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洁净厂房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7


本实用新型涉及洁净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洁净厂房。



背景技术:

在洁净厂房内,新风空调机组负责提供经过过滤、温湿度处理的空气,控制厂房内的相对湿度以及补充工艺设备排风及正压风量。洁净厂房内设有洁净室,洁净室通常由高架地板及楼板、墙板以及吊顶所围成,并且,厂房内设有位于洁净室顶部的上技术夹层、位于洁净室底部的下技术夹层以及连通下技术夹层与上技术夹层的回风夹道。

洁净室顶部的吊顶上设有风机过滤器机组,在厂房内,气流由吊顶上的风机过滤器机组进入洁净室内,自上而下穿过洁净室后由高架地板及楼板上的孔洞进入下技术夹层,在下技术夹层内,气流继续流动,并由两侧的回风夹道进入上技术夹层,气流在上技术夹层内经过风机过滤器机组的过滤、加压后再次进入洁净室内,形成循环。现有技术普遍采用将新风送至上技术夹层的静压箱内或回风夹道内,循环风在流动过程中与新风进行混合。

洁净厂房内的下技术夹层地面覆盖有环氧树脂,环氧树脂施工环境温度要求10℃~30℃,温度过低,环氧树脂固化时间长,容易产生冷凝水,出现起鼓现象;环境温度过高,则环氧树脂固化速度快,施工速度跟不上,出现环氧层表面不平整的现象。施工期间下技术夹层内的环境温度是由新风保障的,而在一些生产制造领域,洁净厂房的面积巨大,洁净室长度、宽度达到几百米,当新风只送到上技术夹层的静压箱内或回风夹道时,新风无法到达下技术夹层的中部区域,当下技术夹层地面的环氧树脂施工期在冬季时,这些区域温度过低,会出现影响施工质量及工期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洁净厂房,用以优化送风管路的布置方式,使得新风可以到达下技术夹层的内部区域,进而保障了冬季下技术夹层内的温度满足施工要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洁净厂房,该洁净厂房包括厂房本体,所述厂房本体内设有洁净生产区,所述洁净生产区内设有洁净室,并设有位于所述洁净室顶部的上技术夹层、位于洁净室底部的下技术夹层以及连通所述上技术夹层以及所述下技术夹层的回风夹道;其中,

所述厂房本体内设有新风空调机房,所述新风空调机房内设有一台或多台新风空调机组,所述新风空调机组用于为所述洁净生产区提供新风;

所述厂房本体内还设有送风管路系统,所述送风管路系统与所述新风空调机组连通,用于向所述洁净生产区输送新风;

所述送风管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的送风管路,且位于所述下技术夹层内的送风管路部分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送风口。

上述实施例中,送风管路系统中有一个或多个送风管路延伸至下技术夹层内,从而使新风可以到达下技术夹层内,这样,在冬季施工期间,可以由送风管路向下技术夹层内输送高温新风,以调节下技术夹层内的温度,从而保证下技术夹层在冬季施工期间满足温度要求。

可选的,所述洁净生产区内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上技术夹层以及所述下技术夹层的回风夹道,且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的送风管路穿过至少一个所述回风夹道进入所述下技术夹层内。

或者,所述厂房本体内设有管道井,且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的送风管路穿过所述管道井进入所述下技术夹层内。

可选的,所述洁净室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回风夹道以及第二回风夹道,所述送风管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送风管路,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送风管路穿过所述第一回风夹道或所述第二回风夹道后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内。

可选的,第一回风夹道以及第二回风夹道分别位于所述洁净室相对的两侧;

所述送风管路系统包括一个第一送风管路,所述第一送风管路穿过所述第一回风夹道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内,且第一送风管路的端部靠近所述第二回风夹道。

或者,所述洁净室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回风夹道以及第二回风夹道,所述送风管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送风管路和至少一个第二送风管路,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送风管路穿过所述第一回风夹道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内,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送风管路穿过所述第二回风夹道并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内。

可选的,第一回风夹道以及第二回风夹道分别位于所述洁净室相对的两侧;

所述送风管路系统包括一个第一送风管路和一个第二送风管路,所述第一送风管路位于所述下技术夹层内的部分与所述第二送风管路位于所述下技术夹层内的部分的总长贯穿所述下技术夹层。

可选的,所述多个送风口沿管路均匀分布。

可选的,所述送风管路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送风管路和至少一个第四送风管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送风管路延伸至所述第一回风夹道内,用于向所述第一回风夹道输送新风;

所述至少一个第四送风管路延伸至所述第二回风夹道内,用于向所述第二回风夹道输送新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洁净厂房内一种送风方式;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送风方式;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洁净厂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洁净厂房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洁净室102-上技术夹层

103-下技术夹层104-第一回风夹道

105-第二回风夹道

20-新风空调机房30-新风空调机组

40-第一送风管路50-第二送风管路

60-第三送风管路70-第四送风管路

80-送风口90-支持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洁净厂房,通过优化洁净厂房内送风管路的布置方式,使得新风可以到达下技术夹层内,从而保证了下技术夹层在冬季施工期间各区域的温度要求。

具体的,该洁净厂房包括厂房本体,厂房本体内设有洁净生产区,洁净生产区内设有洁净室,并设有位于洁净室顶部的上技术夹层、位于洁净室底部的下技术夹层以及连通上技术夹层以及下技术夹层的回风夹道;其中,

厂房本体内设有新风空调机房,新风空调机房内设有一台或多台新风空调机组,这些新风空调机组用于为洁净生产区提供新风;

厂房本体内还设有送风管路系统,送风管路系统与上述新风空调机组连通,用于向洁净生产区输送新风;

送风管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延伸至下技术夹层的送风管路,且位于下技术夹层内的送风管路部分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送风口。

上述实施例中,送风管路系统中有一个或多个送风管路延伸至下技术夹层内,从而使新风可以到达下技术夹层内,一方面,在冬季施工期间,通过调整新风的温度,即可改善下技术夹层内部的低温环境;另一方面,在厂房运营时,由于下技术夹层布置了很多发热量大的辅助工艺设备,容易造成局部温度过高,通过送风管路向这些区域输送低温新风,可以降低这些区域的温度;再者,在厂房运营时,新风与循环气流在下技术夹层内即开始混合,延长了新风与循环气流的混合距离,有利于提高洁净室送风温湿度均匀性。

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洁净厂房的结构,现结合附图进行详细的描述。

一并参考图1、图2,该洁净厂房包括厂房本体,厂房本体内设有支持区90以及洁净生产区10,支持区90内设有变电站、气站等辅助站房,用于为洁净生产区10提供动力以及辅助支持;洁净生产区10内设有洁净室101,并设有位于洁净室101顶部的上技术夹层102、位于洁净室101底部的下技术夹层103以及连通上技术夹层102以及下技术夹层103的回风夹道,根据洁净室的结构,回风夹道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如图1、图2所示,洁净室101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回风夹道,为了便于描述,记为第一回风夹道104以及第二回风夹道105;洁净室101用于待加工件的存储以及加工等操作,因此该空间内的洁净度等级要求较高,在厂房内,气流经过设置在洁净室101吊顶上的风机过滤器机组的过滤、加压处理后进入洁净室101内,自上而下穿过洁净室101以去除其中的悬浮粒子,维持洁净室101内部的洁净度等级要求,随后,气流由高架地板及楼板上的孔洞进入下技术夹层103,在下技术夹层103内,气流继续流动,并由两侧的第一回风夹道104和第二回风夹道105回到上技术夹层102,气流在上技术夹层102内经过风机过滤器机组的过滤、加压后再次进入洁净室101内,形成循环。

为了控制厂房内部相对湿度以及补充工艺设备排风及正压风量,该厂房内还设有新风空调机房20,新风空调机房20内设有一台或多台新风空调机组30,新风空调机组30用于为洁净生产区提供新风;厂房本体10内还设有送风管路系统,送风管路系统与新风空调机组30连通,用于向洁净生产区输送新风,其中,送风管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送风管路,且位于下技术夹层103内的送风管路部分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送风口60,从而使新风可以到达下技术夹层103内,具体的,送风口60沿管路均匀分布,并且可以通过调节送风口60的设置位置以及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送风管路的布置方式等来调整新风在下技术夹层103的覆盖范围。这样,一方面,在冬季施工期间,可以通过送风管路向下技术夹层103内的低温区域输送高温新风,以改善下技术夹层103内部的低温环境,满足施工要求;另一方面,在厂房运营时,由于下技术夹层103布置了很多发热量大的辅助工艺设备,容易造成局部温度过高,通过送风管路向这些区域输送低温新风,可以降低这些区域的温度;再者,在厂房运营时,新风与循环气流在下技术夹层103内即开始混合,延长了新风与循环气流的混合距离,有利于提高洁净室送风温湿度均匀性。

具体设置时,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送风管路可以穿过回风夹道进入下技术夹层103内,从而为洁净室输送新风,具体可以设置一个送风管路穿过其中的一个回风夹道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内,或者设置多个送风管路穿过其中的一个回风夹道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并通往不同的区域,还可以设置多个送风管路分别穿过不同的回风夹道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内,并通往不同的区域,即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送风管路至少通过一个回风夹道进入下技术夹层103内,具体根据厂房的结构进行设定。另外,延伸至下技术夹层的送风管路可以通过设置在厂房内的管道井进入下技术夹层内,从而为下技术夹层输送新风。延伸至下技术夹层的送风管路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入下技术夹层内,在此不再具体限定。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洁净室10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回风夹道104以及第二回风夹道105,送风管路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第一送风管路40,其中,第一送风管路40穿过第一回风夹道104后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内,或,第一送风管路40穿过第二回风夹道105后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内,第一送风管路40的数量以及伸入下技术夹层103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且当包含多个第一送风管路40时,这些送风管路可以通往不同的区域。具体设置时,如图1所示,送风管路系统包括一个第一送风管路40,第一回风夹道104以及第二回风夹道105位于洁净室101相对的两侧,第一送风管路40穿过第一回风夹道104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内,使得新风可以到达下技术夹层103的内部区域,并且,为了扩大新风的覆盖范围,第一送风管路40的端部靠近第二回风夹道105,也可以理解为,第一送风管路40由第一回风夹道104进入下技术夹层103,并从该侧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另一侧,第一送风管路40位于下技术夹层103的部分沿长度方向均匀设有多个送风口60。由于第一送风管路40贯穿下技术夹层103,因此,第一送风管路40负担下技术夹层103整个区域的送风要求。值得说明的是,图1中所示的穿过第一回风夹道104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内的管路仅为第一送风管路40的一部分,第一送风管路40的具体走向与新风空调机房20的设置位置有关。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洁净室10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回风夹道104以及第二回风夹道105,送风管路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第一送风管路40以及一个或多个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第二送风管路50,其中,第一送风管路40穿过第一回风夹道104后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内,第一送风管路40的数量以及伸入下技术夹层103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且当包含多个第一送风管路40时,这些送风管路可以通往不同的区域;第二送风管路50穿过第二回风夹道105后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内,第二送风管路50的数量以及伸入下技术夹层103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且当包含多个第二送风管路50时,这些送风管路可以通往不同的区域;这样,第一送风管路40和第二送风管路50从两侧同时为下技术夹层103送风。

如图2所示,送风管路系统包括一个第一送风管路40和一个第二送风管路50,第一回风夹道104以及第二回风夹道105位于洁净室101相对的两侧,且第一送风管路40穿过第一回风夹道104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内,第二送风管路50穿过第二回风夹道105并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内,且第一送风管路40位于下技术夹层103内的部分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送风口60,第二送风管路50位于下技术夹层103内的部分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送风口60。第一送风管路40和第二送风管路50从两侧同时为下技术夹层103送风,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第一送风管路40的长度和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第二送风管路50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为了扩大新风的覆盖范围,具体的,第一送风管路40位于下技术夹层103内的部分与第二送风管路50位于下技术夹层103内的部分的总长贯穿下技术夹层103,这样,可以通过送风口60向下技术夹层103内的各个区域输送新风,扩大了新风的覆盖范围,保证了下技术夹层103各区域的温度要求,同时,有利于促进新风与循环风的混合。如图2所示,第一送风管路40从第一回风夹道104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中部,第二送风管路50穿过第二回风夹道105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中部,第一送风管路40位于下技术夹层103内的部分与第二送风管路50位于下技术夹层103内的部分可以错位布置,第一送风管路40和第二送风管路50各负担下技术夹层103部分区域的送风要求。值得说明的是,图2中所示的穿过第一回风夹道104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内的管路仅为第一送风管路40的一部分,穿过第二回风夹道105并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内的管路仅为第二送风管路50的一部分,第一送风管路40、第二送风管路50的具体走向与新风空调机房20的设置位置有关。

另外,送风管路系统除了将一部分新风送至下技术夹层103外,还用于将一部分新风送至回风夹道内,具体的,一并参考图1、图2,送风管路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送风管路60以及至少一个第四送风管路70,第三送风管路60延伸至第一回风夹道104的底部,用于向第一回风夹道104输送新风,从下技术夹层103流入第一回风夹道104内的气流可以与新风进一步混合;第四送风管路70延伸至第二回风夹道105的底部,用于向第二回风夹道105输送新风,从下技术夹层103流入第二回风夹道105内的气流可以与新风进一步混合。值得说明的是,图1、图2中所示的位于第一回风夹道104内的第三送风管路60仅为第三送风管路60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回风夹道105内的第四送风管路70仅为第四送风管路70的一部分,第三送风管路60、第四送风管路70的具体走向与新风空调机房20的设置位置有关。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送风管路系统包括第一送风管路40、第三送风管路60以及第四送风管路70,这些送风管路的数量根据需要进行设定;每个送风管路分别与新风空调机房20内的新风空调机组30连通,整个管路的走向与新风空调机房的布局方式有关,如图1所示,新风空调机房布置在洁净生产区10一侧的支持区90内,第一送风管路40穿过第一回风夹道104进入下技术夹层103,并从该侧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另一侧,第一送风管路40负担下技术夹层103整个区域的送风要求;第三送风管路60延伸至第一回风夹道104的底部,用于为第一回风夹道104输送新风;第四送风管路70穿过上技术夹层102延伸至第二回风夹道105的底部,用于为第二回风夹道105输送新风。当第二回风夹道105一侧也设置有支持区,并设置有新风空调机房时,第四送风管路70也可以和该空调机房内的新风空调机组连通。

或者,如图4所示,送风管路系统包括第一送风管路40、第二送风管路50、第三送风管路60以及第四送风管路70,这些送风管路的数量根据需要进行设定;洁净生产区10的两侧分别设置支持区90,并在每个支持区内均设置新风空调机房30,其中,第一送风管路40、第三送风管路60分别与设置在第一回风夹道104一侧的新风空调机组30连通,其中,第一送风管路40穿过第一回风夹道104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中部,第三送风管路60延伸至第一回风夹道104的底部;同理,第二送风管路50、第四送风管路70分别与设置在第二回风夹道105一侧的新风空调机组30连通,其中,第二送风管路50穿过第二回风夹道105延伸至下技术夹层103的中部,第四送风管路70延伸至第二回风夹道105的底部。即,第一送风管路40和第二送风管路50各负担下技术夹层103部分区域的送风要求,第三送风管路60用于为第一回风夹道104输送新风,第四送风管路70用于为第二回风夹道105输送新风,保证了新风的均匀性分布。

另外,根据新风空调机房20的位置不同,送风管路的具体布置方式还可以包括其它类型,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优化洁净厂房内送风管路的布置,使得新风可以到达下技术夹层内,从而保证了下技术夹层在冬季施工期间各区域的温度要求,并在厂房运营时,改善了下技术夹层的局部高温,并延长了新风与循环气流的混合距离。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洁净厂房,包括厂房本体,所述厂房本体内设有洁净生产区,所述洁净生产区内设有洁净室,并设有位于所述洁净室顶部的上技术夹层、位于洁净室底部的下技术夹层以及连通所述上技术夹层以及所述下技术夹层的回风夹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厂房本体内设有新风空调机房,所述新风空调机房内设有一台或多台新风空调机组,所述新风空调机组用于为所述洁净生产区提供新风;

所述厂房本体内还设有送风管路系统,所述送风管路系统与所述新风空调机组连通,用于向所述洁净生产区输送新风;

所述送风管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的送风管路,且位于所述下技术夹层内的送风管路部分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送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洁净厂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洁净生产区内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上技术夹层以及所述下技术夹层的回风夹道,且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的送风管路穿过至少一个所述回风夹道进入所述下技术夹层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洁净厂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厂房本体内设有管道井,且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的送风管路穿过所述管道井进入所述下技术夹层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洁净厂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洁净室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回风夹道以及第二回风夹道,所述送风管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送风管路,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送风管路穿过所述第一回风夹道或所述第二回风夹道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洁净厂房,其特征在于,第一回风夹道以及第二回风夹道分别位于所述洁净室相对的两侧;

所述送风管路系统包括一个第一送风管路,所述第一送风管路穿过所述第一回风夹道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内,且第一送风管路的端部靠近所述第二回风夹道。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洁净厂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洁净室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回风夹道以及第二回风夹道,所述送风管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送风管路和至少一个第二送风管路,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送风管路穿过所述第一回风夹道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内,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送风管路穿过所述第二回风夹道并延伸至所述下技术夹层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洁净厂房,其特征在于,第一回风夹道以及第二回风夹道分别位于所述洁净室相对的两侧;

所述送风管路系统包括一个第一送风管路和一个第二送风管路,所述第一送风管路位于所述下技术夹层内的部分与所述第二送风管路位于所述下技术夹层内的部分的总长贯穿所述下技术夹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洁净厂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送风口沿管路均匀分布。

9.如权利要求4~7任一项所述的洁净厂房,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路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送风管路和至少一个第四送风管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三送风管路延伸至所述第一回风夹道内,用于向所述第一回风夹道输送新风;

所述至少一个第四送风管路延伸至所述第二回风夹道内,用于向所述第二回风夹道输送新风。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洁净生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洁净厂房,该洁净厂房包括厂房本体,厂房本体内设有洁净生产区,洁净生产区内设有洁净室,并设有位于洁净室顶部的上技术夹层、位于洁净室底部的下技术夹层以及连通上技术夹层以及下技术夹层的回风夹道;其中,厂房本体内设有新风空调机房,新风空调机房内设有一台或多台新风空调机组,这些新风空调机组用于为洁净生产区提供新风;厂房本体内还设有送风管路系统,送风管路系统与上述新风空调机组连通,用于向洁净生产区输送新风;送风管路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延伸至下技术夹层的送风管路,且位于下技术夹层内的送风管路部分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送风口。

技术研发人员:阎冬;肖红梅;李鹏;王威;王江标;李拨;李传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1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86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