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矫正器,尤其是涉及一种软性的咬合调节器。
背景技术:
1、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期随着牙齿的萌出及颌骨的发育,牙齿咬合发生很大变化,影响患儿咀嚼功能更影响其颌骨的生长发育,特别是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不良咬合可以导致牙颌面的畸形。
2、现有的肌功能训练器,软性预成矫治器,上下槽前牙部分上下位置关系平齐的,没有设计前后向距离差(前牙覆盖),前牙深覆盖患者戴用上下槽平齐的软性矫治器,可能导致下前牙过度代偿性唇倾,而下颌骨仍然处于后缩位置,不能矫治下颌后缩。一般使用功能矫治器矫治下颌后缩,但由于下前牙的牙性代偿减小了覆盖,也减小了功能矫治器下颌前导的空间,给功能矫治器矫治下颌后缩带来困难。如图1所示为深覆盖患者咬合情况,如图2所示,当患者配戴肌功能矫治器后,导致下前牙代偿性唇倾,下颌后牙近中倾斜。现有相近的肌功能矫治器不能调整牙齿的咬合关系,对于深覆盖患者配戴肌功能矫治器使下前牙发生代偿性唇倾,下后牙近中倾斜,这种牙齿咬合可能加重下颌后缩的生长趋势,不能矫治深覆盖及下颌后缩的错合畸形。
3、现有的软性矫治器,在导致下颌前牙唇倾后,后牙因为受到前牙区牙周膜的牵拉也会出现近中倾斜,而后牙近中倾斜会进一步使咬合平面顺旋,增加下颌骨向下生长趋势,加重下颌后缩。
4、现有的软性矫治器上下前牙唇面包裹部分,与上下前牙唇倾度不一致,并且过长,佩戴闭唇后往往刺激嘴唇内侧粘膜导致不适。
5、下颌后缩患者的下颌后牙呈近中倾斜,下前牙唇倾或直立过度萌出,咬合平面比较陡。下颌前突患者的下颌后牙直立,下前牙直立或内倾,咬合平面比较平。咬合调节器是基于这种不同面型的牙齿咬合特征,早期纠正不良的咬合特征,使颌面生长趋于正常。原有的相近的矫治器是基于纠正舌的不良姿势,吞咽习惯,增加口唇肌的张力,是一种肌功能矫治器。
6、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会受上下牙齿咬合的影响。下颌后缩的患者下颌后牙呈近中向向前倾斜,下前牙代偿性唇倾,咬合平面比较陡。而下颌生长发育良好的患者,下颌后牙比较直立,咬合平面比较平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软性的咬合调节器。
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软性的咬合调节器,包括沿上牙走向布置的上唇部、与上唇部内侧连接的咬合垫、与咬合垫连接的上舌部、沿下牙走向布置且位于上唇部下方的下牙杠、以及与咬合垫连接的下舌部;
4、所述上唇部、咬合垫及上舌部形成供上牙咬入的第一开口槽,当上牙咬入所述第一开口槽时,所述上唇部、咬合垫及上舌部配合施加将上牙压入牙龈的反作用力;
5、所述下牙杠、咬合垫及下舌部形成供下牙咬入的第二开口槽,当下牙咬入所述第二开口槽时,所述下牙杠、咬合垫及下舌部配合施加将下牙压入牙龈的反作用力。
6、所述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不在一个竖直平面上。
7、进一步地,所述上唇部包括上前牙侧壁、以及分别从上前牙侧壁两端沿上牙走向延伸的后牙颊侧壁,所述上前牙侧壁和后牙颊侧壁一体化连接。
8、优选的,上唇部的厚度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设计,更优选的,上唇部的厚度可设计成2-3mm。
9、更进一步地,所述上唇部的顶部到所述第一开口槽的距离满足所述上唇部覆盖牙齿的程度沿磨牙向上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所述上唇部的厚度沿磨牙向上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所述上前牙侧壁和后牙颊侧壁的顶部边缘位置向靠近牙齿方向弯曲,弯曲的角度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5°-70°。
10、进一步地,所述咬合垫包括与上前牙侧壁的内侧相连接的前牙咬合垫、分别从前牙咬合垫的两端沿上牙走向延伸且与后牙颊侧壁的内侧相连接的前磨牙咬合垫、以及分别位于前磨牙咬合垫两侧且与后牙颊侧壁的内侧相连接的磨牙加厚咬合垫。
11、所述磨牙加厚咬合垫的厚度至少大于前牙咬合垫和前磨牙咬合垫的厚度。
12、前牙咬合垫设置于分前牙区,前磨牙咬合垫设置于前磨牙区,磨牙加厚咬合垫设置于磨牙区,牙弓形。
13、优选的,咬合垫的厚度和宽度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设计,更优选的,咬合垫厚度2-5mm,前牙咬合垫的宽度为1.5~3mm,前磨牙咬合垫的宽度为7~9mm,磨牙加厚咬合垫上设有加厚垫且其宽度为9~11mm。
14、进一步地,所述上舌部包括与咬合垫相连接的上前牙舌侧壁、以及沿上牙走向延伸的第一后牙舌侧壁,所述上前牙舌侧壁与第一后牙舌侧壁一体化连接。
15、优选的,上舌部的厚度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设计,更优选的,上舌部的厚度可设计成2-3mm。
16、更进一步地,所述上舌部的顶部到所述第一开口槽的距离满足所述上舌部覆盖牙齿的程度沿磨牙向上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所述上舌部的厚度沿磨牙向上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所述上前牙舌侧壁和第一后牙舌侧壁的顶部边缘位置向靠近牙齿方向弯曲,弯曲的角度与竖直平面的夹角是15°-25°。
17、进一步地,所述下舌部包括与咬合垫相连接的下前牙舌侧壁、以及分别从下前牙舌侧壁两端沿下牙走向延伸的第二后牙舌侧壁,所述下前牙舌侧壁与第二后牙舌侧壁一体化连接。
18、优选的,下舌部的厚度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设计,更优选的,下舌部的厚度可设计成2.5~3.5mm。
19、更进一步地,所述下舌部的底部到所述第二开口槽的距离满足所述下舌部覆盖牙齿的程度沿磨牙向下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所述下舌部的厚度沿磨牙向下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所述下前牙舌侧壁和第二后牙舌侧壁的顶部边缘位置向远离牙齿方向倾斜,倾斜的角度为10°~20°。
20、进一步地,所述下牙杠的顶部边缘位置向靠近牙齿弯曲,所述下牙杠的底部到所述第二开口槽的距离满足所述下牙杠覆盖牙齿的程度沿磨牙向下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
21、进一步地,所述下牙杠的厚度沿磨牙向下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
22、优选的,下牙杠的厚度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设计,更优选的,下舌部的厚度可设计成5~15mm。
23、优选的,下牙杠的曲率半径30~50mm,向内弯曲10°~20°,随上下牙槽前后距离增大或减小,保持唇面的连续性。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5、(1)对于下颌后缩的患者本实用新型通过下牙杠设计,预防下前牙的唇倾,也避免下颌后牙的近中倾斜。通过磨牙加厚咬合垫的增厚设计,抑制后牙区的垂直向生长,预防咬合平面的后旋而变陡,维持较平的咬合平面。通过配戴咬合调节器,控制下前牙唇倾,保持后牙直立,维持较平的咬合平面,使下颌向前方生长,获得正常的面型。
26、(2)对于下颌前突的患者,本实用新型通过前磨牙咬合垫,使下颌咬合平面后旋变陡,减少下颌的前方生长,获得协调的面型。
27、(3)本实用新型中上唇部向内弯曲一定角度产生的弧形,可以防止戴入后边缘翻出刺激唇黏膜,下舌部,向后倾斜一定角度,可以防止戴入后推下前牙唇倾。
1.一种软性的咬合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沿上牙走向布置的上唇部(12)、与上唇部内侧连接的咬合垫(13)、与咬合垫连接的上舌部(14)、沿下牙走向布置且位于上唇部(12)下方的下牙杠(1)、以及与咬合垫连接的下舌部(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性的咬合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唇部包括上前牙侧壁(2)、以及分别从上前牙侧壁(2)两端沿上牙走向延伸的后牙颊侧壁(8),所述上前牙侧壁(2)和后牙颊侧壁(8)一体化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性的咬合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唇部(12)的顶部到所述第一开口槽(10)的距离满足所述上唇部(12)覆盖牙齿的程度沿磨牙向上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所述上唇部(12)的厚度沿磨牙向上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所述上前牙侧壁(2)和后牙颊侧壁(8)的顶部边缘位置向靠近牙齿方向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性的咬合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垫(13)包括与上前牙侧壁(2)的内侧相连接的前牙咬合垫(3)、分别从前牙咬合垫(3)的两端沿上牙走向延伸且与后牙颊侧壁(8)的内侧相连接的前磨牙咬合垫(5)、以及分别位于前磨牙咬合垫(5)两侧且与后牙颊侧壁(8)的内侧相连接的磨牙加厚咬合垫(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性的咬合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舌部(14)包括与咬合垫相连接的上前牙舌侧壁(6)、以及沿上牙走向延伸的第一后牙舌侧壁(9),所述上前牙舌侧壁(6)与第一后牙舌侧壁(9)一体化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软性的咬合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舌部(14)的顶部到所述第一开口槽(10)的距离满足所述上舌部(14)覆盖牙齿的程度沿磨牙向上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所述上舌部(14)的厚度沿磨牙向上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所述上前牙舌侧壁(6)和第一后牙舌侧壁(9)的顶部边缘位置向靠近牙齿方向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性的咬合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舌部(15)包括与咬合垫相连接的下前牙舌侧壁(7)、以及分别从下前牙舌侧壁(7)两端沿下牙走向延伸的第二后牙舌侧壁(16),所述下前牙舌侧壁(7)与第二后牙舌侧壁(16)一体化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软性的咬合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舌部(15)的底部到所述第二开口槽(11)的距离满足所述下舌部(15)覆盖牙齿的程度沿磨牙向下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所述下舌部(15)的厚度沿磨牙向下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所述下前牙舌侧壁(7)和第二后牙舌侧壁(16)的顶部边缘位置向远离牙齿方向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性的咬合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牙杠(1)的顶部边缘位置向靠近牙齿弯曲,所述下牙杠(1)的底部到所述第二开口槽(11)的距离满足所述下牙杠(1)覆盖牙齿的程度沿磨牙向下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性的咬合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牙杠(1)的厚度沿磨牙向下前牙的走向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