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吸能盒组件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6-23  32


本申请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吸能盒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车辆的防撞梁与纵梁之间通常设置有用来吸收碰撞力的吸能盒,现有的吸能盒采用左右搭接点焊的方式固定,因此在车辆的高度方向存在间隙,当车辆长期行驶时,吸能盒内容易存在积水,从而导致吸能盒锈蚀,影响吸能盒的吸能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吸能盒组件,该吸能盒组件优化了搭接边的布置位置,有效地避免了吸能盒组件积水的问题,提高了吸能盒组件的使用寿命。

2、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吸能盒组件的车辆。

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的吸能盒组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设置在车辆的防撞梁的后侧且在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在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间隔开并限定出在所述高度方向敞开的第一腔体;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在所述高度方向敞开的的一侧,所述第二壳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壳体延伸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之间限定出朝向所述第一腔体敞开的第二腔体;其中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的搭接边在长度或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的搭接边在长度或宽度方向延伸。

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的吸能盒组件,该吸能盒组件具有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中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与第二壳体中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搭接,通过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搭接边设置在长度或宽度方向延伸,有效解决了因天气影响或者车辆在行驶途中导致吸能盒组件积水的问题,规避了吸能盒组件锈蚀风险,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吸能盒组件的使用寿命。

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上分别形成有在高度方向延伸且彼此正对的第一溃缩部;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上分别形成有在高度方向延伸且彼此正对的第二溃缩部。

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溃缩部与所述第二溃缩部构造为在车辆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且在宽度方向上一一对应的多个。

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溃缩部与每个所述第二溃缩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均为d,且满足:17mm≤d≤23mm。

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溃缩部前侧边缘与所述第二溃缩部前侧边缘均位于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平面内,所述平面的中心与所述防撞梁在长度上的距离为d1且满足:28mm≤d1≤50mm。

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朝向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搭接面,所述第二侧板背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形成有第二搭接面,所述第三侧板背离所述第二腔体的一侧形成有第三搭接面,所述第四侧板朝向所述第二腔体的一侧形成有第四搭接面,所述第一搭接面与所述第三搭接面贴合且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搭接面与所述第四搭接面贴合且焊接固定。

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底壁,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底壁,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二底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为w1且满足:90mm≤w1≤115mm,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最大距离为w2且满足:80mm≤w2≤85mm,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之间的最大距离为w3且满足:80mm≤w3≤85mm。

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有朝向所述防撞梁延伸且与所述防撞梁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车辆的前进方向的距离逐渐增加;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有朝向所述防撞梁延伸且与所述防撞梁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在车辆的前进方向的距离逐渐增加。

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适于与车辆的纵梁固定连接。

13、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

1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吸能盒组件,由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吸能盒组件,因此,该车辆在雨天或者路面有积水的工况下行驶时,吸能盒组件不会存在积水问题,规避了吸能盒组件锈蚀风险,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吸能盒组件的使用寿命,进而提升整车安全性。

15、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的吸能盒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吸能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上分别形成有在高度方向延伸且彼此正对的第一溃缩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吸能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溃缩部与所述第二溃缩部构造为在车辆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且在宽度方向上一一对应的多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吸能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溃缩部与每个所述第二溃缩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均为d,且满足:17mm≤d≤23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吸能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溃缩部前侧边缘与所述第二溃缩部前侧边缘均位于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平面内,所述平面的中心与所述防撞梁在长度上的距离为d1且满足:28mm≤d1≤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吸能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朝向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搭接面,所述第二侧板背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形成有第二搭接面,所述第三侧板背离所述第二腔体的一侧形成有第三搭接面,所述第四侧板朝向所述第二腔体的一侧形成有第四搭接面,所述第一搭接面与所述第三搭接面贴合且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搭接面与所述第四搭接面贴合且焊接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吸能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底壁,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底壁,所述第一底壁与所述第二底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为w1且满足:90mm≤w1≤115mm,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最大距离为w2且满足:80mm≤w2≤85mm,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四侧板之间的最大距离为w3且满足:80mm≤w3≤8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吸能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有朝向所述防撞梁延伸且与所述防撞梁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在车辆的前进方向的距离逐渐增加;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有朝向所述防撞梁延伸且与所述防撞梁固定连接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在车辆的前进方向的距离逐渐增加。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吸能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防撞梁的一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适于与车辆的纵梁固定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能盒组件。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吸能盒组件和车辆,所述吸能盒组件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设置在车辆的防撞梁的后侧且在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壳体具有在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间隔开并限定出在高度方向敞开的第一腔体;第二壳体,第二壳体设置在第一壳体在所高度方向敞开的一侧,第二壳体具有朝向第一壳体延伸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第一侧板与第三侧板的搭接边在长度或宽度方向延伸,第二侧板与第四侧板的搭接边在长度或宽度方向延伸。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车辆的吸能盒组件,该吸能盒组件优化了搭接边的布置位置,有效地避免了吸能盒组件积水的问题,提高了吸能盒组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汤金明,张兰敏,程倩倩,陈开好,栾太羽,王同领,梁虎,廖文坚,胡智勇,张海龙,李磊,雍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21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212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