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料包止水带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2-19  38


本申请涉及隧道及地下工程,尤其涉及一种骨料包止水带。


背景技术:

1、随着我国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及市政管廊等工程的大规模建设,隧道的类型也相应的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整条隧道是由多段隧道单元沿隧道延伸方向连接而成,相邻两段隧道单元的衬砌结构之间则会形成施工缝,而施工缝的渗漏水问题一直是运营隧道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2、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施工缝的渗漏水问题,通常采用在施工缝的位置处设置中埋或背贴止水带的方法来进行防水。但是,由于止水带在布设时,其平顺度及铺设定位都会受到施工工艺的影响,止水带的施工精度难以保证,从而影响止水带的止水效果。另外,由于隧道结构的混凝土中会有尖锐的钢筋头或石子,而止水带通常全部浇筑在混凝土中,且大部分止水带为橡胶材质,橡胶的撕裂强度比拉伸强度低3-5倍,所以橡胶材质的止水带很容易被尖锐的钢筋头或石子撕裂,且橡胶止水带一旦被撕裂,不需要其他较大的外力刺激,就很容易造成橡胶止水带的裂口逐渐增大,从而影响止水效果。此外,止水带还存在老化失效的问题,一般难以达到隧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而止水带老化失效后一般难以更换,也同样会影响止水效果。

3、由此可知,由于止水带与混凝土的连接性能、止水带的施工工艺等带来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上述防水方法仍不能很好的解决施工缝的漏水问题,施工缝往往还会存在渗漏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骨料包止水带,从而可以更好地解决施工缝的渗漏水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骨料包止水带,包括:楔形槽和多个骨料包;

4、所述楔形槽设置在相邻两段隧道单元的衬砌结构对接的位置处,并沿着衬砌结构的周向,位于施工缝的背水面一侧;

5、所述多个骨料包沿着衬砌结构的周向紧密排列并相互搭接,设置在楔形槽内;

6、每个骨料包均包括:保护袋、骨料、注水管和自粘防水内衬;所述骨料设置在保护袋内,且骨料能与水发生水化反应并放热;

7、所述自粘防水内衬与保护袋的开口封闭连接,且保护袋的熔点低于预设温度;

8、所述注水管的一端穿过自粘防水内衬上预留的通孔,并伸入至保护袋内,注水管的另一端留在自粘防水内衬的外侧。

9、较佳的,所述施工缝的顶部设置有背贴式止水带,背贴式止水带的外侧设置有外包防水层。

10、较佳的,所述骨料包括水泥、豆砾石和砂。

11、较佳的,所述保护袋由聚乙烯膜制成。

12、较佳的,沿衬砌结构的周向,每个骨料包的自粘防水内衬的前端与保护袋开口的端边齐平,其后端伸出保护袋开口的端边预设的长度;

13、每相邻两个骨料包中,第一个骨料包的自粘防水内衬的后端与第二个骨料包的自粘防水内衬的前端搭接预设的长度,且搭接位置处焊接固定。

14、较佳的,沿隧道延伸的方向,所述每个骨料包的自粘防水内衬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均伸出保护袋开口的端边,且自粘防水内衬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粘接固定在衬砌结构的内表面上。

15、较佳的,所述多个骨料包的总体积大于楔形槽的体积。

16、如上可见,在本实用新型中的骨料包止水带中,通过设置外包防水层、背贴式止水带和骨料包,从而可以实现多重防水,保证了防水效果;通过设置骨料包,可以利用混凝土的自防水功能实现施工缝的防水,即使外包防水层和背贴式止水带失效时,仍能保证止水效果,解决了施工缝渗漏水的问题。进一步地,骨料包的施工简易,施工难度较低,且能避免采用中埋止水带所面临的止水带易刺破及老化失效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骨料包止水带,其特征在于,包括:楔形槽和多个骨料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料包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工缝的顶部设置有背贴式止水带,背贴式止水带的外侧设置有外包防水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料包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袋由聚乙烯膜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料包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沿衬砌结构的周向,每个骨料包的自粘防水内衬的前端与保护袋开口的端边齐平,其后端伸出保护袋开口的端边预设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料包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沿隧道延伸的方向,所述每个骨料包的自粘防水内衬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均伸出保护袋开口的端边,且自粘防水内衬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分别粘接固定在衬砌结构的内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料包止水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骨料包的总体积大于楔形槽的体积。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骨料包止水带,包括:楔形槽和多个骨料包;所述楔形槽设置在相邻两段隧道单元的衬砌结构对接的位置处,并沿着衬砌结构的周向,位于施工缝的背水面一侧;所述多个骨料包沿着衬砌结构的周向紧密排列并相互搭接,设置在楔形槽内;每个骨料包均包括:保护袋、骨料、注水管和自粘防水内衬;所述骨料设置在保护袋内,且骨料能与水发生水化反应并放热;所述自粘防水内衬与保护袋的开口封闭连接,且保护袋的熔点低于预设温度;所述注水管的一端穿过自粘防水内衬上预留的通孔,并伸入至保护袋内,注水管的另一端留在自粘防水内衬的外侧。应用本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施工缝的渗漏水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郭磊,马福东,郭苏锐,朱敏,张鹏,谭富圣,刘建友,吕刚,魏盼,康佩,王杨,彭斌,王振振,陈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922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685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