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阴冲洗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2-28  26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会阴冲洗装置。


背景技术:

1、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因为病情危重常常需要留置尿管,长期留置尿管容易伴发尿路感染,我国重症监护室(icu)的院内尿路感染80%以上都是导尿引起的,发病率达到了30%以上。尿管相关性感染主要为逆行感染,因此,做好会阴部清洁护理,可有效防止细菌经尿管与尿道口连接处经尿道进入膀胱造成感染。

2、相比于会阴擦洗,会阴冲洗可以使会阴护理达到更好的效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会阴冲洗装置更适合于清醒患者自行操作。监护室患者因为病情危重,部分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不能有效配合会阴冲洗。。

3、授权公告号cn21366669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产科用会阴处冲洗气囊盆,通过充气管向盆壁充气,完成后将气囊盆垫于产妇屁股下面并将患者腿部通过固定带固定住,然后将水或药液倒入储水袋内,通过冲洗喷头喷淋洗涤会阴部,洗涤残液自然流入盆中,可通过盆底的排液管引流至床下的储水桶中,使床铺、被褥免遭浸湿,冲洗完后通过充气管将气体放掉并冲洗干净和进行消毒;但是该气囊盆适用于长期卧床且留置有尿管的病人,而且该气囊盆在使用完毕后需要分别对盆底、盆壁、排液管等冲洗消毒,使用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会阴冲洗装置。

2、本实用新型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会阴冲洗装置,包括环状本体,所述环状本体上设有环形硅胶软垫,且所述环状本体内可拆卸连接有污水收集袋。

4、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环状本体的顶部设有与所述环状本体卡接的卡盖,所述污水处理袋的开口端卡设于所述环状本体与卡盖之间,且所述环形硅胶软垫设于所述卡盖上。

5、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环状本体的两侧壁上分别转动连接有支撑臂。

6、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支撑臂与所述环状本体的连接处设有锁紧装置。

7、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锁紧装置包括锁紧螺钉以及控制所述锁紧螺钉拧紧的锁紧臂,所述支撑臂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环状本体上设有旋转轴,所述支撑臂套设于所述旋转轴上并绕所述旋转轴的周向旋转,且所述旋转轴上设有与第一螺纹孔相对设置的第二螺纹孔,所述锁紧螺钉依次穿过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所述锁紧臂设于所述锁紧螺钉顶部的一侧。

8、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环状本体上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支撑臂上设有套设于所述转轴上的连接孔,且所述转轴远离所述环状本体的一端套设有第一齿轮,所述环状本体的侧壁上设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电机轴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

9、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的会阴冲洗装置,在环状本体上设置污水收集袋,使用时,将环状本体置于患者臀部下方后开始冲洗,冲洗液流入收集袋中,冲洗完毕后,将污水收集袋取下扔掉即可,不仅使用更加方便,而且干净卫生;另外,在环状本体上设置环形硅胶软垫是为了保护臀部皮肤,避免环状本体损伤皮肤造成皮肤破损或淤紫。



技术特征:

1.一种会阴冲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状本体(1),所述环状本体(1)上设有环形硅胶软垫(2),且所述环状本体(1)内可拆卸连接有污水收集袋(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会阴冲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5)与所述环状本体(1)的连接处设有锁紧装置(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会阴冲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6)包括锁紧螺钉(601)以及控制所述锁紧螺钉(601)拧紧的锁紧臂(602),所述支撑臂(5)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螺纹孔(7),所述环状本体(1)上设有旋转轴(9),所述支撑臂(5)套设于所述旋转轴(9)上并绕所述旋转轴(9)的周向旋转,且所述旋转轴(9)上设有与第一螺纹孔(7)相对设置的第二螺纹孔(8),所述锁紧螺钉(601)依次穿过第一螺纹孔(7)和第二螺纹孔(8),所述锁紧臂(602)设于所述锁紧螺钉(601)顶部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会阴冲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本体(1)上转动连接有旋转轴(9),所述支撑臂(5)上设有套设于所述旋转轴(9)上的连接孔,且所述旋转轴(9)远离所述环状本体(1)的一端套设有第一齿轮(11),所述环状本体(1)的侧壁上设有旋转电机(12),所述旋转电机(12)的电机轴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齿轮(11)啮合的第二齿轮(13)。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会阴冲洗装置;其一种会阴冲洗装置,包括环状本体,所述环状本体上设有环形硅胶软垫,且所述环状本体内可拆卸连接有污水收集袋。本技术提供一种新的会阴冲洗装置,在环状本体上设置污水收集袋,使用时,将环状本体置于患者臀部下方后开始冲洗,冲洗液流入收集袋中,冲洗完毕后,将污水收集袋取下扔掉即可,不仅使用更加方便,而且干净卫生;另外,在环状本体上设置环形硅胶软垫是为了保护臀部皮肤,避免环状本体损伤皮肤造成皮肤破损或淤紫。

技术研发人员:闫安琪,李慧,彭亮,李晨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30712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709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