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8  127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装饰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



背景技术:

曲面手机不断兴起,3d手机壳在外观与品质上都有着进一步的飞越。相对于市场所出售的平面手机壳,3d手机壳有着全新3d的画质感受,更多个性设计,追求一种科技与时尚的完美交融。而水晶壳由于质地脆硬,容易塌陷,可能会导致更换频繁,玻璃后壳的加工工艺复杂,良品率低,成本高。而具有容易加工和良好外观质感的金属后壳,随着5g时代的到来,将会被淘汰。通过装饰膜模内注塑的方式制造出具有金属及玻璃质感的塑料手机壳逐渐成为很好的选择,为了使手机壳具有较好的表面硬度,一般选择做hc涂层,比如pc/pmma共挤薄膜表面涂布hc涂层,可做出类似玻璃的后壳。不过,由于hc涂层太硬而脆,无法制作大曲面后壳,再预成型过程中hc涂层会裂,从而影响美观。也可以选择普通印刷薄膜注塑加工完成后,喷涂硬化涂层,但其加工效率低、成本高、外观易产生橘皮纹,尤其是环境污染严重,随着人们对环境友好追求的增强,这种工艺已经越来越不可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包括一载体膜,在所述载体膜的一面上设置有uv硬化层,所述uv硬化层的另一面设置有uv阻隔层,所述uv阻隔层的另一面依次设置有可印刷涂层、印刷层和电镀层。

优选的,所述载体膜以pet、pp、pmma塑料薄膜为基材,在其与所述uv硬化层接触的一面涂布有一离型膜层。

优选的,所述uv硬化层为亚克力系树脂涂层,其厚度为20~40μm。

优选的,所述uv阻隔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添加0.2%~2%紫外光吸收剂所形成的涂层。

优选的,所述可印刷涂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所形成的涂层,其厚为1~3μm。

优选的,所述电镀层为经磁控溅射在所述印刷层上形成的si合金系列或in合金系列的薄膜。

优选的,所述pet、pp、pmma基材的厚度50~100μm,透光率大于91%,光泽度大于150%。

综上所述,运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其uv硬化层处于预固化的状态,在3d手机壳加工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热塑性,拉伸率可达300%,可做大曲面热弯成型,同时具有一定的强度及耐热性,可在模切、预成型,注塑等加工过程中保持外观稳定性。注塑加工完成后,经过uv通道,uv硬化层会二次固化变硬,定型,此时,载体膜可以轻松剥离,获得6h以上硬度的3d手机后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饰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包括一载体膜1,在所述载体膜1的一面上设置有uv硬化层2,uv硬化层2的另一面设置有uv阻隔层3,uv阻隔层3的另一面依次设置有可印刷涂层4、印刷层5和电镀层6。具体的,

载体膜1以pet、pp、pmma塑料薄膜为基材,在其与uv硬化层接触的一面涂布有一离型膜层。

uv硬化层2为亚克力系树脂涂层,其厚度为20~40μm;

uv阻隔层3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添加0.2%~2%紫外光吸收剂所形成的涂层;

可印刷涂层4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所形成的涂层,其厚为1~3μm;

电镀层6为经磁控溅射在印刷层上形成的si合金系列或in合金系列的薄膜;

pet、pp、pmma基材的厚度50~100μm,透光率大于91%,光泽度大于150%。

本实用新型的装饰膜制作方法如下:

第一步,制作载体膜,根据不同的曲面要求,可选择高透明pet、pp、pmma基材,厚度50~100μm,透光率大于91%,光泽度大于150%,具有良好的热延展性能。在表面涂布一层有机硅离型剂,微凹辊涂布,涂布量0.02~0.06g/㎡,离型力控制350~1000g/inch;

第二步,在载体膜离型面涂布uv硬化层,涂布厚度为20~40μm,亚克力型高交联度树脂;

第三步,选择一种超轻的pet离型膜,离型力要求小于5g/inch。在离型面涂布uv阻隔层,120℃烘烤1~2分钟后,贴合第二步所做的uv硬化层面,收卷,在50℃烘箱中老化24小时,uv硬化层便与uv阻隔层粘结在一起。uv阻隔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涂料,添加0.2%~2%紫外光吸收剂,紫外光吸收剂主要成分为六甲基磷酰三胺;

第四步,在uv阻隔层上面涂布一层可印刷涂层。可印刷涂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涂料,用乙酸乙酯、丁酮、ipa三种溶剂按6:3:1混合,稀释至固含量为16.5%~21%之间,100目微凹辊涂布,涂布厚度1~3μm;

第五步,在可印刷涂层面印刷纹理或者图案,采用胶版印刷方式;

第六步,在印刷层上镀膜,采用磁控溅射的方法在印刷层上镀一层具有金属质感但不影响手机信号的薄膜,例如si合金系列(黑色)和in合金系列(白色)的薄膜。

本实用新型的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其uv硬化层处于预固化的状态,在3d手机壳加工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热塑性,拉伸率可达300%,可做大曲面热弯成型,同时具有一定的强度及耐热性,可在模切、预成型,注塑等加工过程中保持外观稳定性。注塑加工完成后,经过uv通道,uv硬化层会二次固化变硬,定型,此时,载体膜可以轻松剥离,获得6h以上硬度的3d手机后壳。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包括一载体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载体膜的一面上设置有uv硬化层,所述uv硬化层的另一面设置有uv阻隔层,所述uv阻隔层的另一面依次设置有可印刷涂层、印刷层和电镀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膜以pet、pp、pmma塑料薄膜为基材,在其与所述uv硬化层接触的一面涂布有一离型膜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uv硬化层为亚克力系树脂涂层,其厚度为20~4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uv阻隔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添加0.2%~2%紫外光吸收剂所形成的涂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印刷涂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所形成的涂层,其厚为1~3μ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镀层为经磁控溅射在所述印刷层上形成的si合金系列或in合金系列的薄膜。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其特征在于:所述pet、pp、pmma基材的厚度50~100μm,透光率大于91%,光泽度大于150%。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包括一载体膜,在所述载体膜的一面上设置有UV硬化层,所述UV硬化层的另一面设置有UV阻隔层,所述UV阻隔层的另一面依次设置有可印刷涂层、印刷层和电镀层。本实用新型的可先成型后UV硬化的3D手机后壳装饰膜,其UV硬化层处于预固化的状态,在3D手机壳加工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热塑性,拉伸率可达300%,可做大曲面热弯成型,同时具有一定的强度及耐热性,可在模切、预成型,注塑等加工过程中保持外观稳定性。注塑加工完成后,经过UV通道,UV硬化层会二次固化变硬,定型,此时,载体膜可以轻松剥离,获得6H以上硬度的3D手机后壳。

技术研发人员:席忠飞;王华生;郭仕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市摩码鼎力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8.2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8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