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花盆加水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0


本实用新型涉及花盆种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花盆加水器。



背景技术:

花盆是用来栽培植物的容器,用来摆放在室内外,可改善空气环境。而在花盆种植花草需要人工加水,尤其对于水生植物,它是靠水分生长的植物,每天吸取的水分相对要多一些,需要频繁地添加水分,人频繁地加水需要花费人们的时间,并且一旦人们忘记加水,花草就会枯萎而死。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忙于工作,经常会忘记加水。而市场上也有一些自动加水器,但是其加水结构不太合理,所以加水效果不好,植物不能很好地吸收水分。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花盆加水器,可以解决现有的自动加水器加水效果不好,导致植物不能很好地吸收水分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花盆加水器,包括壳体、储水容器,所述壳体包括给水部和用于插入花盆泥土中的插入部,所述给水部内设置有微型水泵,所述给水部通过抽水管从所述储水容器中抽水,所述给水部为所述插入部供水,所述插入部为长条状,且所述插入部的端部为锥状;所述插入部的侧壁上沿轴向设置有呈圆周分布的出水孔。

作为所述花盆加水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给水部内设置有电源,所述给水部外壁设置有开关,通过所述开关控制所述电源为所述微型水泵供电。

作为所述花盆加水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插入部中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在所述插入部中隔设有供水腔,所述微型水泵通过供水管将水送入所述供水腔中,所述出水孔设置在所述供水腔的侧壁上。

作为所述花盆加水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在所述插入部上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供水腔上方。

作为所述花盆加水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给水部上设置有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为所述微型水泵和所述湿度传感器供电。

作为所述花盆加水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抽水管包括硬管和软管,所述硬管的一端与所述给水部内的微型水泵连接,所述硬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给水部外并连接所述软管的一端,所述软管的另一端置于所述储水容器内。

作为所述花盆加水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储水容器为透明材质。

作为所述花盆加水器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软管内设置有过滤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将所述插入部插入花盆内的泥土,使出水孔直达植物根部附近,并且出水孔的分布面积大,使得插入部可以在泥土内大面积均匀供水,在保证植物根部获得足够水分的情况下,也不会供太多水导致植物根部腐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花盆加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花盆加水器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给水部;12、插入部;121、隔板;122、供水腔;13、出水孔;2、储水容器;3、抽水管;31、硬管;32、软管;4、太阳能板;5、湿度传感器;6、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图1-2,示出了一种花盆加水器,包括壳体1、储水容器2,所述壳体1包括给水部11和用于插入花盆泥土中的插入部12,所述给水部11内设置有微型水泵(未图示),所述给水部11通过抽水管3从所述储水容器2中抽水,所述给水部11为所述插入部12供水,所述插入部12为长条状,且所述插入部12的端部为锥状;所述插入部12的侧壁上沿轴向设置有呈圆周分布的出水孔13。

换而言之,利用所述插入部12插入花盆的泥土内,使所述出水孔13直达植物根部,给水效果更好;需要说明的是,水在泥土内的蔓延速度较慢,如果只通过一个出水口供水,当水蔓延到使整个植物根部均能碰到水时,在这一个出水口附近的泥土已经会过渡湿润,可能会使这个出水口附近的植物根部腐烂;而将多个出水口沿所述插入部12的轴向设置,并且成圆周分布,可以增加出水面积,更快地使整个植物根部都能碰到水,避免出水口附近过渡湿润而导致植物根部腐烂。

如此,将所述插入部12插入花盆内的泥土,使出水孔13直达植物根部附近,并且出水孔13的分布面积大,使得插入部12可以在泥土内大面积均匀供水,在保证植物根部获得足够水分的情况下,也不会供太多水导致植物根部腐烂。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电动的供水方式,所述给水部11内设置有电源(未图示),所述给水部11外壁设置有开关(未图示),通过所述开关控制所述电源为所述微型水泵供电。其中,所述电源可以为电池。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入部12中设置有隔板121,所述隔板121在所述插入部12中隔设有供水腔122,所述微型水泵通过供水管6将水送入所述供水腔122中,所述出水孔13设置在所述供水腔122的侧壁上。在所述插入部12上设置有湿度传感器5,所述湿度传感器5设置在所述供水腔122上方。所述湿度传感器5可以检测花盆内泥土的湿度,当泥土达到一定湿度时,所述微型水泵停止供水,当泥土不足一定湿度时,所述微型水泵供水。如此,可以防止供水过多,也保证了植物可以吸收足够的水分。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该花盆加水器更加节能,所述给水部11上设置有太阳能板4,所述太阳能板4为所述微型水泵和所述湿度传感器5供电。在植物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所述太阳能板4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该花盆加水器供电。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抽水管3包括硬管31和软管32,所述硬管31的一端与所述给水部11内的微型水泵连接,所述硬管31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给水部11外并连接所述软管32的一端,所述软管32的另一端置于所述储水容器2内。当所述储水容器2放置得较远的地方,可以选择适当长度的软管32,并且软管32可以折弯,方便配合所述储水容器2的设置;而由于软管32容易坏,所以用硬管31和软管32组合的方式,每次更换软管32时不需要将软管32与所述微型水泵安装/拆除,直接将软管32套在硬管31外即可。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软管32内设置有过滤网(未图示)。如此,保证水中无颗粒,所述出水孔13不会被堵塞;同时当所述软管32被堵塞时,可以直接更换软管32,方便快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花盆加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储水容器,所述壳体包括给水部和用于插入花盆泥土中的插入部,所述给水部内设置有微型水泵,所述给水部通过抽水管从所述储水容器中抽水,所述给水部为所述插入部供水,所述插入部为长条状,且所述插入部的端部为锥状;所述插入部的侧壁上沿轴向设置有呈圆周分布的出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花盆加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部内设置有电源,所述给水部外壁设置有开关,通过所述开关控制所述电源为所述微型水泵供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花盆加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部中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在所述插入部中隔设有供水腔,所述微型水泵通过供水管将水送入所述供水腔中,所述出水孔设置在所述供水腔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花盆加水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入部上设置有湿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供水腔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花盆加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部上设置有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为所述微型水泵和所述湿度传感器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花盆加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管包括硬管和软管,所述硬管的一端与所述给水部内的微型水泵连接,所述硬管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给水部外并连接所述软管的一端,所述软管的另一端置于所述储水容器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花盆加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容器为透明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花盆加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内设置有过滤网。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花盆加水器,包括壳体、储水容器,所述壳体包括给水部和用于插入花盆泥土中的插入部,所述给水部内设置有微型水泵,所述给水部通过抽水管从所述储水容器中抽水,所述给水部为所述插入部供水,所述插入部为长条状,且所述插入部的端部为锥状;所述插入部的侧壁上沿轴向设置有呈圆周分布的出水孔。将所述插入部插入花盆内的泥土,使出水孔直达植物根部附近,并且出水孔的分布面积大,使得插入部可以在泥土内大面积均匀供水,在保证植物根部获得足够水分的情况下,也不会供太多水导致植物根部腐烂。

技术研发人员:刘业斌;黄国宏;唐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2019.07.18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9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