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城市地下管廊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用三角支撑体系的城市地下管廊复合结构。
背景技术:
1、传统的城市地下管廊结构往往采用横跨较大距离的梁来支撑抵抗地下管廊周围的土压力。由于跨度较大的结构需要更多的支撑,使得较大的荷载集中在支撑柱或支撑梁上,从而限制了地下管廊结构的承载能力。同时,地下管廊的埋深、支撑情况、耐久性能、抗震性能等属性与其所处的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当地下管廊结构处于地震带或者地下存在不稳定的土壤或岩石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较大的变形和荷载,从而影响管廊的稳定性。
2、相对于传统的管廊结构,本发明设计的三角支撑体系得城市地下管廊结构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城市地下管廊结构的问题,而且还具有多个显著的优势。首先,三角支撑体系能够有效地分散和传递荷载,使得管廊具备更强的承载能力,可以承受更大的地下压力和荷载。其次,该结构还可以减少管廊的变形和沉降,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并且三角支撑体系还在抗震性能方面表现出色,相对于传统的城市地下管廊结构更为可靠。最后,该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地下空间既有建筑桩基对地下管廊的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有效地分散和传递荷载增强了管廊的承载能力、减少了变形和沉降以及提高了结构稳定性和长期性能的城市地下管廊复合结构。
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城市地下管廊复合结构,包括内管道组件、外管道组件以及用于连接内管道组件和外管道组件的支撑组件;
3、所述内管道组件设置为管体结构;
4、所述外管道组件套设于内管道组件上。
5、可选的,所述外管道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撑部和环绕部,所述支撑部设置于内管道组件的下方,所述环绕部环绕设置于内管道组件上。
6、可选的,所述支撑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平面支撑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平面支撑段沿水平方向设置于内管道组件的下方;
7、所述环绕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连接段、过渡段和第四连接段;
8、第一连接段与第三连接段相连,第二连接段和第四连接段相连。
9、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设置为相互对称设置的倾斜结构。
10、可选的,所述过渡段设置为圆弧结构。
11、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底板和支撑单件;
12、所述支撑底板水平设置于内管道组件与平面支撑段之间;
13、所述支撑单件设有两组,其中一组支撑单件均匀分布于内管道组件与外管道组件之间,另一组支撑单件均匀分布于支撑底板与平面支撑段之间。
14、可选的,设置于内管道组件与外管道组件之间的支撑单件采用以内管道组件的圆心为中心并沿内管道组件的横截面竖直方向为起始边的方式分布设置。
15、可选的,设置于内管道组件与外管道组件之间的相邻两件支撑单件之间以相互间隔5°-10°的方式设置。
16、可选的,单个支撑单件设置为三角形结构。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城市地下管廊复合结构,包括内管道组件、外管道组件以及用于连接内管道组件和外管道组件的支撑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城市地下管廊结构,减少了内管道组件与外管道组件之间的隔板以及支撑组件的数据,从而极大地减少了材料用量,有助于降低成本。
19、(2)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简化拱形底座为方形底座和减少隔板和支撑体系的数量,在实际的管道施工中具有更高的效率。
20、(3)由于管廊结构下部受到的水平土压力较竖直土压力小,通过简化下部支撑组件,该设计可以更好地应对水平土压力,降低土压力对结构的影响。
21、(4)节省了内外管廊框架之间的填充材料,隔板支撑的模式也减少了支撑体系的数量,提高了预制构件的制作速度。
22、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一种城市地下管廊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道组件(1)、外管道组件(3)以及用于连接内管道组件(1)和外管道组件(3)的支撑组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地下管廊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道组件(3)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撑部和环绕部,所述支撑部设置于内管道组件(1)的下方,所述环绕部环绕设置于内管道组件(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地下管廊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段(3.1)、平面支撑段(3.2)和第二连接段(3.3),所述平面支撑段(3.2)沿水平方向设置于内管道组件(1)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市地下管廊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段(3.1)和第二连接段(3.3)设置为相互对称设置的倾斜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城市地下管廊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支撑底板和支撑单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城市地下管廊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内管道组件(1)与外管道组件(3)之间的支撑单件采用以内管道组件(1)的圆心为中心并沿内管道组件(1)的横截面竖直方向为起始边的方式分布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城市地下管廊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于内管道组件(1)与外管道组件(3)之间的相邻两件支撑单件之间以相互间隔5°-10°的方式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城市地下管廊复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单个支撑单件设置为三角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