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属于车辆,尤其涉及一种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1、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电动汽车越来越成为汽车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电动汽车领域普遍存在的难题为电动汽车蓄电池续航里程有限,这限制了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现有技术中虽然可以提升电池包的能量密度,以解决电动汽车蓄电池续航里程有限的问题,但是,在提升电池包的能量密度的同时增加了侧面柱碰撞试验工况中电芯被挤压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及车辆,实现可以在提升电池包的能量密度的同时降低侧面柱碰撞试验工况中电芯被挤压风险。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包括:
3、两个门框梁,沿左右向相对且间隔设置,各门框梁均沿前后向延伸设置;
4、横梁组件,夹设于两个所述门框梁之间,所述横梁组件包括沿前后向依次间隔设置座椅前横梁、座椅后横梁以及后座椅横梁,所述座椅前横梁、所述座椅后横梁以及所述后座椅横梁均沿左右向延伸设置,所述座椅前横梁的两个第一端部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座椅后横梁的两个第二端部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所述后座椅横梁的两个第三端部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
5、连接组件,用以分别将两个所述第一端部、两个所述第二端部以及所述第三端部与对应的两个门框梁相连接。
6、根据本技术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通过使得所述座椅前横梁的两个第一端部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座椅后横梁的两个第二端部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所述后座椅横梁的两个第三端部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可以提供额外的缓冲空间,进一步保护乘客,同时,还可以避免碰撞过程中座椅前横梁、座椅后横梁以及后座椅横梁将门槛梁击穿,降低电芯被挤压风险。通过连接组件将横梁组件与门框梁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可以保证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也可以在发生碰撞时,使能量吸收和分散更为均匀,降低门槛梁的变形程度,从而能够减小在受到冲撞时电池包受损的可能,从而可以降低电芯挤压的电安全问题。
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处于所述横梁组件下方的两个第一密封板,两个所述第一密封板均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对应两个所述门框梁设置,各所述第一密封板的一端均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相连,另一端对应与相应的所述第一端部的下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部的下端面相连接。
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第一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与两个所述门框梁相对应,各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沿左右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安装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端部相连,所述第一安装端与相对应的所述门框梁相连接;和/或,
9、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与两个所述门框梁相对应,各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沿左右向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端和第二安装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端部相连,所述第二安装端与相对应的所述门框梁相连接;和/或,
10、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第三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三连接件与两个所述门框梁相对应,各所述第三连接件具有沿左右向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端和第三安装端,所述第三连接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三端部相连,所述第三安装端与相对应的所述门框梁相连接。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各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上端面的第一连接主体和自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一安装端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下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密封板相连;和/或,
12、各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二端部上端面的第二连接主体和自所述第二连接主体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端和所述第二安装端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主体,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下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密封板相连。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两个底部加强板,两个所述底部加强板沿左右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底部加强板相邻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端部的下端面相连接,相背离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密封板相连接;和/或,
14、所述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还包括两个密封加强板,两个所述密封加强板对应两个所述第一密封板设置,各所述密封加强板夹设于所述座椅前横梁和所述座椅后横梁之间,且均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密封板相连。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两个加强件,两个所述加强件均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门框梁相背离的两个第二侧壁面,沿前后向上,各所述加强件的后端处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后方,各所述加强件的前端处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前方。
1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沿左右向上,所述座椅后横梁在竖直平面的正投影和所述加强件在竖直平面的正投影呈部分重叠设置。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各所述加强件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加强连接板、第二加强连接板以及第三加强连接板,所述第一加强连接板和所述第三加强连接板相对且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加强连接板和所述第三加强连接板的自由端均与所述第二侧壁面相连,以使得所述第一加强连接板、所述第二加强连接板、所述第三加强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二侧壁面共同围设形成有第一空腔。
1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连接板和/或所述第三加强连接板的自由端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第二侧壁面相连;和/或,
19、沿背离所述第二侧壁面方向,所述第一加强连接板和所述第三加强连接板之间的距离呈递减设置。
2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且邻近所述第二侧壁面设置,所述支撑件用以支撑所述加强件。
2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基板和多个支撑连接板,所述支撑基板与所述第二侧壁面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支撑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连接板相连,多个所述支撑连接板均与所述支撑基板相连,且沿所述支撑基板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支撑连接板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加强连接板相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三加强连接板相连接和/或,
22、所述支撑件在水平面的正投影具有沿左右向延伸设置的第一中心线,所述座椅后横梁在水平面的正投影具有沿左右向延伸设置的第二中心线,所述第一中心线和所述第二中心线呈间隔设置。
2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座椅前横梁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沿前后向延伸设置;和/或,
24、所述座椅后横梁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腔体,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腔体沿前后向间隔设置,各所述第二腔体沿前后向延伸设置;和/或,
25、所述后座椅横梁包括第一板段,所述第一板段在前后向的两侧边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两个第二板段,两个第二板段远离第一板段的两个侧边在前后向上朝相背离的方向弯折延伸,对应形成两个第三板段。
2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
27、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如上述所述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所述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包括:
28、两个门框梁,沿左右向相对且间隔设置,各门框梁均沿前后向延伸设置;
29、横梁组件,夹设于两个所述门框梁之间,所述横梁组件包括沿前后向依次间隔设置座椅前横梁、座椅后横梁以及后座椅横梁,所述座椅前横梁、所述座椅后横梁以及所述后座椅横梁均沿左右向延伸设置,所述座椅前横梁的两个第一端部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座椅后横梁的两个第二端部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所述后座椅横梁的两个第三端部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
30、连接组件,用以分别将两个所述第一端部、两个所述第二端部以及所述第三端部与对应的两个门框梁相连接。
31、根据本技术的车辆,通过使得所述座椅前横梁的两个第一端部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所述座椅后横梁的两个第二端部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二间隙,所述后座椅横梁的两个第三端部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之间设置有第三间隙,可以提供额外的缓冲空间,进一步保护乘客,同时,还可以避免碰撞过程中座椅前横梁、座椅后横梁以及后座椅横梁将门槛梁击穿,降低电芯被挤压风险。通过连接组件将横梁组件与门框梁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可以保证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也可以在发生碰撞时,使能量吸收和分散更为均匀,降低门槛梁的变形程度,从而能够减小在受到冲撞时电池包受损的可能,从而可以降低电芯挤压的电安全问题。
32、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1.一种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处于所述横梁组件下方的两个第一密封板,两个所述第一密封板均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对应两个所述门框梁设置,各所述第一密封板的一端均与对应的所述门框梁相连,另一端对应与相应的所述第一端部的下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部的下端面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个第一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与两个所述门框梁相对应,各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沿左右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一安装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一端部相连,所述第一安装端与相对应的所述门框梁相连接;和/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部上端面的第一连接主体和自所述第一连接主体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一安装端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下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密封板相连;和/或,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底部加强板,两个所述底部加强板沿左右向间隔设置,两个所述底部加强板相邻近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端部的下端面相连接,相背离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密封板相连接;和/或,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加强件,两个所述加强件均沿前后向延伸设置,且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门框梁相背离的两个第二侧壁面,沿前后向上,各所述加强件的后端处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后方,各所述加强件的前端处于所述第二端部的前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沿左右向上,所述座椅后横梁在竖直平面的正投影和所述加强件在竖直平面的正投影呈部分重叠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加强件均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加强连接板、第二加强连接板以及第三加强连接板,所述第一加强连接板和所述第三加强连接板相对且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加强连接板和所述第三加强连接板的自由端均与所述第二侧壁面相连,以使得所述第一加强连接板、所述第二加强连接板、所述第三加强连接板以及所述第二侧壁面共同围设形成有第一空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连接板和/或所述第三加强连接板的自由端设置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第二侧壁面相连;和/或,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且邻近所述第二侧壁面设置,所述支撑件用以支撑所述加强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基板和多个支撑连接板,所述支撑基板与所述第二侧壁面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支撑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连接板相连,多个所述支撑连接板均与所述支撑基板相连,且沿所述支撑基板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支撑连接板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加强连接板相连接,另一个与所述第三加强连接板相连接;和/或,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前横梁设置有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沿前后向延伸设置;和/或,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侧面柱碰传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