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叉,特别是一种自行车前叉。
背景技术:
随着大众逐渐重视健康与娱乐并重的生活,透过骑乘自行车来达到运动及休闲的目的越来越普遍。为了增加骑乘的安全性,无论是适用于登山或竞速的高阶自行车,或是仅休闲娱乐用途的低阶自行车,皆有车种加装防锁死刹车系统。
然而,防锁死刹车系统造价不菲,大多仅固定于自行车的车轮旁,容易被碰撞损坏。此外,外露的防锁死刹车系统亦会影响自行车的外观,使得自行车的设计线条不够流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行车前叉,藉以避免防锁死刹车系统外露,进而避免防锁死刹车系统被碰撞损坏以及影响自行车外型美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前叉,包含一前叉上管、一第一叉脚、一第二叉脚以及一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第一叉脚设置于前叉上管的一端。第二叉脚设置于前叉上管设置有第一叉脚的一端。第二叉脚具有一容置空间。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至少部份地设置于第二叉脚的容置空间。
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行车前叉,包含:
一前叉上管;
一第一叉脚,设置于该前叉上管的一端;
一第二叉脚,设置于该前叉上管设置有该第一叉脚的一端,该第二叉脚具有一容置空间;以及
一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至少部份地设置于该第二叉脚的该容置空间。
该第二叉脚更具有一侧壁面以及一开槽,该侧壁面围绕该容置空间,该开槽位于该侧壁面上并且连通该第二叉脚的该容置空间,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设置于该第二叉脚的该容置空间内而未显露于外。
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更包含一本体件以及一底座件,该本体件设置于该底座件,该底座件固定于该第二叉脚的该侧壁面。
该本体件与该底座件为紧配配置。
底座件藉由螺丝锁附的方式固定于该第二叉脚的该侧壁面。
该本体件更包含一油压调节缸,该油压调节缸具有彼此连通且相对的一入油通道以及一出油通道。
该本体件更包含一第一油管组装体以及一第二油管组装体,该第一油管组装体设置于该油压调节缸并连通该出油通道,该第二油管组装体设置于该油压调节缸并连通该入油通道。
该本体件更包含一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该油压调节缸与该第二油管组装体之间。
该本体件更包含一固定套,该固定套设置于该电路板与该第二油管组装体之间。
该本体件更包含一防水盖,该防水盖设置于该油压调节缸远离该第一油管组装体的一侧,并抵靠该固定套远离该电路板的一侧。
该第二叉脚的该开槽用以供一油管通过。
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用以连接一刹车卡钳。
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设置于该前叉上管与该刹车卡钳之间。
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设置于一避震单元与该刹车卡钳之间。
该避震单元设置于该第一叉脚,该刹车卡钳设置于该第二叉脚。
该第二叉脚更具有一开口,该开口朝向该第一叉脚,至少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的部份与至少该刹车卡钳的部份通过该开口设置于该第二叉脚的该容置空间。
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藉由螺丝锁附的方式固定于该第二叉脚。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由于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至少部份地设置于第二叉脚的容置空间而未外露于第二叉脚,使得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不易被碰撞损坏,并且使得自行车前叉具有美观的外型。
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系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自行车前叉、油管、刹车卡钳与避震单元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的自行车前叉与油管于不同视角下的部份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的自行车前叉与油管于不同视角下的部份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的自行车前叉的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的本体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4的本体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自行车前叉、油管与刹车卡钳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图6的自行车前叉、油管与刹车卡钳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自行车前叉
10前叉上管
20、20’第一叉脚
30、30’第二叉脚
31侧壁面
32开槽
33’开口
40、40’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
41本体件
411油压调节缸
4111入油通道
4112出油通道
412、412’第一油管组装体
413第二油管组装体
414电路板
415固定套
416防水盖
42底座件
2油管
3刹车卡钳
4避震单元
5螺丝
s容置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说明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首先请参阅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绘示的自行车前叉1、油管2、刹车卡钳3与避震单元4的立体分解图。
本实施例的自行车前叉1例如应用于一自行车(图中未示出)。自行车前叉1包含一前叉上管10、一第一叉脚20、一第二叉脚30以及一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第一叉脚20设置于前叉上管10的一端。第二叉脚30设置于前叉上管10设置有第一叉脚20的一端。意即,第一叉脚20与第二叉脚30设置于前叉上管10的同一端。第二叉脚30具有一容置空间s。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设置于第二叉脚30的容置空间s而未显露于外。如此一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便不会外露于第二叉脚30,使得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不易被碰撞损坏,并且使得自行车前叉1具有美观的外型。
请参阅图1至图3,其中图2为图1的自行车前叉1与油管2于不同视角下的部份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1的自行车前叉1与油管2于不同视角下的部份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实用新型的部份实施例中,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用以透过一油管2连接一刹车卡钳3与一刹车把手(图中未示出)。如图1所示,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例如设置于前叉上管10与刹车卡钳3之间,并且例如设置于避震单元4与刹车卡钳3之间,其中刹车卡钳3例如设置于第二叉脚30,避震单元4例如为避震器且例如设置于第一叉脚20内,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刹车卡钳亦可设置于第一叉脚,或是避震单元亦可设置于第二叉脚内。
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实用新型的部份实施例中,第二叉脚30更具有一侧壁面31以及一开槽32。侧壁面31围绕容置空间s。开槽32位于侧壁面31上并且连通第二叉脚30的容置空间s。当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设置于容置空间s时,开槽32用以供油管2通过。油管2自容置空间s内通过开槽32,可沿着前叉上管10到刹车把手以供使用者操作。
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实用新型的部份实施例中,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更包含一本体件41以及一底座件42。本体件41例如以紧配配置的方式设置于底座件42,可节省使用额外的固定零件。底座件42例如以螺丝5锁附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叉脚30的侧壁面31,可以避免在锁附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时因施力过大而不小心破坏本体件41。
接着请参阅图4,为图1的自行车前叉1的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的本体件41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实用新型的部份实施例中,本体件41更包含一油压调节缸411。油压调节缸411具有彼此连通且相对的一入油通道4111以及一出油通道4112。入油通道4111藉由图1的油管2连通刹车把手,出油通道4112藉由油管2连通图1的刹车卡钳3。当使用者按压刹车把手时,刹车把手会产生油压,且此油压藉由油管2与油压调节缸411传递至刹车卡钳3,使得刹车卡钳3夹紧设置于自行车的车轮(图中未示出)的刹车盘片(图中未示出),来致使自行车刹车。
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实用新型的部份实施例中,本体件41更包含一第一油管组装体412以及一第二油管组装体413。第一油管组装体412设置于油压调节缸411并连通出油通道4112,第二油管组装体413设置于油压调节缸411并连通入油通道4111。油管2藉由第一油管组装体412与第二油管组装体413可较方便地组装于油压调节缸411,且并油管2不易被弯折而能较平顺地连通至出油通道4112与入油通道4111。
接着请参阅图4与图5,其中图5为图4的本体件41的立体分解图。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实用新型的部份实施例中,本体件41更包含一电路板414。电路板414设置于油压调节缸411与第二油管组装体413之间。电路板414用以控制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的运作,可调整刹车卡钳3的夹持松紧度,以避免刹车卡钳3锁死而造成自行车的车轮打滑。
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实用新型的部份实施例中,本体件41更包含一固定套415。固定套415设置于电路板414与第二油管组装体413之间,以固定电路板414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实用新型的部份实施例中,本体件41更包含一防水盖416。防水盖416设置于油压调节缸411远离第一油管组装体412的一侧,以防止例如为雨水等液体流进油压调节缸411内,进而避免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故障。防水盖416抵靠固定套415远离电路板414的一侧,使得防水盖416得以避免大面积地抵靠电路板414,进而避免在组装时因过度挤压而伤及电路板414。
请参阅图6与图7。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绘示的自行车前叉1’、油管2与刹车卡钳3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图6的自行车前叉1’、油管2与刹车卡钳3的部份立体示意图。以下仅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与前述的部份实施例中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其余相同之处将被省略。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实用新型的部份实施例中,第二叉脚30’更具有一开口33’。开口33’朝向第一叉脚20’。至少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的部份与至少刹车卡钳3的部份通过开口33’并且例如藉由螺丝5锁附的方式固定地设置于第二叉脚30’的容置空间s,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至少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的部份与至少刹车卡钳的部份亦可分别通过第二叉脚的开口与第一叉脚的开口而分别设置于第二叉脚与第一叉脚,而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与刹车卡钳彼此之间仍用油管连接。
在本实施例以及本实用新型的部份实施例中,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的其他部份与刹车卡钳3的其他部份外露于第二叉脚30’靠近第一叉脚20’的一侧,其中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系藉由第一油管组装体412’锁附于第二叉脚30’。如此一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与刹车卡钳3位于第一叉脚20’与第二叉脚30’之间,使得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40’与刹车卡钳3不易被碰撞损坏,并且使得自行车前叉1’具有美观的外型。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自行车前叉,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至少部份地设置于第二叉脚的容置空间。如此一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便不会外露于第二叉脚,使得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不易被碰撞损坏,并且使得自行车前叉具有美观的外型。
在部份实施例中,第二叉脚更具有一侧壁面以及一开槽。当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设置于容置空间时,开槽用以供油管通过。油管自容置空间内通过开槽,可沿着自行车前叉到刹车把手以供使用者操作。
在部份实施例中,本体件紧配设置于底座件,可节省使用额外的固定零件。底座件以螺丝锁附于第二叉脚的侧壁面,可以避免在锁附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时因施力过大而不小心破坏本体件。
1.一种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前叉上管;
一第一叉脚,设置于该前叉上管的一端;
一第二叉脚,设置于该前叉上管设置有该第一叉脚的一端,该第二叉脚具有一容置空间;以及
一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至少部份地设置于该第二叉脚的该容置空间。
2.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叉脚更具有一侧壁面以及一开槽,该侧壁面围绕该容置空间,该开槽位于该侧壁面上并且连通该第二叉脚的该容置空间,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设置于该第二叉脚的该容置空间内而未显露于外。
3.如权利要求2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更包含一本体件以及一底座件,该本体件设置于该底座件,该底座件固定于该第二叉脚的该侧壁面。
4.如权利要求3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件与该底座件为紧配配置。
5.如权利要求3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底座件藉由螺丝锁附的方式固定于该第二叉脚的该侧壁面。
6.如权利要求3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件更包含一油压调节缸,该油压调节缸具有彼此连通且相对的一入油通道以及一出油通道。
7.如权利要求6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件更包含一第一油管组装体以及一第二油管组装体,该第一油管组装体设置于该油压调节缸并连通该出油通道,该第二油管组装体设置于该油压调节缸并连通该入油通道。
8.如权利要求7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件更包含一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该油压调节缸与该第二油管组装体之间。
9.如权利要求8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件更包含一固定套,该固定套设置于该电路板与该第二油管组装体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本体件更包含一防水盖,该防水盖设置于该油压调节缸远离该第一油管组装体的一侧,并抵靠该固定套远离该电路板的一侧。
11.如权利要求2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叉脚的该开槽用以供一油管通过。
12.如权利要求1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用以连接一刹车卡钳。
13.如权利要求12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设置于该前叉上管与该刹车卡钳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2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设置于一避震单元与该刹车卡钳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4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避震单元设置于该第一叉脚,该刹车卡钳设置于该第二叉脚。
16.如权利要求12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叉脚更具有一开口,该开口朝向该第一叉脚,至少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的部份与至少该刹车卡钳的部份通过该开口设置于该第二叉脚的该容置空间。
17.如权利要求16项所述的自行车前叉,其特征在于,该防锁死刹车机构总成藉由螺丝锁附的方式固定于该第二叉脚。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