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员避难所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5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防范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人员避难所。



背景技术:

危险化学品不可以随意存放,在危险化学品储存品和作业场所存在火灾、爆炸和中毒等风险。实际上,危险化学品储存区存在的化学品更多,情况更复杂,发生化学品泄漏、不互容性化学品混合的危险性更高,化学品的多样性也造成了作业人员忽视处置危险化学品时存在的风险。因此化学品在储存时需要尤为注意和重视。

一般,在化学品储存的空间内会配套设置人员避难所,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件时,人员不能及时撤离大空间,可临时躲避在人员避难所以保证人身安全。

但是现有的人员避难所在使用时,人员躲避在避难所内,避难所仍然处于火灾现场,由于避难所具备一定的防火时效,如果在防火时效内火灾不能及时得到阻止的话,避难所内的人员就存在生命危险,但由于现有的避难所稳定放置后难以移动,导致外界难以将其移动出火灾现场,严重影响了施救队对避难所内人员的施救,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实际运用中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人员避难所,通过设置辅助逃离机构,使得外界牵引机构能很方便通过辅助逃离机构将整个避难所进行移动,并将其及时移出火灾现场,有利于及时保证避难所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实用性强,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人员避难所,包括墙体、屋顶和框架,所述墙体由至少四个面组成,所述屋顶设有一面,至少四面所述墙体与屋顶均为防火抗爆墙,其中一面所述墙体上设置有防火抗爆门与抗爆窗,所述框架包括横梁与纵梁;

还包括底面,所述底面与所述墙体相连接,所述底面与所述屋顶相平行,所述底面由底板与方钢管组成,所述底板安装于至少四面所述墙体的中间位置处,所述方钢管设置于底板与所述墙体的连接位置处,所述底面上背向所述屋顶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万向轮;

所述底面上背向所述屋顶的一侧等距设置有多个辅助逃离机构,所述辅助逃离机构包括逃离架,所述逃离架沿所述底面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所述逃离架滑动连接于所述底面上,所述逃离架由驱动件驱动其沿所述底面的宽度方向移动,所述逃离架上远离所述驱动件的一端设置为挂钩状;

所述墙体上设置有烟雾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爆炸火灾发生时,人员躲进避难所的内部,关闭防火抗爆门和抗爆窗,由于四面墙体和屋顶均设为防火抗爆墙,避难所可对人员起到临时保护作用,与此同时,烟雾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感应到爆炸火灾的信号,将信号传递给驱动件,驱动件驱动逃离架沿着底面的宽度方向移动直至移动出底面,并使得逃离架的挂钩状一端置于避难所的外部,此时,外部救援队利用牵引机构挂住逃离架上挂钩状的一端,结合万向轮的设置,能很方便的将整个避难所牵引出火灾现场,有助于防止未能及时组织火灾而超出避难所的防火时效,造成人员伤亡的现象出现,有利于及时保证避难所内人员的安全。

进一步的,所述逃离架设置为防火抗爆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保证逃离架不被爆炸火灾影响而损坏,有助于保证逃离架的正常使用,同时管道的设置有助于减小逃离架的自重,有助于其的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底面上背向所述屋顶的一面设置有防护罩,所述驱动件位于所诉防护罩的内部;

所述逃离架上连接所述驱动件的一端位于所述防护罩的内部,另一端贯穿所述防护罩并延伸至所述防护罩的外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护罩的设置有助于对驱动件和逃离架起到保护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罩上与所述逃离架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防火密封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防火密封圈的设置,有助于防止火源透过防护罩与逃离架的连接处进入防护罩的内部,对驱动件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与所述逃离架的最短长度之和小于所述底面的宽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未发生爆炸火灾时,驱动件和逃离架能隐藏在底面内,有助于防止其影响人员的行走。

进一步的,所述防火抗爆墙由双层防火抗爆板与填充于双层所述防火抗爆板中间的岩棉组成。

进一步的,所述屋顶与所述墙体的外侧面均设置有瓦楞板。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瓦楞板的设置不仅可对墙体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能在火灾时起到进一步的防护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墙体旁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烟雾传感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件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设置辅助逃离机构,在发生爆炸火灾时,辅助逃离机构上的逃离架在驱动件的驱动下,伸出避难所,同时结合万向轮,有助于外界救援队的牵引机构利用辅助逃离机构对整个避难所进行牵引,并将整个避难所及时牵引出火灾现场,有助于防止未能及时组织火灾且超出避难所的防火时效,而造成人员伤亡的现象出现,有利于及时保证避难所内人员的安全;

(2)通过在驱动件和逃离架的外部设置防护罩,并在逃离架与防护罩的连接处设置防火密封圈,有助于防止驱动件因爆炸火灾的影响而难以正常工作的情况出现,有利于对驱动件起到保护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辅助逃离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逃离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b-b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墙体;2、屋顶;3、框架;31、横梁;32、纵梁;4、防火抗爆门;5、抗爆窗;6、底面;61、底板;62、方钢管;63、万向轮;7、辅助逃离机构;71、逃离架;72、驱动件;8、烟雾传感器;9、温度传感器;10、防护罩;11、防火密封圈;12、防火抗爆墙;121、防火抗爆板;122、岩棉;13、瓦楞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参照图1,一种人员避难所,包括墙体1、屋顶2和框架3,墙体1由至少四个面组成,屋顶2设有一面,至少四面墙体1与屋顶2均为防火抗爆墙12,其中一面墙体1上设置有防火抗爆门4与抗爆窗5,框架3包括横梁31与纵梁32;还包括底面6,底面6由底板61与方钢管62组成,底板61安装于至少四面墙体1的中间位置处。可选的,墙体1设置有四面。这样,墙体1、屋顶2、框架3和底面6组成一个密闭的防火抗爆避难所,在未发生爆炸火灾时,能用作控制室及机柜间等,在发生爆炸火灾时,可为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在防火时效内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

参照图2,底面6与墙体1相连接,底面6与屋顶2相平行,底面6上背向屋顶2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万向轮63。可选的,万向轮63采用防火材质制成。这样,万向轮63的设置方便移动避难所。

参照图1、图2、图3与图5,底面6上背向屋顶2的一侧等距设置有多个辅助逃离机构7,辅助逃离机构7包括逃离架71,逃离架71沿底面6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逃离架71滑动连接于底面6上,逃离架71由驱动件72驱动其沿底面6的宽度方向移动,逃离架71上远离驱动件72的一端设置为挂钩状。墙体1上设置有烟雾传感器8与温度传感器9。可选的,驱动设为油缸、液压缸等,辅助逃离机构7设置有两个。这样,当爆炸火灾发生时,人员躲进避难所的内部,关闭防火抗爆门4和抗爆窗5,由于四面墙体1和屋顶2均设为防火抗爆墙12,避难所可对人员起到临时保护作用,与此同时,烟雾传感器8和温度传感器9感应到爆炸火灾的信号,将信号传递给驱动件72,驱动件72驱动逃离架71沿着底面6的宽度方向移动直至移动出底面6,并使得逃离架71的挂钩状一端置于避难所的外部,此时,外部救援队利用牵引机构挂住逃离架71上挂钩状的一端,结合万向轮63的设置,能很方便的将整个避难所牵引出火灾现场,有助于防止未能及时组织火灾而超出避难所的防火时效,造成人员伤亡的现象出现,有利于及时保证避难所内人员的安全。

逃离架71设置为防火抗爆管。这样,有助于保证逃离架71不被爆炸火灾影响而损坏,有助于保证逃离架71的正常使用,同时管道的设置有助于减小逃离架71的自重,有助于其的移动。

底面6上背向屋顶2的一面设置有防护罩10,驱动件72位于所诉防护罩10的内部;逃离架71上连接驱动件72的一端位于防护罩10的内部,另一端贯穿防护罩10并延伸至防护罩10的外部。这样,防护罩10的设置有助于对驱动件72和逃离架71起到保护的作用。

防护罩10上与逃离架71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防火密封圈11。这样,防火密封圈11的设置,有助于防止火源透过防护罩10与逃离架71的连接处进入防护罩10的内部,对驱动件72造成影响。

驱动件72与逃离架71的最短长度之和小于底面6的宽度。这样,当未发生爆炸火灾时,驱动件72和逃离架71能隐藏在底面6内,有助于防止其影响人员的行走。

参照图4,方钢管62设置于底板61与墙体1的连接位置处。这样,方钢管62的设置有助于提高二者连接处的稳定性,起到支撑、过渡的作用。

参照图6-7,防火抗爆墙12由双层防火抗爆板121与填充于双层防火抗爆板121中间的岩棉122组成。屋顶2与墙体1的外侧面均设置有瓦楞板13。这样,防火抗爆墙12的防火时效能达到3小时,瓦楞板13的设置不仅可对墙体1起到保护的作用,同时能在火灾时起到进一步的防护作用。

墙体1旁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9和烟雾传感器8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与驱动件7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可选的,控制器设置为plc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原理为:当未发生火灾时,避难所可用作控制室及机柜间等,当爆炸火灾发生时,人员躲进避难所的内部,关闭防火抗爆门4和抗爆窗5,由于四面墙体1和屋顶2均设为防火抗爆墙12,避难所可对人员起到临时保护作用,与此同时,烟雾传感器8和温度传感器9感应到爆炸火灾的信号,并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将信号传递给驱动件72,驱动件72驱动逃离架71沿着底面6的宽度方向移动直至移动出底面6,并使得逃离架71的挂钩状一端置于避难所的外部,此时,外部救援队利用牵引机构挂住逃离架71上挂钩状的一端,结合万向轮63的设置,能很方便的将整个避难所牵引出火灾现场,有助于防止未能及时组织火灾而超出避难所的防火时效,造成人员伤亡的现象出现,有利于及时保证避难所内人员的安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人员避难所,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1)、屋顶(2)和框架(3),所述墙体(1)由至少四个面组成,所述屋顶(2)设有一面,至少四面所述墙体(1)与屋顶(2)均为防火抗爆墙(12),其中一面所述墙体(1)上设置有防火抗爆门(4)与抗爆窗(5),所述框架(3)包括横梁(31)与纵梁(32);

还包括底面(6),所述底面(6)与所述墙体(1)相连接,所述底面(6)与所述屋顶(2)相平行,所述底面(6)由底板(61)与方钢管(62)组成,所述底板(61)安装于至少四面所述墙体(1)的中间位置处,所述方钢管(62)设置于底板(61)与所述墙体(1)的连接位置处,所述底面(6)上背向所述屋顶(2)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万向轮(63);

所述底面(6)上背向所述屋顶(2)的一侧等距设置有多个辅助逃离机构(7),所述辅助逃离机构(7)包括逃离架(71),所述逃离架(71)沿所述底面(6)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所述逃离架(71)滑动连接于所述底面(6)上,所述逃离架(71)由驱动件(72)驱动其沿所述底面(6)的宽度方向移动,所述逃离架(71)上远离所述驱动件(72)的一端设置为挂钩状;

所述墙体(1)上设置有烟雾传感器(8)与温度传感器(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避难所,其特征在于,所述逃离架(71)设置为防火抗爆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避难所,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6)上背向所述屋顶(2)的一面设置有防护罩(10),所述防护罩(10)采用防护防爆板材料,所述驱动件(72)位于所述防护罩(10)的内部;

所述逃离架(71)上连接所述驱动件(72)的一端位于所述防护罩(10)的内部,另一端贯穿所述防护罩(10)并延伸至所述防护罩(10)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人员避难所,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10)上与所述逃离架(71)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防火密封圈(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避难所,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72)与所述逃离架(71)的最短长度之和小于所述底面(6)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避难所,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火抗爆墙(12)由双层防火抗爆板(121)与填充于双层所述防火抗爆板(121)中间的岩棉(122)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避难所,其特征在于,所述屋顶(2)与所述墙体(1)的外侧面均设置有瓦楞板(1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避难所,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1)旁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9)和所述烟雾传感器(8)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所述驱动件(7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员避难所,涉及安全防范技术领域,包括墙体、屋顶和框架,墙体由至少四个面组成,屋顶设有一面,框架包括横梁与纵梁;还包括底面,底面与墙体相连接,底面由底板与方钢管组成,底面上背向屋顶的四个拐角处均设置有万向轮;底面上背向屋顶的一侧等距设置有多个辅助逃离机构,辅助逃离机构包括逃离架,逃离架上远离驱动件的一端设置为挂钩状;墙体上设置有烟雾传感器与温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具有通过设置辅助逃离机构,使得外界牵引机构能很方便通过辅助逃离机构将整个避难所进行移动,并将其及时移出火灾现场,有利于及时保证避难所内人员的人身安全,实用性强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李宝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腾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7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9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