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模组式全装配建筑结构的双螺母减震消能连接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1、建筑装配式结构是指采用工厂化生产的建筑构件和模块,通过连接装配以很短时间完成建筑物整体结构的施工方式,在现有技术中多采用以下实施方案:
2、①预应力装配整体箱型结构。这种结构采用预应力技术,将楼面板、柱子和剪力墙等预制装配至整体箱型结构,但其承载结构是整体箱形,建筑成品体积大、重量重,不便运输和安装。
3、②钢管混凝土结构,将钢管和混凝土两种材料联合使用在同一结构体系中的结构形式,但其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之间联结极不便利。
4、同时,减震消能建筑是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和装置构件的使用,在地震作用下,增强建筑抗震性能的建筑形式,现有技术中多采用滑动支座与阻尼器融合的方式进行,滑动支座与液体阻尼器或高阻尼橡胶支座相结合,同时发挥滑动支座的相对位移和阻尼器的消能作用,但主要用于竖向承载无法解决水平联接。
5、综上所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6、1、装配式建筑的场地成本、物流成本和安装成本较高。生产车间占地较大,还需要较大的养护用地,导致建厂成本较高;构件尺寸较大,运输成本较高;构件重量和体积较大,安装时需要采用大型吊装设备,安装成本较高。
7、2、目前的装配式建筑消能设计均没有细化到每个节点,大部分的建筑构件的联接不具备消能设计,靠材料本身的刚度去抵抗地震力,从而造成大量的材料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模组式全装配建筑结构的双螺母减震消能连接结构及方法,以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装配式建筑成本较高,缺少消能结构设计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2、一种用于模组式全装配建筑结构的双螺母减震消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螺母减震连接结构包括:
3、第一高强弹性钢丝组合螺母(31),所述第一高强弹性钢丝组合螺母与第一连接构件无丝卡扣连接,并与第二连接构件螺纹连接;
4、第二高强弹性钢丝组合螺母(32),所述第二高强弹性钢丝组合螺母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无丝卡扣连接,与所述第一高强弹性钢丝组合螺母(31)螺纹连接;
5、所述第一高强弹性钢丝组合螺母(31)与第二高强弹性钢丝组合螺母(32)互为反向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之间设置有高弹性垫片。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构件连接端为凹形球面,第二连接构件连接端为凸形球面,凸形球面半径小于凹形球面半径2mm。
8、一种用于模组式全装配建筑结构的双螺母减震消能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双螺母减震连接结构对各结构柱、梁、楼板和墙板构件进行连接,所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9、(1)将第一高强弹性钢丝复合螺母(31)与其母构件即第一连接构件无丝卡扣连接,与其子构件即第二连接构件通过丝纹紧固联接,第一连接构件与第二连接构件之间设置高强弹性垫片材料(33);
10、(2)再以子构件即第二连接构件为母构件, 置第二高强弹性钢丝复合螺母(32),与母构件即第二连接构件无丝卡扣连接,与第一高强弹性钢丝复合螺母(31)通过丝纹紧固连接。
11、(3)连接完成后,再在连接节点处根据柱、梁、楼板和墙板尺寸进行封板焊接,并灌注c60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12、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3、1、通过双螺母减震结构连接对各结构柱梁构件进行连接,并通过双螺母减震结构将结构梁构件与墙板或楼板连接在一起,连接完成后再在连接节点处根据柱、梁、楼板和墙板尺寸进行封板焊接并灌浇比预应力管中管内混凝土高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以保证连接节点处的强度高于其他区域,以得到全装配建筑结构。
14、2、连接完成后第一连接构件可在双螺母内在高强弹性钢丝允许范围内来回滑动,且高强弹性钢丝来回拉紧,双螺母亦可使螺母朝一个方向松动时,另一个方向则紧固,从而保证了连接构件的安全稳定性。
15、3、在上述一种或几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预应力管中管混凝土全装配建筑结构及施工方法,利用预应力管中管混凝土结构梁等构件以及双螺母减震连接结构,使生产预制构件模块小型化,可在使用工地附近设小型构件厂,配合智能机器人的安装,可以使建厂成本、物流成本和安装成本大大降低,同时考虑每个节点都具有消能设计,可大大降低构件使用的材料数量,使构件小型化,从原来的 3-10 吨降低 3 吨以下,便于运输和安装,从而大大降低建造成成本,且将减震消能嵌入到了每个构件的结构设计中,减震消能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装配式建筑成本较高,缺少消能结构设计的问题。
1.一种用于模组式全装配建筑结构的双螺母减震消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螺母减震消能连接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模组式全装配建筑结构的双螺母减震消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模组式全装配建筑结构的双螺母减震消能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