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与自行车有关,特别是可以改善管线外露及管线互相缠绕的自行车的竖管的设计。
背景技术:
现有之自行车车架多为中空管状之结构,但其剎车线、变速线等管线的走线一般是裸露的固定于自行车车架外部,且上述固定于外部之设计不仅造成外观的紊乱不雅观现象,并且徒增行车的风阻系数。
为改善上述情形,遂有从业者直接在自行车车架上开设多个穿孔,进而使剎车线、变速线等管线可直接通过这些穿孔穿设于自行车车架中来达到内走线之设计,但由于目前自行车管线的数量遽增,导致前述管线在车架内容易彼此产生缠绕,或是有容置管线空间不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竖管之设计,其可以改善管线外露及管线互相缠绕的问题。
缘以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行车的竖管,该自行车包含有一车把手、一车架及一第一管线组,该竖管包含有一本体及一前盖,该前盖连结于该本体之第一端,且该前盖与该本体共同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穿槽及一第二穿槽,该至少一个第一穿槽供该第一管线组穿过,该第二穿槽供该车把手穿过,且该至少一个第一穿槽与该第二穿槽彼此分开。
其中该本体之第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对称设置的一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与该前盖共同形成有该至少一个第一穿槽。
其中该前盖之两侧分别设有与该第一突出部对应设置的一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与该第一突出部共同形成有该至少一个第一穿槽。
其中该第一突出部及该第二突出部均设有一凹槽,该第一突出部之该凹槽与该第二突出部之该凹槽共同形成有该至少一个第一穿槽。
其中该前盖之两侧分别设有对称设置的一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与该本体共同形成有该至少一个第一穿槽。
该自行车的竖管包含一下盖,该下盖连接于该本体的一底面,且该下盖与该本体之间共同形成有一第一通道,该第一通道平行于该竖管的一长轴,该长轴通过该竖管之第一端及相反于该第一端的一第二端,该第一管线组设置于该第一通道中。
其中该自行车包含一第二管线组,该竖管具有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内设有一第二通道,该第二通道沿该竖管的长轴延伸并与该第二穿槽连通,该第二管线组设置于该第二通道中,该第一通道与该第二通道彼此不相连通。
其中该下盖设置于该本体与该车架之间,该下盖设有一第一穿孔及一第二穿孔,该第一穿孔及该第二穿孔彼此分开,该第一穿孔连通该第一通道,该第二穿孔连通该第二通道,该本体第二端设有一结合孔,该车架的一部分穿过该第二穿孔及该结合孔,该第一管线组自该至少一个第一穿槽穿入,经由该第一通道,从该第一穿孔穿出,该第二管线组自该第二穿槽穿入,经由该第二通道,从该第二穿孔穿出。
其中该下盖设有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及一底板,该第一侧板及该第二侧板分别连结于该底板的两侧,该第一侧板、该第二侧板及该底板与该本体围设形成该第一通道。
其中该下盖包含一第一盖件与一第二盖件,该第一盖件邻近该竖管之第一端,该第二盖件设于该竖管之第二端,该第一盖件朝向该第二端处设有一第一结合部,该第二盖件设有朝向该第一端处一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盖件之该第一结合部与该第二盖件之该第二结合部以相对应的结构配合。
其中,该第一结合部或该第二结合部中的一个包含至少一个插销,该第一结合部或该第二结合部中的另一个包含至少一个插槽,该至少一个插销与该至少一个插槽彼此配合连接。
其中该下盖包含一第三盖件,该第三盖件朝向该第一端处设有一第三结合部,该第三盖件朝向该第二端处设有一第四结合部,该第三盖件之第三结合部与该第一盖件之第一结合部以相对应的结构配合,该第三盖件之第四结合部与该第二盖件之第二结合部以相对应的结构配合。
其中,该第一结合部或该第三结合部中的一个包含至少一个插销,且该第一结合部或该第三结合部中的另一个包含至少一个插槽,该至少一个插销与该至少一个插槽彼此配合连接。
其中该下盖包含多个第三盖件,其中一个该多个第三盖件之该第三结合部可与另一个该多个第三盖件之该第四结合部以相对应的结构配合。
其中该第三结合部包含至少一个插槽,该第四结合部包含至少一个插销,该至少一个插销与该至少一个插槽彼此配合连接。
其中该下盖设置于该本体与该车架之间,该下盖设有一第一穿孔及一第二穿孔,该第一穿孔及该第二穿孔彼此分开,该本体之第二端设有一结合孔与一连通孔,该结合孔与该连通孔彼此分开,该车架的一部分穿过该第二穿孔及该结合孔,该第二管线组自该第二穿槽穿入,经由该第二通道通过该连通孔后从该第二穿孔穿出。
本实用新型之效果在于,其结构设计可防止管线于车架内彼此产生缠绕,且具有可延长管线寿命之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之自行车的竖管的立体图。
图2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自行车的竖管的部分构件分离示意图。
图3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自行车的竖管的部分构件分离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之自行车的竖管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优选实施例之自行车的竖管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优选实施例之自行车的竖管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剖视图。
图9为上述优选实施例之自行车的竖管的部分构件分离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五优选实施例之自行车的竖管的部分构件分离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之自行车的竖管的部分构件分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本实用新型]
10竖管
101a、101b、101c、101d、101e、101f凹槽
101第一穿槽102第二穿槽
103第一通道104第二通道
12本体
12a第一端12b第二端12c顶部
12d底部12e底面121第一突出部
122第一螺孔123结合孔124螺栓
125连通孔126第二螺孔
13顶盖
131螺孔
14前盖
141第二突出部142底部
16下盖
161第一侧板162第二侧板163底板
163a第一穿孔163b第二穿孔163c第三穿孔
17第一盖件
171端部172第一结合部
18第二盖件
181端部182第二结合部
19第三盖件
191a、191b端部192第三结合部193第四结合部
20车把手
30第一管线组
40第二管线组
50、60、70、80竖管
a1第一轴a2第二轴a3长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兹举以下数个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请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自行车的竖管10,其中自行车包含有一车把手20、一车架(未图示)、一第一管线组30及一第二管线组40,第一管线组30及第二管线组40可包含有至少一条管线,管线的一端与一自行车之控制器(如变速控制器、座椅高度控制器、剎车拉杆等)连接,另一端与一自行车组件(如变速器、剎车、伸缩座杆等)连接。
竖管10包含有一本体12及一前盖14,前盖14连结于本体12之第一端12a,且前盖14与本体12共同形成有第一穿槽101及第二穿槽102,第一穿槽101供第一管线组30穿过,第二穿槽102供车把手20穿过,且竖管10之第一穿槽101具有第一轴a1,第二穿槽102具有第二轴a2,第一轴a1与第二轴a2不共线。在本实施例中,于轴向观之,第一轴a1径向地设置于第二轴a2下方处。
其中竖管10之本体12在相反于第一端12a处具有第二端12b,第二端12b的一侧具有一对外开放的顶部12c以及在相反于顶部12c之侧面具有一底部12d,本体12具有一底面12e,底面12e设于底部12d且从本体12之第一端12a朝向第二端12b延伸,底面12e具有通过本体12之第一端12a与第二端12b之长轴a3。且竖管10包含一顶盖13,顶盖13遮盖顶部12c,底部12d具有一结合孔123供一车架的一部分,例如一头管(未图示)穿设,并由顶盖13的螺孔131以紧固件(未图示)将竖管10及车架锁固。
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2之第一端12a之两侧分别设有对称的第一突出部121,第一突出部121从第一端12a之底面12e远离本体12延伸;前盖14之两侧分别设有与第一突出部121对应的第二突出部141,第二突出部141从前盖14之底部142远离前盖14方向延伸。第一突出部121设有远离第二突出部141凹陷的凹槽101a,第二突出部141设有远离第一突出部141凹陷的凹槽101b,凹槽101a、101b可为弧形凹槽。当前盖14通过螺栓(未图示)与本体12上的第一螺孔122螺合而连接于本体12,第一突出部121之凹槽101a与第二突出部141之凹槽101b共同组合形成第一穿槽101。本体12之第一端12a设有远离前盖14凹陷之凹槽101c,而前盖14相对于凹槽101c处设有远离本体12凹陷之凹槽101d,本体12上的凹槽101c与前盖上的凹槽101d共同形成第二穿槽102,本体12之凹槽101c之槽壁与前盖14之凹槽101d之槽壁与同时夹挤于车把手20,进而达到固定车把手20之目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穿槽101之数量以两个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穿槽之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是大于两个。
竖管10包含有一下盖16,下盖16设于本体12之底面12e并从第二端12b朝第一端12a延伸,即下盖16沿长轴a3方向延伸。下盖16与本体12之间共同形成有一第一通道103,第一管线组30设置于第一通道103中。竖管10内具有一容置空间,为一第二通道104,第二通道104从本体12之第一端12a朝向第二端12b延伸,并与顶部12c以及底部12d相通,第二管线组40设置于第二通道104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03与第二通道104彼此不相连通,如此一来,第一管线组30第二管线组40可藉由第一通道103及第二通道104之分流,而产生隔离的效果,其可避免第一管线组30与第二管线组40彼此之间产生缠绕或干扰,进而达到延长管线寿命,且有使自行车竖管外观整洁之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下盖16具有一第一侧板161、一第二侧板162及一底板163,第一侧板161及第二侧板162分别连结于底板163之两侧。当下盖16与本体12连接时,第一侧板161、第二侧板162及底板163与本体12之底面12e围设形成第一通道103。下盖16之底板163设有一第一穿孔163a及一第二穿孔163b,第一穿孔163a及第二穿孔163b邻近竖管10第二端12b之底部12d,第一穿孔163a及第二穿孔163b彼此分开,第一穿孔163a及第二穿孔163b连通第一通道103。藉此,第一管线组30可自至少一个第一穿槽101穿入,经由第一通道103,从第一穿孔163a或第二穿孔163b穿出。第二穿孔163b与本体12之结合孔123连通,并与第二通道104相通,且下盖16设置于竖管10与车架之间。藉此,当车架的一部分(例如头管)穿过下盖16之第二穿孔163b,进入竖管10本体12之结合孔123中时,第二管线组40可自把手20穿入竖管10之第二通道104与结合孔123,从第二穿孔163b进入车架中。
请配合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自行车的竖管50,其结构与上述第一优选实施例之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第一突出部121从本体12之底面12e朝前盖14延伸,且第一突出部121设有远离前盖14凹陷的凹槽101e,凹槽101e与前盖14之底部142共同形成第一穿槽101。请再配合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自行车的竖管60,其结构与上述第一优选实施例之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第二突出部141从前盖14之底部朝本体12延伸,且第二突出部141设有远离竖管12凹陷的凹槽101f,凹槽101f与本体12之底部共同形成第一穿槽101。
请再配合图7至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自行车的竖管70,竖管70之前盖14及本体12的结构与上述第一优选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竖管70之本体12之第二端12b之底部12d设有与结合孔123彼此分开的连通孔125,连通孔125与第二通道104相连通,且邻近第一端12a之底面12e设有第二螺孔126,竖管70之下盖16包含有一第一盖件17与一第二盖件18。第一盖件17设于本体12之底面12e邻近第一端12a处,且第一盖件17相对应本体12之第二螺孔126处设有第三穿孔163c,第一盖件17朝向本体12之第二端12b的一端部171上设有第一结合部172。第二盖件18设于本体12之底面12e,并从第二端12b朝第一端12a延伸,即第二盖件18沿长轴a3方向延伸,且第二盖件18相对应竖管70之结合孔123与连通孔125处设置有第一穿孔163a及第二穿孔163b。第二盖件18朝向本体12之第一端12a的一端部181上设有第二结合部182。
组装时,第一盖件17之第一结合部172与第二盖件18之第二结合部182以结构相互契合,并以螺栓124依次穿过下盖16之第三穿孔163c与本体之第二螺孔126螺合,将下盖16紧固于本体12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结合部172与第二结合部182可为相对应的插销与插槽,第一结合部172可为插销,第二结合部182可为插槽,但不限于此。在实务上,第一结合部172与第二结合部182也可通过其他方式结合,而达到彼此连结的效果,并不以上述之插销与插槽的结合方式为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插销与插槽之数量均为三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插销与插槽之数量也可为一个、两个或大于三个,一样可以达到彼此连结的效果。
当下盖16通过螺栓124与本体12之第二螺孔126螺合而结合于本体12后,第一盖件17与第二盖件18的外周共同形成下盖16之第一侧板161、第二侧板162及底板163,使下盖16与本体12共同形成第一通道103,可供第一管线组30设置于第一通道103中。而第二管线组40可自把手20内穿入竖管10之第二通道104与连通孔125,从连通孔125经第二穿孔163b进入车架中。
本实用新型第五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自行车的竖管80,与上述第四优选实施例的一种自行车的竖管之结构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竖管80如图10所示,下盖16还包含一第三盖件19,第三盖件19设于本体12之底面12e,并设于第一盖件17和第二盖件18之间。第三盖件19朝向本体12之第一端12a的一端部191a设有第三结合部192,而朝向本体12之第二端12b之另一端部191b设有第四结合部193。组装时,第一盖件17之第一结合部172与第三盖件19之第三结合部192以结构相互契合,且第二盖件18之第二结合部182与第三盖件19之第四结合部193以结构相互契合。在本实施例中,相对应的第一结合部172与第三结合部192以及相对应的第二结合部182与第四结合部193可为互相配合的插销与插槽。在实务上,相对应的第一结合部172与第三结合部192以及相对应的第二结合部182与第四结合部193也可通过其他方式结合,而达到彼此连结的效果,并不以上述之插销与插槽的结合方式为限。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插销与插槽之数量均为三个,在其他实施例中,插销与插槽之数量也可为一个、两个或大于三个,一样可以达到彼此连结的效果。
当下盖16通过螺栓124与本体12之第二螺孔126螺合而结合于本体12后,第一盖件17、第二盖件18及第三盖件19的外周共同形成下盖16之第一侧板161、第二侧板162及底板163,使下盖16与本体12共同形成第一通道103,可供第一管线组30设置于第一通道103中。
另外,请参考图11,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盖件19之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三盖件19之第三结合部192可与另一个第三盖件19之第四结合部193结合,其中一个第三盖件19之第三结合部192与第三盖件19之另一个第四结合部193可为彼此配合连接的插销与插槽。如此一来使用者可视其需求,增加第三盖件19的数量配合竖管10之本体12,以延长第一通道103之长度,进而达到避免第一管线组30裸露于竖管80外部之具体效果。实务上,使用者可视其需求添增三个或是更多个第三盖件1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可行实施例而已,举凡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之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内。
1.一种自行车的竖管,所述自行车包含有一车把手、一车架及一第一管线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竖管包含有一本体及一前盖,所述前盖连结于所述本体的第一端,且所述前盖与所述本体共同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穿槽及一第二穿槽,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槽供所述第一管线组穿过,所述第二穿槽供所述车把手穿过,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槽与所述第二穿槽彼此分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本体的第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对称设置的一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前盖共同形成有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前盖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对应设置的一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共同形成有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及所述第二突出部均设有一凹槽,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所述凹槽共同形成有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前盖的两侧分别设有对称设置的一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本体共同形成有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包含一下盖,所述下盖连接于所述本体的一底面,且所述下盖与所述本体之间共同形成有一第一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平行于所述竖管的一长轴,所述长轴通过所述竖管的第一端及相反于所述第一端的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管线组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自行车包含一第二管线组,所述竖管具有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内设有一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沿所述竖管的长轴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穿槽连通,所述第二管线组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中,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彼此不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下盖设置于所述本体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下盖设有一第一穿孔及一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及所述第二穿孔彼此分开,所述第一穿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穿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所述本体第二端设有一结合孔,所述车架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二穿孔及所述结合孔,所述第一管线组自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槽穿入,经由所述第一通道,从所述第一穿孔穿出,所述第二管线组自所述第二穿槽穿入,经由所述第二通道,从所述第二穿孔穿出。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下盖设有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及一底板,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结于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及所述底板与所述本体围设形成所述第一通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下盖包含一第一盖件与一第二盖件,所述第一盖件邻近所述竖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盖件设于所述竖管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盖件朝向所述第二端处设有一第一结合部,所述第二盖件设有朝向所述第一端处一第二结合部,所述第一盖件的所述第一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盖件的所述第二结合部以相对应的结构配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第一结合部或所述第二结合部中的一个包含至少一个插销,所述第一结合部或所述第二结合部中的另一个包含至少一个插槽,所述至少一个插销与所述至少一个插槽彼此配合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下盖包含一第三盖件,所述第三盖件朝向所述第一端处设有一第三结合部,所述第三盖件朝向所述第二端处设有一第四结合部,所述第三盖件的第三结合部与所述第一盖件的第一结合部以相对应的结构配合,所述第三盖件的第四结合部与所述第二盖件的第二结合部以相对应的结构配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第一结合部或所述第三结合部中的一个包含至少一个插销,且所述第一结合部或所述第三结合部中的另一个包含至少一个插槽,所述至少一个插销与所述至少一个插槽彼此配合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下盖包含多个第三盖件,其中一个所述多个第三盖件的所述第三结合部可与另一个所述多个第三盖件的所述第四结合部以相对应的结构配合。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第三结合部包含至少一个插槽,所述第四结合部包含至少一个插销,所述至少一个插销与所述至少一个插槽彼此配合连接。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车的竖管,其中所述下盖设置于所述本体与所述车架之间,所述下盖设有一第一穿孔及一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及所述第二穿孔彼此分开,所述本体之第二端设有一结合孔与一连通孔,所述结合孔与所述连通孔彼此分开,所述车架的一部分穿过所述第二穿孔及所述结合孔,所述第二管线组自所述第二穿槽穿入,经由所述第二通道通过所述连通孔后从所述第二穿孔穿出。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