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4-30  18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光结构,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


背景技术:

1、光源对侧,即尾部亮线,是目前工控背光常见的问题。如图1至图3所示,由于导光板100尾部是光源直射,大量的光线从导光板100射出后,被胶架200的侧壁反射回去,在视区边缘s100中形成亮线。常见的处理方法是将白色的胶架200替换成灰色的,但是,灰色的胶架同时也会对两侧边吸光,造成亮度损失。

2、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cn202121554422.5公开了一种改善背光源尾部亮线的新型导光板网点结构,包括增光组件、胶铁框和导光板,所述增光组件通过遮光胶粘接于导光板的顶面上,所述导光板的底面周边粘接有胶铁框;所述导光板的顶面为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与增光组件相粘接,所述导光板的底面设有网点面,所述导光板的网点面尾部设有无网点面。所述增光组件包括上增光膜、下增光膜和散光膜,所述上增光膜、下增光膜和散光膜由上到下依次排布粘接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所述导光板远离无网点面的一侧设置有led灯条,所述led灯条通过导光板上的光源入光口与导光板相连接。所述导光板尾部的无网点面宽度为0.1~0.35mm。所述导光板的底面设有反射片,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设有v-cut结构。所述导光板、增光组件的尾部均开设有摄像头缺口,所述摄像头缺口的表面为弧形设置。

3、显然,该专利通过在导光板的尾部的网点面上设计无网点面来改善光源尾部亮线,结构和工艺都过于复杂。

4、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cn201922501207.8公开了一种新型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和设于所述导光板本体正面的微结构区,所述微结构区包括若干微结构,所述微结构区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右侧或左侧边缘之间分别设有第一空白区,所述微结构区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尾部边缘之间设有第二空白区。所述微结构的尾部设有缓冲部,所述第二空白区为所述缓冲部的边缘到所述导光板本体尾部边缘的区域。所述第一空白区的宽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左边缘或右边缘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视区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空白区的宽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尾部边缘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视区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空白区的宽度等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左边缘或右边缘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视区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空白区的宽度等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尾部边缘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视区之间的距离。所述缓冲部由所述微结构的尾部向所述导光板本体的表面倾斜设计。所述缓冲部为斜坡结构或弧面结构或锥形结构。若干所述微结构连续且平行排列,所述微结构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微结构为v-cut结构或r-cut结构。所述微结构的横截面为圆弧结构或三角形结构。

5、显然,该专利在导光板的两侧边和尾部设置空白区来抑制背光模组两侧边及尾部亮线的不良现象产生,需要占据过大的空间,对导光板需要重新开模制造,成本过高。

6、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献cn202222463573.0公开了一种防止尾部漏光的产品,包括下铁框,所述下铁框上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下铁框开设的安装槽底部固定安装有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上端设置有背光板,所述背光板上端设置有下扩散片,所述下扩散片上端设置有下增光,所述下增光上端设置有复合膜片,所述下铁框内壁右侧固定安装有胶框,所述胶框与下铁框上端之间固定安装有玻璃镜片。所述反射片、背光板、下扩散片、下增光、复合膜片之间安装间隙均为0.1-0.3mm。所述下增光、下扩散片与胶框之间间隙均为0.1-0.25mm。所述反射片、背光板、下扩散片、下增光、复合膜片宽度相同。所述下铁框由一个平板和两个竖板组成,且下铁框的截面为u形,所述下铁框的两个竖板安装在平板的两端。所述胶框的截面形状为l形。

7、显然,该专利通过对背光膜材结构优化,将下扩散片和下增光与胶框的间隙减小,减小实验高温膜材收缩尾部的间隙,实现对膜材对光源的遮挡,从而解决温度过高,产品亮线漏光的不良问题。这种结构对实验高温膜材的要求很高,同时,还需要增加多道粘接工艺,工艺成本很难达到预期。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包含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的末端设有主胶架,所述的导光板的尾部与所述的主胶架之间设有隔离腔体,所述的隔离腔体内设有隔离体,所述的隔离体阻隔由主胶架射向导光板的光线。隔离体为辅助胶架。由于采用灰色的辅助胶架,有效阻隔了由主胶架射向导光板的光线,避免在视区边缘形成亮线,同时不会对周边有影响,有效减少了亮度损失。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3、一种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包含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的末端设有主胶架,所述的导光板的尾部与所述的主胶架之间设有隔离腔体,所述的隔离腔体内设有隔离体,所述的隔离体阻隔由主胶架射向导光板的光线。

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隔离腔体的开口处设有遮光片。

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隔离体为辅助胶架。

6、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辅助胶架呈灰色。

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辅助胶架与所述的主胶架为一体结构。

8、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隔离体为油墨层。

9、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油墨层呈灰色。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隔离体为单面粘。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单面粘呈灰色。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的单面粘的表面呈毛绒状。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由于采用灰色的辅助胶架,有效阻隔了由主胶架射向导光板的光线,避免在视区边缘形成亮线,同时不会对周边有影响,有效减少了亮度损失。

15、另外,可以将该隔离体设置为油墨层。通过灰色的油墨层,有效阻隔了由主胶架射向导光板的光线,避免在视区边缘形成亮线,同时不会对周边有影响,有效减少了亮度损失。同时,油墨层可以直接采用涂覆工艺,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工艺简单。

16、另外,可以将该隔离体设置为单面粘。利用灰色的单面粘,有效阻隔了由主胶架射向导光板的光线,避免在视区边缘形成亮线,同时不会对周边有影响,有效减少了亮度损失。同时,单面粘可以直接采用粘接工艺,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工艺简单。



技术特征:

1.一种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包含导光板(1),所述的导光板(1)的末端设有主胶架(2),所述的导光板(1)的尾部与所述的主胶架(2)之间设有隔离腔体(s),所述的隔离腔体(s)内设有隔离体(m),所述的隔离体(m)阻隔由主胶架(2)射向导光板(1)的光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腔体(s)的开口处设有遮光片(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体(m)为辅助胶架(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胶架(3)呈灰色。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辅助胶架(3)与所述的主胶架(2)为一体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体(m)为油墨层(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墨层(5)呈灰色。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离体(m)为单面粘(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面粘(6)呈灰色。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面粘(6)的表面呈毛绒状。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尾部亮线的背光结构,包含导光板,所述的导光板的末端设有主胶架,所述的导光板的尾部与所述的主胶架之间设有隔离腔体,所述的隔离腔体内设有隔离体,所述的隔离体阻隔由主胶架射向导光板的光线。隔离体为辅助胶架。由于采用灰色的辅助胶架,有效阻隔了由主胶架射向导光板的光线,避免在视区边缘形成亮线,同时不会对周边有影响,有效减少了亮度损失。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204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975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