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复合保温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4-05  19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特别涉及一种集成式复合保温板结构。


背景技术:

1、传统的超低能耗被动窗窗框周围的保温板考虑到外层保温需防火a级材料,多采用内层真空绝热板和外层岩棉板分层粘贴,施工繁琐。由于保温需要压入窗框3cm以上,且真空绝热板厚度小于窗框厚度,外层岩棉板压窗框部分需要裁切,裁切难度大。同时,由于岩棉板的强度较低,压框部位的外立面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如何通过调整窗框周围的保温板结构实现其施工质量、施工效率的提升,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成式复合保温板结构,要解决传统的外挂式被动窗的窗口周围的保温板施工质量差,施工繁琐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集成式复合保温板结构,沿着窗框的四周边缘、安装在窗框的外侧,包括有上板段、侧板段和下板段;所述下板段包括有第一内板层、第一真空绝热板层和第一外板层;所述第一真空绝热板层呈横条状,由一组第一真空绝热板单元拼接而成;相邻第一真空绝热板单元之间接缝处填充有第一硬泡聚氨酯层;所述第一内板层和第一外板层分别夹持在第一真空绝热板层的内外两侧,并且第一外板层和第一内板层的顶面高于第一真空绝热板层的顶面;所述下板段通过第一固定钉与窗框底部的墙板连接,且第一固定钉设置在下板段上、对应第一硬泡聚氨酯层的位置处;所述侧板段有两个,分别布置在窗框的左右两侧;所述侧板段包括有第二内板层、第二真空绝热板层和第二外板层;所述第二真空绝热板层呈竖条状,由一组第二真空绝热板单元拼接而成;相邻第二真空绝热板单元之间接缝处填充有第二硬泡聚氨酯层;所述第二内板层的顶面与第二真空绝热板层的顶面平齐,且高于第二外板层的顶面;所述第二真空绝热板层的下端超出第二内板层和第二外板层的底面,且超出部位插入第一外板层和第一内板层之间的槽中;所述第二外板层靠近窗框的一侧超出第二真空绝热板层和第二内板层对应的侧面,且超出部位用以压接在窗框的外侧面上;所述侧板段通过第二固定钉与窗框侧部的墙板连接,且第二固定钉设置在侧板段上、对应第二硬泡聚氨酯层的位置处;所述上板段设置在窗框的顶部,包括有第三内板层、第三真空绝热板层和第三外板层;所述第三真空绝热板层呈横条状,由一组第三真空绝热板单元拼接而成;相邻第三真空绝热板单元之间接缝处填充有第三硬泡聚氨酯层;所述第三内板层和第三外板层分别夹持在第三真空绝热板层的内外两侧,并且第三外板层的底边超出和第三内板层和第三真空绝热板层的底面;所述第三外板层的两端分别搭接在两侧第二外板层的顶部,第三外板层超出第三真空绝热板层的部位压接在窗框的上部;所述上板段通过第三固定钉与窗框上方的墙板连接,且第三固定钉设置在上板段上、对应第三硬泡聚氨酯层的位置处。

4、优选的,所述第一内板层的厚度大于和第一外板层的厚度,第一内板层的厚度为45~55mm,第一外板层的厚度为25~35mm,第一真空绝热板层的厚度为25~35mm。

5、优选的,所述第一外板层的顶面比第一真空绝热板层的顶面高至少10mm;所述第一内板层的顶部不超出第一外板层的顶部。

6、优选的,所述第二内板层的顶面比第二外板层的顶面高至少20mm;所述第二外板层靠近窗框的一侧超出第二真空绝热板层对应一侧的部位宽度为35mm。

7、优选的,所述第一硬泡聚氨酯层、第二硬泡聚氨酯层和第三硬泡聚氨酯层的宽度相同,均为18mm~22mm。

8、优选的,所述第三外板层超出第三真空绝热板层底面部位的宽度为35mm。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0、1、本实用新型的复合保温板将三层保温集成在一起,简化了施工工序,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其中,各板段的内外板层采用聚合聚苯板满足防火等级a级要求,同时聚合聚苯板相较于其它常用a级防火材料强度较高,可以确保保温压框部位牢固、顺直平整。

11、2、本实用新型的集成式复合保温板结构内外层为聚合聚苯板,真空绝热板置于中间层,可有效减少符合保温板在运输施工过程中造成对真空绝热板的破环,避免因真空绝热版刺破导致保温效果降低。

12、3、本实用新型中集成式复合保温板结构中复合保温板结构的中间真空绝热板根据所需保温钉数量和位置需拆分成一定数量的小块,小块真空绝热板间预留20mm板缝,缝内填塞硬泡聚氨酯材料,有效的避免了真空绝热板被穿透。



技术特征:

1.一种集成式复合保温板结构,沿着窗框(1)的四周边缘、安装在窗框(1)的外侧,包括有上板段(2)、侧板段(3)和下板段(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段(4)包括有第一内板层(4.1)、第一真空绝热板层(4.2)和第一外板层(4.3);所述第一真空绝热板层(4.2)呈横条状,由一组第一真空绝热板单元(4.2.1)拼接而成;相邻第一真空绝热板单元(4.2.1)之间接缝处填充有第一硬泡聚氨酯层(4.2.2);所述第一内板层(4.1)和第一外板层(4.3)分别夹持在第一真空绝热板层(4.2)的内外两侧,并且第一外板层(4.3)和第一内板层(4.1)的顶面高于第一真空绝热板层(4.2)的顶面;所述下板段(4)通过第一固定钉(5)与窗框(1)底部的墙板连接,且第一固定钉(5)设置在下板段(4)上、对应第一硬泡聚氨酯层(4.2.2)的位置处;所述侧板段(3)有两个,分别布置在窗框(1)的左右两侧;所述侧板段(3)包括有第二内板层(3.1)、第二真空绝热板层(3.2)和第二外板层(3.3);所述第二真空绝热板层(3.2)呈竖条状,由一组第二真空绝热板单元(3.2.1)拼接而成;相邻第二真空绝热板单元(3.2.1)之间接缝处填充有第二硬泡聚氨酯层(3.2.2);所述第二内板层(3.1)的顶面与第二真空绝热板层(3.2)的顶面平齐,且高于第二外板层(3.3)的顶面;所述第二真空绝热板层(3.2)的下端超出第二内板层(3.1)和第二外板层(3.3)的底面,且超出部位插入第一外板层(4.3)和第一内板层(4.1)之间的槽中;所述第二外板层(3.3)靠近窗框(1)的一侧超出第二真空绝热板层(3.2)和第二内板层(3.1)对应的侧面,且超出部位用以压接在窗框(1)的外侧面上;所述侧板段(3)通过第二固定钉(6)与窗框(1)侧部的墙板连接,且第二固定钉(6)设置在侧板段(3)上、对应第二硬泡聚氨酯层(3.2.2)的位置处;所述上板段(2)设置在窗框(1)的顶部,包括有第三内板层(2.1)、第三真空绝热板层(2.2)和第三外板层(2.3);所述第三真空绝热板层(2.2)呈横条状,由一组第三真空绝热板单元(2.2.1)拼接而成;相邻第三真空绝热板单元(2.2.1)之间接缝处填充有第三硬泡聚氨酯层(2.2.2);所述第三内板层(2.1)和第三外板层(2.3)分别夹持在第三真空绝热板层(2.2)的内外两侧,并且第三外板层(2.3)的底边超出和第三内板层(2.1)和第三真空绝热板层(2.2)的底面;所述第三外板层(2.3)的两端分别搭接在两侧第二外板层(3.3)的顶部,第三外板层(2.3)超出第三真空绝热板层(2.2)的部位压接在窗框(1)的上部;所述上板段(2)通过第三固定钉(7)与窗框(1)上方的墙板连接,且第三固定钉(7)设置在上板段(2)上、对应第三硬泡聚氨酯层(2.2.2)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复合保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板层(4.1)的厚度大于第一外板层(4.3)的厚度,第一内板层(4.1)的厚度为45~55mm,第一外板层(4.3)的厚度为25~35mm,第一真空绝热板层(4.2)的厚度为25~3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复合保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板层(4.3)的顶面比第一真空绝热板层(4.2)的顶面高至少10mm;所述第一内板层(4.1)的顶部不超出第一外板层(4.3)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复合保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板层(3.1)的顶面比第二外板层(3.3)的顶面高至少20mm;所述第二外板层(3.3)靠近窗框(1)的一侧超出第二真空绝热板层(3.2)对应一侧的部位宽度为3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复合保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泡聚氨酯层(4.2.2)、第二硬泡聚氨酯层(3.2.2)和第三硬泡聚氨酯层(2.2.2)的宽度相同,均为18mm~2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复合保温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外板层(2.3)超出第三真空绝热板层(2.2)底面部位的宽度为35mm。


技术总结
一种集成式复合保温板结构,包括上板段、侧板段和下板段;下板段包括有第一内板层、第一真空绝热板层和第一外板层;下板段通过第一固定钉与窗框底部的墙板连接;侧板段有两个,分别布置在窗框的左右两侧;侧板段包括第二内板层、第二真空绝热板层和第二外板层;侧板段通过第二固定钉与窗框侧部的墙板连接;上板段包括第三内板层、第三真空绝热板层和第三外板层;第三外板层的两端分别搭接在两侧第二外板层的顶部,第三外板层超出第三真空绝热板层的部位压接在窗框的上部;上板段通过第三固定钉与窗框上方的墙板连接。本技术解决了传统的外挂式被动窗的窗口周围的保温板施工质量差,施工繁琐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冯普,朱志华,高云龙,高军,于爱霞,巩汉伟,崔庆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建工四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07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853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