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副车架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5-14  6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后副车架以及具有该后副车架的车辆。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通过在管梁上增加凸包/凹坑结构的方式提升后副车架的结构强度,但材料变形容易造成管梁壁厚减薄,对后副车架整体结构强度的提升效果不大,还会导致管梁出现裂口,后副车架生产失效;通过增加壁厚提升后副车架的结构强度,会导致后副车架的重量增加,从而导致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后副车架,提高了后副车架的结构强度,避免后副车架的重量和成本大幅增加,有利于车辆的高强度、低成本、轻量化设计。

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和纵梁,前横梁和后横梁沿第一方向间隔开,纵梁与前横梁和后横梁均连接,前横梁具有弯折段以在前横梁的一侧形成凹面;结构加强件,结构加强件固设于弯折段且与凹面对应。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后副车架,通过在前横梁的一侧设置凹面,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利用率,进而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后副车架强度提升。通过在前横梁的弯折段设置结构加强件,局部调整材料壁厚以增强前横梁的薄弱区域强度,降低前横梁开裂风险,进一步提高了弯折段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了后副车架的结构强度,避免整体厚度增加导致后副车架的重量和成本大幅增加,进而有利于车辆的低成本和轻量化设计。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横梁的端部具有弯折段。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构加强件的形状和弯折段的形状适配。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前横梁的下侧形成凹面。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结构加强件的前端延伸至弯折段的前表面。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构加强件的后端延伸至弯折段的下表面,沿第一方向,结构加强件的后端与弯折段的前表面间的间隔距离大于结构加强件的后端与弯折段的后表面间的间隔距离。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构加强件形成有凹坑结构和/或第一凸台结构。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结构加强件构造为板状结构,结构加强件具有朝向远离前横梁凸出的第二凸台结构,第二凸台结构具有安装孔。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副车架还包括:上控制臂安装架,纵梁设有上控制臂安装架,上控制臂安装架与相应弯折段连接。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后副车架还包括:下控制臂安装架和稳定杆安装架,前横梁设有下控制臂安装架,稳定杆安装架连接在下控制臂安装架和结构加强件之间。

1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后副车架。

1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技术特征:

1.一种车辆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的端部具有所述弯折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加强件的形状和所述弯折段的形状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的下侧形成所述凹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结构加强件的前端延伸至所述弯折段的前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加强件的后端延伸至所述弯折段的下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结构加强件的后端与所述弯折段的前表面间的间隔距离大于所述结构加强件的后端与所述弯折段的后表面间的间隔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加强件形成有凹坑结构和/或第一凸台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加强件构造为板状结构,所述结构加强件具有朝向远离所述前横梁凸出的第二凸台结构,所述第二凸台结构具有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控制臂安装架,所述纵梁设有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架,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架与相应所述弯折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控制臂安装架和稳定杆安装架,所述前横梁设有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架,所述稳定杆安装架连接在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架和所述结构加强件之间。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后副车架。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后副车架以及车辆,后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后横梁和纵梁,前横梁和后横梁沿第一方向间隔开,纵梁与前横梁和后横梁均连接,前横梁具有弯折段以在前横梁的一侧形成凹面;结构加强件,结构加强件固设于弯折段且与凹面对应。通过在前横梁的一侧设置凹面,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利用率,进而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后副车架强度提升。通过在前横梁的弯折段设置结构加强件,局部调整材料壁厚以增强前横梁的薄弱区域强度,降低前横梁开裂风险,进一步提高了弯折段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了后副车架的结构强度,避免整体厚度增加导致后副车架的重量和成本大幅增加,进而有利于车辆的低成本和轻量化设计。

技术研发人员:刘帅臣,杨延超,司浩然,毕如俊,谢志强,司凯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21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3017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