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余垃圾处理用升降式破碎机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4-04  9


本技术涉及厨余垃圾处理,尤其是一种厨余垃圾处理用升降式破碎机构。


背景技术:

1、厨余垃圾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主要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在目前的厨余垃圾处理方式是使用专门的厨余垃圾处理机,但是这种处理设备不仅体积庞大,占用大量的橱柜内部空间,空间利用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的厨余垃圾处理方式是使用专门的厨余垃圾处理机,但是这种处理设备不仅体积庞大,占用大量的橱柜内部空间,空间利用率不高。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厨余垃圾处理用升降式破碎机构,包括安装在清洁水槽下端排污口位置的厨余垃圾下水器,所述的厨余垃圾下水器上端进液口位置固定装配有向上凸起的外螺纹装配管,所述外螺纹装配管外侧螺纹套接有内螺纹装配管,所述外螺纹装配管内部通过侧向支架固定装配有中置装配座,所述中置装配座内部安装有电控式升降机构,所述电控式升降机构的伸缩杆顶部轴向固定有顶置破碎机构,所述顶置破碎机构上端固定装配有顶置闭合罩壳。

3、所述侧向支架上端固定装配有上置过滤框。

4、所述顶置破碎机构包括轴向固定在电控式升降机构的伸缩杆顶部的顶部装配筒、固定在顶部装配筒内部的驱动电机、轴向固定在驱动电机下端驱动轴上的驱动齿轮、活动套接在顶部装配筒外侧的外部驱动套和固定在外部驱动套外侧面上的切割刀片。

5、所述顶部装配筒外侧开设有用于装配外部驱动套的环形装配槽,所述外部驱动套内侧弧形面上开设有与切割刀片相配合的环形驱动齿槽,所述驱动电机通过底部的驱动齿轮插入环形驱动齿槽内部与外部驱动套传动连接。

6、所述顶置闭合罩壳上端具有从中部往边缘位置逐渐降低的弧形凸面。

7、所述顶置闭合罩壳下表面安装有用于控制驱动电机启闭的压力控制开关。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9、(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厨余垃圾处理用升降式破碎机构通过集成在传统的厨余垃圾下水器上端进液口位置,不仅集成度大大提升,而且节约安装空间;

10、(2)通过采用电控升降式结构设计,可以在不需要破碎时保证排污效率,在破碎时保证破碎效果;

11、(3)通过在顶置破碎机构上端固定装配有顶置闭合罩壳,大大提升整个设备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和防溅性能。



技术特征:

1.一种厨余垃圾处理用升降式破碎机构,包括安装在清洁水槽下端排污口位置的厨余垃圾下水器(1),其特征是:所述的厨余垃圾下水器(1)上端进液口位置固定装配有向上凸起的外螺纹装配管(2),所述外螺纹装配管(2)外侧螺纹套接有内螺纹装配管(3),所述外螺纹装配管(2)内部通过侧向支架固定装配有中置装配座(4),所述中置装配座(4)内部安装有电控式升降机构(5),所述电控式升降机构(5)的伸缩杆顶部轴向固定有顶置破碎机构,所述顶置破碎机构上端固定装配有顶置闭合罩壳(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余垃圾处理用升降式破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侧向支架上端固定装配有上置过滤框(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余垃圾处理用升降式破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顶置破碎机构包括轴向固定在电控式升降机构(5)的伸缩杆顶部的顶部装配筒(8)、固定在顶部装配筒(8)内部的驱动电机(9)、轴向固定在驱动电机(9)下端驱动轴上的驱动齿轮(10)、活动套接在顶部装配筒(8)外侧的外部驱动套(11)和固定在外部驱动套(11)外侧面上的切割刀片(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厨余垃圾处理用升降式破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顶部装配筒(8)外侧开设有用于装配外部驱动套(11)的环形装配槽,所述外部驱动套(11)内侧弧形面上开设有与切割刀片(12)相配合的环形驱动齿槽(13),所述驱动电机(9)通过底部的驱动齿轮(10)插入环形驱动齿槽(13)内部与外部驱动套(11)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余垃圾处理用升降式破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顶置闭合罩壳(6)上端具有从中部往边缘位置逐渐降低的弧形凸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余垃圾处理用升降式破碎机构,其特征是:所述顶置闭合罩壳(6)下表面安装有用于控制驱动电机(9)启闭的压力控制开关(14)。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厨余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厨余垃圾处理用升降式破碎机构,包括安装在清洁水槽下端排污口位置的厨余垃圾下水器,厨余垃圾下水器上端进液口位置固定装配有向上凸起的外螺纹装配管,外螺纹装配管外侧螺纹套接有内螺纹装配管。本技术的一种厨余垃圾处理用升降式破碎机构通过集成在传统的厨余垃圾下水器上端进液口位置,不仅集成度大大提升,而且节约安装空间;通过采用电控升降式结构设计,可以在不需要破碎时保证排污效率,在破碎时保证破碎效果;通过在顶置破碎机构上端固定装配有顶置闭合罩壳,大大提升整个设备在使用时的安全性和防溅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马俊刚,谭晓春,高健,蔡茂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苏州聚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107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852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