板制成。

使用时,雨水落在接水长板235上,通过其引导进入水墙23的内腔实现对水墙23内自动补水。

接水长板235对外一侧倾斜朝外,以更好的用于接引雨水。

参照图3和图4,为方便安装接水长板235,在其靠近水墙23的一侧成型有竖直的卡接板4,卡接板4上开设有呈下开口结构的卡槽41,构成开口朝下的u状结构;卡槽41契合透明基板231的厚度。使用时,透明基板231插接于接卡槽41,以实现接水长板235和水墙23的固定。

参照图3,为提高的水墙23的稳固性,在基层墙体21上插接固定有平行于其厚度方向的第一加固杆51,第一加固杆51朝外延伸,其一端穿出水墙23背离基层墙体21的墙面,且该端固定有抵接板52,抵接板52抵接于水墙23,以对其加强固定。第一加固杆51和水墙23的交界处套设固定密封环,以防止漏水。

参照图3,在第一加固杆51穿出水墙23的一端焊接固定有第二加固杆53,第二加固杆53竖直向上延伸,且端部固定有托持板54,托持板54抵接于接水长板235的下部,以辅助支撑固定接水长板235,保证其稳固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包括旧墙(1),其特征在于:包括平行于旧墙(1)的增设墙(2),所述旧墙(1)和增设墙(2)分别沿厚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窗口(3),所述窗口(3)盖合连接有适配的窗门(31),所述旧墙(1)和增设墙(2)之间形成有缓冲腔体(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旧墙(1)上的窗口(3)和增设墙(2)上的窗口(3)的位置呈横向对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旧墙(1)或增设墙(2)上的多个窗口(3)分为至少两组,且两组窗口(3)分别位于旧墙(1)或增设墙(2)的上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设墙(2)包括基层墙体(21)以及固定于基层墙体(21)朝向旧墙(1)一侧的保温墙体(2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设墙(2)背离旧墙(1)的一侧固定有水墙(23),所述水墙(23)包括多个透明基板(231),多个透明基板(231)相互固定形成空心长方体结构的在水墙(23),所述水墙(23)上开设有连通其内腔的交互水口(232),且交互水口(232)盖合连接有适配的封盖(23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墙(23)背离基层墙体(21)一侧的上部开设有连通其内腔的接水长开口(234),且固定有接水长板(235),所述接水长开口(234)沿水墙(23)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接水长板(235)设置于接水长开口(234)的下边沿,且沿接水长开口(234)的长度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长板(235)呈倾斜设置,且其背离水墙(23)的一侧倾斜朝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长板(235)朝下的一侧固定有卡接板(4),所述卡接板(4)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契合透明基板(231)厚度的卡槽(41),所述接水长开口(234)的下边沿卡接于卡槽(41)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墙体(21)朝向水墙(23)的一侧固定有长度平行于其厚度的第一加固杆(51),所述第一加固杆(51)穿出水墙(23)背离基层墙体(21)一侧的墙面,且第一加固杆(51)上固定有抵接板(52),所述抵接板(52)抵接于水墙(2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杆(51)穿出水墙(23)的一端固定有第二加固杆(53),所述第二加固杆(53)向上延伸且端部固定有托持板(54),所述托持板(54)抵接于接水长板(23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旧墙改造的双层外墙,涉及墙体改造领域,旨在解决旧厂房墙体在保温性上无法满足改建需求,需要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旧墙,包括平行于旧墙的增设墙,所述旧墙和增设墙分别沿厚度方向开设有多个窗口,所述窗口盖合连接有适配的窗门,所述旧墙和增设墙之间形成有缓冲腔体。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对较好的保温性能,可较好的配合旧建筑绿色改造。

技术研发人员:李建辉;高爱辉;雷艳辉;王钰;刘利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7.1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2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