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建材,尤其涉及一种全预制板。
背景技术:
1、楼板是建筑物的主要结构之一,常规楼板包括有以下三种:1、现浇混凝土楼板,2、叠合楼板,3、全预制板。其中,现浇混凝土楼板一方面因为传统现浇施工进度慢,配筋绑扎工作量大,需要待混凝土凝固才能形成支撑强度,影响下一步工序的进行,另一方面现浇施工会带来环境噪音问题,影响城市市容。叠合楼板预制部分厚度较薄,刚性不足,在运输起吊过程中易出现裂缝和磕碰,影响建筑质量。
2、全预制板因为是在预制场生产加工成型后直接运到施工现场进行安装的楼板,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节能与环保”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目标和行动,低碳建筑、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兴未艾,尤其是装配式建筑,它的所有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省时省工,有着很多不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全预制板在加速推广应用。但是,现有的全预制五孔板由于板型薄且配筋少,相较于在施工场所直接现浇制造的楼板,其承应力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全预制板承应力不佳的问题。
2、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全预制板,包括板状混凝土本体和数个纵向的筋架,数个筋架浇筑于板状混凝土本体中且横向间隔排列的,筋架包含下层纵筋和上层纵筋,下层纵筋和上层纵筋由支撑筋连接;其中,板状混凝土本体在横向相邻的部分筋架之间纵向设置减重孔,且上层纵筋的顶部低于减重孔的顶部。
4、进一步的,上述的全预制板中,还具有如下特征:下层纵筋纵向平直,上层纵筋在纵向上上拱;
5、和/或,至少部分横向相邻的下层纵筋由横向筋连接。
6、进一步的,上述的全预制板中,还具有如下特征:至少部分数量的下层纵筋外延伸出板状混凝土本体的纵向端面;
7、和/或,上层纵筋的纵向端部和下层纵筋的纵向端部连接固定。
8、进一步的,上述的全预制板中,还具有如下特征:上层纵筋的直径大于下层纵筋的直径。
9、进一步的,上述的全预制板中,还具有如下特征:减重孔两端孔壁为毛面;和/或,所述板状混凝土本体的顶面粗糙度大于地面粗糙度;和/或,所述板状混凝土本体的顶面预埋有至少三个不共线的吊点。
10、进一步的,上述的全预制板中,还具有如下特征:减重孔距孔口预定深度填装有堵头。
11、进一步的,上述的全预制板中,还具有如下特征:减重孔的横截面呈橄榄型。
12、进一步的,上述的全预制板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板状混凝土本体在横向上的两端沿纵向开设有通长的企口。
13、进一步的,上述的全预制板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板状混凝土本体的纵向两端沿横向间隔开设有燕尾槽,燕尾槽内设置有锚固筋,锚固筋伸出板状混凝土本体的纵向端部。
14、进一步的,上述的全预制板中,还具有如下特征:支撑筋与下层纵筋和/或上层纵筋焊接或绑扎固定。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预制板通过在板状混凝土本体内间隔设置数个纵向的双层筋架,下层纵筋和上层纵筋由支撑筋连接,板状混凝土本体在横向相邻的部分筋架之间纵向设置减重孔,且上层纵筋的顶部低于减重孔的顶部。此种结构的全预制板通过设置双层结构的筋架提高了配筋率和优化抗拉压受力分配,进而提高承应力,推广应用价值高。
1.一种全预制板,包括板状混凝土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数个浇筑于所述板状混凝土本体中且横向间隔排列的筋架,所述筋架包含下层纵筋和上层纵筋,所述下层纵筋和所述上层纵筋由支撑筋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纵筋的直径大于下层纵筋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孔两端孔壁为毛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全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孔距孔口预定深度填装有堵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孔的横截面呈橄榄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混凝土本体在横向上的两端沿纵向开设有通长的企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全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混凝土本体的纵向两端沿横向间隔开设有燕尾槽,所述燕尾槽内设置有锚固筋,锚固筋伸出板状混凝土本体的纵向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预制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与所述下层纵筋和/或上层纵筋焊接或绑扎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