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6-20  39


本技术涉及灶具,特别是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


背景技术:

1、中餐燃气炒灶在使用时通常会产生大量高温烟气,高温烟气直接从排烟管排出,不仅不环保,未被利用的高温烟气产生的热能也白白浪费,因此在设计中餐燃气炒灶时会考虑对高温烟气进行无害化处理,例如现有技术cn217715084u公开的一种商用大锅灶,该商用大锅灶在进行集中排烟时,仅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未能对高温烟气产生的热能进行充分回收利用,热能损失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解决中餐燃气炒灶产生的高温烟气未被充分利用,热能浪费的问题。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包括设有台面的机架,所述台面上并排设有至少两个灶头,所述灶头包括炉膛和设于炉膛底部的炉头,所述炉膛具有上部直径大且底部直径小的倒锥形的炉膛内腔,所述炉头具有位于炉膛内腔底部的火盖,所述炉膛内腔侧壁在火盖的径向外侧设有低于火盖顶部的排烟孔,所述排烟孔连接有排烟管,所述机架在台面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换热水箱,所述换热水箱设于相邻两个炉头之间,所述换热水箱设有进水口和热水出口,所述换热水箱中设有至少一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设有进烟口,所述进烟口与排烟管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设有出烟口,所述出烟口连接有出烟管,所述换热水箱内设有用于检测水温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机架的前侧设有温控显示屏,所述温控显示屏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显示换热水箱水温,所述机架的前侧设有前面板,所述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电磁阀,所述热水出口连接有恒压水泵,所述前面板上设有控制进水电磁阀启闭和恒压水泵启闭的控制开关。

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台面下方设置换热水箱以回收烟气中的热能,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回收烟气中的热能来生产热水,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及温室气体的排放,使锅灶的使用更环保;换热水箱设于相邻的两个炉头之间,多个炉头共用一个换热水箱能集中热能的储存,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机架前侧设置温控显示屏和温度传感器,便于用户监测和控制换热水箱内的水温;前面板上的控制开关控制进水电磁阀和恒压水泵,便于用户轻松控制水流和压力。

4、进一步的,换热水箱为矩形结构,所述换热管在换热水箱内设有多段弯折结构。

5、采用前述技术方案,矩形结构的换热水箱通常比其他形状更稳定,更易于安装;多段弯折的换热管可以增加热交换表面积,也有助于更均匀地分布热量加热换热水箱中的液体,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多段弯折结构也可以增加管道的稳定性,降低换热水箱形变的风险,且多段弯折结构能灵活变换,能根据需求进行调整,满足不同的温度需求。

6、进一步的,换热管在换热水箱内设有u形弯折段,所述u形弯折段水平设置于换热水箱底部且两端连接有l形弯折段,所述l形弯折段的末端连接有向上竖向延伸至换热水箱外的进烟口或出烟口。

7、采用前述技术方案,u形弯折段和l形弯折段的结构增加了换热管的长度,从而增加了热传递的表面积,热能传递效率得以提高,能确保更多的热量被传递到热水箱内的水中。

8、进一步的,换热水箱内设有低水位传感器和高水位传感器。

9、采用前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低水位传感器和高水位传感器,能够实现水位控制自动化,保持水箱内水位在适合的范围内,降低因水位较低换热水箱内缺水加热或水位较高漏水的风险。

10、进一步的,机架在台面的后侧设有水龙头,所述水龙头与恒压水泵连接。

11、采用前述技术方案,将水龙头直接安装在机架上便于用户获取换热水箱内的水源,通过连接到恒压水泵,有助于保持水流量和水压的一致,无论是在洗涤、清洁、烹饪或其他用途中,都能得到可靠的水源。

12、进一步的,换热水箱设有保温隔热层;和/或,所述排烟管设有保温隔热层。

13、采用前述技术方案,保温隔热层可以减缓热量的散失,帮助维持温度的稳定性,确保在需要时水源保持适宜的温度,且保温隔热层能降低烫伤的风险。

14、进一步的,换热水箱设有箱体和与箱体可拆卸连接的箱盖。

15、采用前述技术方案,可拆卸的箱盖便于维修清洁,无需拆卸整个热水箱便能轻松打开箱盖访问换热水箱的内部。

16、进一步的,所述机架的底部设有底部框架,所述底部框架设有前后平行设置的前框架杆和后框架杆,所述前框架杆和后框架杆的中部之间设有两根支撑杆,所述换热水箱设于支撑杆上。

17、采用前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前框架杆和后框架杆之间添加两根支撑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得以增强,同时前框架杆和后框架杆之间的空间被合理利用,便于换热水箱放置在机架下方,避免换热水箱安装不稳定或倾斜的情况发生。

18、进一步的,相邻支撑杆间的距离h小于或等于换热水箱的宽度;和/或,所述机架还设有与后框架杆垂直连接的两根竖向框架杆,所述换热水箱位于两根竖向框架杆之间且换热水箱支撑于后框架杆上。

19、采用前述技术方案,相邻支撑杆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换热水箱的宽度,有助于换热水箱负载的均匀分布,可以更有效地支撑固定换热水箱,进一步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换热水箱为矩形结构,竖向框架杆与后框架杆垂直,与换热水箱的形状适配,便于换热水箱支撑在机架,能够确保换热水箱的牢固安装,降低因结构形状不匹配导致的不稳定性。

20、进一步的,出烟管设于机架后方并向上竖向延伸,所述机架的后侧顶部设有供所述出烟管通过的通孔。

21、采用前述技术方案,通孔使出烟管能够顺畅通过机架。

22、附图说明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餐燃气炒灶的结构示意图(一);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餐燃气炒灶的结构示意图(二);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餐燃气炒灶的结构示意图(三);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餐燃气炒灶的俯视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餐燃气炒灶的仰视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餐燃气炒灶的主视图;

30、图7为本实用新型换热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本实用新型换热水箱的拆分图;



技术特征:

1.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包括设有台面的机架,所述台面上并排设有至少两个灶头,所述灶头包括炉膛和设于炉膛底部的炉头,所述炉膛具有上部直径大且底部直径小的倒锥形的炉膛内腔,所述炉头具有位于炉膛内腔底部的火盖,所述炉膛内腔侧壁在火盖的径向外侧设有低于火盖顶部的排烟孔,所述排烟孔连接有排烟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在台面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换热水箱,所述换热水箱设于相邻两个炉头之间,所述换热水箱设有进水口和热水出口,所述换热水箱中设有至少一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设有进烟口,所述进烟口与排烟管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设有出烟口,所述出烟口连接有出烟管,所述换热水箱内设有用于检测水温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机架的前侧设有温控显示屏,所述温控显示屏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用于显示换热水箱水温,所述机架的前侧设有前面板,所述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电磁阀,所述热水出口连接有恒压水泵,所述前面板上设有控制进水电磁阀启闭和恒压水泵启闭的控制开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水箱为矩形结构,所述换热管在换热水箱内设有多段弯折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在换热水箱内设有u形弯折段,所述u形弯折段水平设置于换热水箱底部且两端连接有l形弯折段,所述l形弯折段的末端连接有向上竖向延伸至换热水箱外的进烟口或出烟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水箱内设有低水位传感器和高水位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在台面的后侧设有水龙头,所述水龙头与恒压水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水箱设有保温隔热层;和/或,所述排烟管设有保温隔热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水箱设有箱体和与箱体可拆卸连接的箱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的底部设有底部框架,所述底部框架设有前后平行设置的前框架杆和后框架杆,所述前框架杆和后框架杆的中部之间设有两根支撑杆,所述换热水箱设于支撑杆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其特征在于,相邻支撑杆间的距离h小于或等于换热水箱的宽度;和/或,所述机架还设有与后框架杆垂直连接的两根竖向框架杆,所述换热水箱位于两根竖向框架杆之间且换热水箱支撑于后框架杆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烟管设于机架后方并向上竖向延伸,所述机架的后侧顶部设有供所述出烟管通过的通孔。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一种实现烟气余热利用的中餐燃气炒灶,涉及灶具技术领域,解决中餐燃气炒灶产生的高温烟气未被充分利用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设有台面的机架,在台面下方设置的换热水箱,换热水箱设于相邻两个炉头之间,换热水箱设有进水口、热水出口、设有至少一根换热管和检测水温的温度传感器,换热管设有与排烟管连接的进烟口和出烟口,出烟口连接有出烟管,机架的前侧设有与温度传感器连接的温控显示屏,机架的前侧设有前面板,进水口连接有进水电磁阀,热水出口连接有恒压水泵,前面板上设有控制进水电磁阀启闭和恒压水泵启闭的控制开关。本技术主要用于提高中餐燃气炒灶产生的高温烟气的能源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鞠木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博立灶具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24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199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