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基盘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4-10  13


本技术涉及海洋工程,具体涉及一种水下基盘橇。


背景技术:

1、海洋油气田区域资源整合生产优化是实现降本增效的常用做法,主要工程量有油轮的合并、平台的工艺流程优化及海底管线调整等,其中海底管线调整方案常涉及到新增一条海底管道接入原有的水下基盘橇,水下基盘橇通常设置于海底管道与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连接的动态柔性立管之间,主要起着通球、连接和固定的作用,优化升级后水下基盘还需要满足流通智能球作业的功能。

2、传统水下通球基盘橇底座设计通过底座底层与土壤接触面、裙板等方式达到抗滑移要求。目前,水下通球基盘橇底座所就位场址土壤为松散粘质砂、密实细沙土壤时,所能提供的抗滑移能力较弱,而基盘橇发生滑移可能导致海底管线断开,造成石油泄漏。

3、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抗滑移能力强的水下基盘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抗滑移能力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水下基盘橇,该基盘橇具有较好的抗滑移性能,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安装。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下基盘橇,所述基盘橇包括底座和用于固定管汇的加强板组合件,所述加强板组合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包括底板和固定在所述底板上的至少两根横梁和至少两根纵梁,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交叉设置,相邻两根所述横梁和相邻两根所述纵梁交叉形成的交叉面对应的所述底板上设有排气管。

3、优选地,所述加强板组合件包括加强立板、第一斜板、第二斜板、加强斜板和顶板,所述加强立板、所述第一斜板、所述第二斜板和所述加强斜板均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斜板和所述第二斜板连接在所述加强立板和所述加强斜板之间,且所述加强立板、所述第一斜板、所述第二斜板、所述加强斜板和所述顶板能够连接成上窄下宽的台体,所述顶板为该台体的上底面,并与所述台体的下底面之间形成夹角α,所述顶板上设置有适于所述管汇插入的通孔,所述加强斜板上设有第一维修口和第二维修口。

4、具体地,所述夹角α为30-60°。

5、可选地,所述第一斜板和所述第二斜板的形状和大小相同。

6、优选地,所述第一斜板和所述第二斜板上均设有斜板维修口,所述加强立板上设有加强立板维修口。

7、优选地,所述加强立板在所述管汇延伸方向a上的纵截面为三角形。

8、优选地,所述加强立板内板面与所述下底面之间的夹角θ为60-90°。

9、优选地,所述加强斜板在所述管汇延伸方向a上的纵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加强斜板从下到上朝向所述加强立板倾斜设置,且所述加强斜板的内板面与所述下底面之间的夹角β为30-60°。

10、具体地,所述底板下方设有裙板。

11、优选地,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总数为4-20根,所述交叉面中设置有水泥层。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下基盘橇,在基盘橇的安装过程中,横梁和纵梁交叉设置在底板上,相邻两根横梁和相邻两根竖梁交叉形成的交叉面对应的底板上设有排气管,在底座安装在海底时,排气管能够将底板和海底泥之间的气体排出,底板可以牢固的附着在海底泥上,提高其抗滑移性能。加强板组合件能够将管汇快速的固定在底座上,通过底座、加强板组合件的配合使用实现管汇的快速拆装。该基盘橇作为海底管道的中转站,具有较好的抗滑移性能,且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安装。

14、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水下基盘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盘橇包括底座(1)和用于固定管汇(3)的加强板组合件(4),所述加强板组合件(4)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底座(1)包括底板(8)和固定在所述底板(8)上的至少两根横梁(7-1)和至少两根纵梁(7-2),所述横梁(7-1)和所述纵梁(7-2)交叉设置,相邻两根所述横梁(7-1)和相邻两根所述纵梁(7-2)交叉形成的交叉面对应的所述底板(8)上设有排气管(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基盘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合件(4)包括加强立板(4-1)、第一斜板(4-2)、第二斜板(4-4)、加强斜板(4-3)和顶板(4-5),所述加强立板(4-1)、所述第一斜板(4-2)、所述第二斜板(4-4)和所述加强斜板(4-3)均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第一斜板(4-2)和所述第二斜板(4-4)连接在所述加强立板(4-1)和所述加强斜板(4-3)之间,且所述加强立板(4-1)、所述第一斜板(4-2)、所述第二斜板(4-4)、所述加强斜板(4-3)和所述顶板(4-5)能够连接成上窄下宽的台体,所述顶板(4-5)为该台体的上底面,并与所述台体的下底面之间形成夹角α,所述顶板(4-5)上设置有适于所述管汇(3)插入的通孔,所述加强斜板(4-3)上设有第一维修口(4-7)和第二维修口(4-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基盘橇,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α为30-6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基盘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板(4-2)和所述第二斜板(4-4)的形状和大小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基盘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板(4-2)和所述第二斜板(4-4)上均设有斜板维修口(4-6),所述加强立板(4-1)上设有加强立板维修口(4-9)。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下基盘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立板(4-1)在所述管汇(3)延伸方向(a)上的纵截面为三角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下基盘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立板(4-1)内板面与所述下底面之间的夹角θ为60-90°。

8.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下基盘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斜板(4-3)在所述管汇(3)延伸方向(a)上的纵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加强斜板(4-3)从下到上朝向所述加强立板(4-1)倾斜设置,且所述加强斜板(4-3)的内板面与所述下底面之间的夹角β为30-60°。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下基盘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8)下方设有裙板(2)。

10.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下基盘橇,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7-1)和所述纵梁(7-2)总数为4-20根,所述交叉面中设置有水泥层。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水下基盘橇。所述基盘橇包括底座(1)和用于固定管汇(3)的加强板组合件(4),所述加强板组合件(4)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底座(1)包括底板(8)和固定在所述底板(8)上的至少两根横梁(7‑1)和至少两根纵梁(7‑2),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交叉设置,相邻两根所述横梁和相邻两根所述纵梁交叉形成的交叉面对应的所述底板(8)上设有排气管(6)。本技术通过底座、加强板组合件的配合使用实现管汇的快速拆装,提高水下基盘橇抗滑移能力。该基盘橇作为海底管道的中转站,具有抗滑移、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等优点,降低了海上施工难度,减少了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强,白浩,朱国清,陈田辉,曹岩辉,黄振东,李行,钟创新,董志恒,韩化凤,沈震,莫辛,杨春兵,王蓉,尤英萃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海油能源发展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5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879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