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2


本实用新型涉及泊车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



背景技术:

现在,随着汽车的普及化,使得停车成为了新的问题,很多地方都存在停车困难的问题。所以很多地方使用立体车库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在空间上更多的利用立体空间来增加可停车的数量,缓解停车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在平常停车位供给量能满足需求,而偶尔会出现停车位供给不足的停车场,显然使用立体车库不是最优选择。考虑到一般轿车车头和车位较车顶会低很多那么可以利用这个特定打造错层停车方式来应急性的结局偶尔供给不足的停车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设计一种可以形成错层停车的便移式停车位。

国内申请号为2018115405121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便移式停车位,设计了一种可以形成错层停车的便移式停车位,包括装置在地面滑动槽内相对地面能够平移的平移装置和连接在所述平移装置上相对所述平移装置能够转动的提升仓,所述提升仓包括与所述平移装置连接的提升仓底壳和通过提升机构与所述提升仓底壳连接的提升仓上支撑壳,所述提升仓上支撑壳两侧连接有车轮轨道。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平移装置和所述提升机构,共同作用到达错层停车的目的,有效的利用空间。

但是在实际使用时,为了达到利用空间的效果,通常需要进行在同坐标点上的水平面上进行方向旋转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可能发生车辆的滑动,导致安全事故,所以在原申请方案上进行改进后,防止车辆方向调整过程中的滑动,提高泊车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在车辆调整方向时对车辆进行锁滑的锁滑式立体泊车位。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包括装置在地面滑动槽内相对地面能够平移的平移装置和连接在所述平移装置上相对所述平移装置能够转动的提升仓,所述提升仓包括与所述平移装置连接的提升仓底壳和通过提升机构与所述提升仓底壳连接的提升仓上支撑壳,所述提升仓上支撑壳两侧连接有车轮轨道,所述车轮轨道包括轨道段,所述轨道段具有轨道入口和轨道尾部限位板,靠近所述轨道入口处的两侧轨道挡板上设置有入口轨道锁滑槽,所述轨道锁滑槽与轨道底板连接处设置有锁滑通孔,所述锁滑通孔下设置有液压锁滑装置,所述液压锁滑装置包括能够升降的升降锁滑挡板。

本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锁滑通孔与入口轨道锁滑槽连接,液压锁滑装置中的升降锁滑挡板上升后经过所述锁滑通孔进入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在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中上升,将轨道入口封死,车轮受所述升降锁滑挡板的格挡限位后在后期车辆整体方向调整的过程中有效防止滑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升降锁滑挡板能够在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中上下升降。

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升降锁滑挡板的厚度和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内壁之间的距离一样。

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为上端封闭的盲槽,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上端设置有限位顶板。

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至少有两个;

所述液压锁滑装置的数量与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的数量一致;

所述锁滑通孔的数量与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的数量一致。

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靠近所述轨道尾部限位板的所述轨道段处设置有末端轨道锁滑槽。

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与轨道底板连接处设置有末端锁滑通孔,所述末端锁滑通孔下部连接有末端液压锁滑装置,所述末端液压锁滑装置包括能够在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中上下升降的末端升降锁滑挡板。

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的数量比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少一个。

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所述末端液压锁滑装置的数量与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的数量一致;

所述末端锁滑通孔的数量与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的数量一致。

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距离最近的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和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之间的中点与所述轨道段的中点重合;

相邻两个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之间的距离与相邻两个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之间的距离相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车轮轨道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状态下车轮轨道的截面图。

其中,1-地面滑动槽,2-平移装置,3-提升仓,31-提升仓底壳,4-提升机构,41-双杆液压缸,411-推杆,42-提升支撑臂组,5-车轮轨道,51-轨道段,52-轨道挡板,53-轨道底板,54-轨道尾部限位板,61-轨道锁滑槽,611-限位顶板,62-锁滑通孔,63-液压锁滑装置,631-升降锁滑挡板,64-末端轨道锁滑槽,641-末端限位顶板,65-末端锁滑通孔,66-末端液压锁滑装置,661-末端升降锁滑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的整体示意图。

如图1-3所示,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包括:

装置在地面滑动槽1内相对地面能够平移的平移装置2和连接在所述平移装置2上相对所述平移装置2能够转动的提升仓3,所述提升仓3包括与所述平移装置2连接的提升仓底壳31和通过提升机构4与所述提升仓底壳31连接的提升仓上支撑壳32,所述提升仓上支撑壳32两侧连接有车轮轨道5,所述车轮轨道5包括轨道段51。在实际需要错层停车时,入库操作为首先控制所述平移装置2将所述提升仓3平移出,车辆驶入,车辆卡置在所述车轮轨道5中,再控制所述提升机构4工作,将所述提升仓3提升至适合的高度后,再次启动所述平移装置2将所述提升仓3平移回原来位置,在此过程中,所述提升机构4保持已经提升的高度不变。在需要调换车的停放方向时,便需要使用到如申请号为2018115405121的实用新型专利中记载的旋转调整方向的技术。但在调整方向的过程中,由于车辆重量或一些不可抗因素,便有可能使得正在调整方向的车辆从所述车轮轨道5中滑出,造成车辆自身以及周围其它车辆的损伤,如果旁边有路人也会造成安全事故。

所述轨道段51具有轨道入口和轨道尾部限位板54,靠近所述轨道入口处的两侧轨道挡板52上设置有入口轨道锁滑槽61,所述轨道锁滑槽61与轨道底板53连接处设置有锁滑通孔62,所述锁滑通孔62下设置有液压锁滑装置63,所述液压锁滑装置63包括能够升降的升降锁滑挡板631。所述升降锁滑挡板631能够在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中上下升降,当需要对车辆进行锁滑时,控制所述液压锁滑装置63将其中的所述升降锁滑挡板631升起,并固定在上升位置,其极限上升位置由限位顶板611决定,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为上端封闭的盲槽,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上端设置有限位顶板611,防止所述升降锁滑挡板631的过度上升。完全上升完毕后,可成功将汽车的车轮限位从而达到锁滑的效果。

所述升降锁滑挡板631的厚度和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内壁之间的距离一样,使得所述升降锁滑挡板631能够与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贴合,防止所述升降锁滑挡板631与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之间存在空隙而产生不必要的振动损伤,降低使用寿命,同时提高锁滑格挡的稳定性。

靠近所述轨道尾部限位板54的所述轨道段51处设置有末端轨道锁滑槽64。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与轨道底板53连接处设置有末端锁滑通孔65,所述末端锁滑通孔65下部连接有末端液压锁滑装置66,所述末端液压锁滑装置66包括能够在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中上下升降的末端升降锁滑挡板661。

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至少有两个,设置至少两个,可根据不同车辆的前后车轮距离来更好地对车辆进行锁滑格挡。由于不同车型不同型号车辆的前后车轮距离不同,为了更进一步提升锁滑效果,我们希望所述升降锁滑挡板631到末端升降锁滑挡板或所述轨道尾部限位板54的距离略大于前后车轮距离,并且与前后车轮分别接触,具体可参考图2和图3,图2为前后车轮距离较短的车辆锁滑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前后车轮距离较长的车辆锁滑时的状态示意图。所述液压锁滑装置63的数量与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的数量一致;所述锁滑通孔62的数量与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的数量一致。

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的数量比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少一个。为了有效节约能源,最外侧的所述升降锁滑挡板631对应所述轨道尾部限位板54,所以相应的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的数量比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少一个。

所述末端液压锁滑装置66的数量与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的数量一致;所述末端锁滑通孔65的数量与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的数量一致。

距离最近的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和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之间的中点与所述轨道段51的中点重合;相邻两个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之间的距离与相邻两个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之间的距离相同。


技术特征:

1.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装置在地面滑动槽(1)内相对地面能够平移的平移装置(2)和连接在所述平移装置(2)上相对所述平移装置(2)能够转动的提升仓(3),所述提升仓(3)包括与所述平移装置(2)连接的提升仓底壳(31)和通过提升机构(4)与所述提升仓底壳(31)连接的提升仓上支撑壳(32),所述提升仓上支撑壳(32)两侧连接有车轮轨道(5),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轨道(5)包括轨道段(51),所述轨道段(51)具有轨道入口和轨道尾部限位板(54),靠近所述轨道入口处的两侧轨道挡板(52)上设置有入口轨道锁滑槽(61),所述轨道锁滑槽(61)与轨道底板(53)连接处设置有锁滑通孔(62),所述锁滑通孔(62)下设置有液压锁滑装置(63),所述液压锁滑装置(63)包括能够升降的升降锁滑挡板(6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锁滑挡板(631)能够在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中上下升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锁滑挡板(631)的厚度和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内壁之间的距离一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为上端封闭的盲槽,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上端设置有限位顶板(6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至少有两个;

所述液压锁滑装置(63)的数量与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的数量一致;

所述锁滑通孔(62)的数量与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的数量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轨道尾部限位板(54)的所述轨道段(51)处设置有末端轨道锁滑槽(6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与轨道底板(53)连接处设置有末端锁滑通孔(65),所述末端锁滑通孔(65)下部连接有末端液压锁滑装置(66),所述末端液压锁滑装置(66)包括能够在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中上下升降的末端升降锁滑挡板(66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的数量比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少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液压锁滑装置(66)的数量与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的数量一致;

所述末端锁滑通孔(65)的数量与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的数量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其特征在于,距离最近的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和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之间的中点与所述轨道段(51)的中点重合;

相邻两个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61)之间的距离与相邻两个所述末端轨道锁滑槽(64)之间的距离相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泊车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一种锁滑式立体泊车位,所述车轮轨道包括轨道段,所述轨道段具有轨道入口和轨道尾部限位板,靠近所述轨道入口处的两侧轨道挡板上设置有入口轨道锁滑槽,所述轨道锁滑槽与轨道底板连接处设置有锁滑通孔,所述锁滑通孔下设置有液压锁滑装置,所述液压锁滑装置包括能够升降的升降锁滑挡板。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锁滑通孔与入口轨道锁滑槽连接,液压锁滑装置中的升降锁滑挡板上升后经过所述锁滑通孔进入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在所述入口轨道锁滑槽中上升,将轨道入口封死,车轮受所述升降锁滑挡板的格挡限位后在后期车辆整体方向调整的过程中有效防止滑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研发人员:许方楞;沈慧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03.2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7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