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6-13  48


本技术属于地下结构工程,具体涉及一种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


背景技术:

1、在明挖地下区间工程中,围护结构和主体结构多是分别开展设计及施工,且围护结构多被当做临时结构使用,在工程完成后即被弃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为充分利用明挖区间围护结构,近年来部分工程已开展明挖地下区间叠合结构的研究及应用,即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叠合连接形成共同受力主体。但是大多叠合工程案例的围护结构为地连墙形式,且采用现浇法施做,而围护结构采用桩的工程案例基本没有。

3、为解决围护桩的叠合应用及现浇法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装配式结构及叠合结构的发展趋势,提出在明挖地下区间中采用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即围护桩与主体结构均为预制形式。预制桩墙叠合结构的研究及应用面临着如何进行叠合连接,如何适应地下区间断面变化工况等诸多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不仅可以适应变断面区间,而且围护桩和预制主体结构侧墙叠合连接形成共同受力结构,可以降低工程造价。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包括预制主体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预制主体结构左右两侧的预制桩;所述预制主体结构包括左分块和右分块,所述左分块和所述右分块之间通过湿接头连接;左侧的预制桩与所述左分块之间以及右侧的预制桩与所述右分块之间均浇筑有混凝土。

3、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预制桩上对应所述左分块/所述右分块上的顶板和底板的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槽口,所述左分块和所述右分块上的顶板和底板均设置有第二连接槽口,所述第一连接槽口与所述第二连接槽口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槽口与所述第二连接槽口相对设置。

4、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预制桩上的所述第一连接槽口处设置有第一连接筋,且所述第一连接筋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槽口中;所述左分块和所述右分块上的所述第二连接槽口处预留有第二连接筋,且所述第二连接筋伸至所述第一连接槽口中。

5、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预制主体结构与所述预制桩之间的所述第一连接筋与所述第二连接筋呈交错布置。

6、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左分块和所述右分块之间设置有中分块,所述中分块与所述左分块之间以及所述中分块与所述右分块之间均通过湿接头连接。

7、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预制主体结构的各分块与湿接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纵向连接企口。

8、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预制主体结构有多环,且多环预制主体结构沿纵向依次拼接。

9、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预制主体结构的各分块的纵向连接面均设置有分布式凹凸榫。

10、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预制主体结构的各分块上均设置有多个纵向贯穿的张拉孔,且纵向上相对应的张拉孔中张拉连接有同一预应力连接件。

11、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预制主体结构的各分块的环向连接面和纵向连接面上均设置有防水凹槽,所述防水凹槽中安装有防水条。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的预制主体结构的分块之间采用湿接头进行环内连接,通过调节湿接头宽度,可以使结构适应变断面区间;同时围护桩及主体结构均采用预制结构,可以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提高施工质量、缩短施工工期,且围护桩和预制主体结构侧墙叠合连接形成共同受力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围护桩的挡土效应,还能减小主体结构侧墙厚度,降低工程造价。



技术特征:

1.一种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主体结构以及设置于所述预制主体结构左右两侧的预制桩;所述预制主体结构包括左分块和右分块,所述左分块和所述右分块之间通过湿接头连接;左侧的预制桩与所述左分块之间以及右侧的预制桩与所述右分块之间均浇筑有混凝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桩上对应所述左分块/所述右分块上的顶板和底板的位置处均设置有第一连接槽口,所述左分块和所述右分块上的顶板和底板均设置有第二连接槽口,所述第一连接槽口与所述第二连接槽口一一对应,且相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槽口与所述第二连接槽口相对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桩上的所述第一连接槽口处设置有第一连接筋,且所述第一连接筋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槽口中;所述左分块和所述右分块上的所述第二连接槽口处预留有第二连接筋,且所述第二连接筋伸至所述第一连接槽口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主体结构与所述预制桩之间的所述第一连接筋与所述第二连接筋呈交错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分块和所述右分块之间设置有中分块,所述中分块与所述左分块之间以及所述中分块与所述右分块之间均通过湿接头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主体结构的各分块与湿接头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纵向连接企口。

7.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主体结构有多环,且多环预制主体结构沿纵向依次拼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主体结构的各分块的纵向连接面均设置有分布式凹凸榫。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主体结构的各分块上均设置有多个纵向贯穿的张拉孔,且纵向上相对应的张拉孔中张拉连接有同一预应力连接件。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主体结构的各分块的环向连接面和纵向连接面上均设置有防水凹槽,所述防水凹槽中安装有防水条。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地下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适应变断面的明挖地下区间预制桩墙叠合结构,包括预制主体结构以及设置于预制主体结构左右两侧的预制桩;预制主体结构包括左分块和右分块,左分块和右分块之间通过湿接头连接;左侧的预制桩与左分块之间以及右侧的预制桩与右分块之间均浇筑有混凝土。本技术的预制主体结构的分块之间采用湿接头进行环内连接,通过调节湿接头宽度可以使结构适应变断面区间;同时围护桩及主体结构均采用预制结构,可以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提高施工质量、缩短施工工期,且围护桩和预制主体结构侧墙叠合连接形成共同受力结构,可以充分发挥围护桩的挡土效应,还能减小主体结构侧墙厚度,降低工程造价。

技术研发人员:周健,吕延豪,符瑞安,张海涛,孙雪兵,李文彪,豆海涛,王海水,杜虎,赵学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211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164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