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护栏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2-15  36


本技术涉及建筑防护栏,具体为一种防护栏。


背景技术:

1、护栏作为安全防护用具的一种,在建筑工地上的使用较为频繁,常见的护栏通多为金属支撑,有多种高度规格,在需要的时候将多个护栏进行连接,然后圈围在需要防护的位置,以达到安全防护和提示的作用。

2、经检索,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cn219431545u,一种建筑防护栏,通过设置万向轮可以方便装置的移动,然后配合使用了螺纹杆控制万向轮的收缩,完成对装置的固定,而固定柱的侧边设置可以向外展开的支撑板,来对装置的侧边进行单独的支撑,从而提高装置的抗倾倒能力,但是还存在以下缺陷:

3、上述建筑防护栏在使用的时候,由于使用护栏的长度固定不变,而一些场地的圈围需求并非横平竖直,在多组护栏进行连接的时候不能很方便的弯折角度,且装置长期外在风吹雨淋,出现零件问题不方便进行问题部分进行单独的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护栏,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防护栏由于使用护栏的长度固定不变,而一些场地的圈围需求并非横平竖直,在多组护栏进行连接的时候不能很方便的弯折角度,且装置长期外在风吹雨淋,出现零件问题不方便进行问题部分进行单独的更换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护栏,包括格栅,所述格栅的两侧开设有插槽,所述格栅的一侧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安装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中连接有调节机构,所述支撑机构远离底座的顶部设置有片状结构的盖片,所述支撑机构靠近格栅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机构,且定位机构通过插槽与格栅插合连接,所述格栅与定位机构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螺栓。

3、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设置有剖面为矩形结构的第一支撑环、第二支撑环和第三支撑环,所述第一支撑环设置在底座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环靠近格栅和远离格栅的两侧固定有两组第一轴座。

4、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设置有第一支撑柱、第二支撑柱和连接柱,所述第一支撑柱设置于第一支撑环远离底座的顶部,且第一支撑柱与第一支撑环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柱远离第一支撑环的顶部垂直固定有剖面为矩形结构的连接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侧面上安装有支架。

5、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靠近连接柱的顶部还设置有剖面为矩形结构的第二支撑环,所述第二支撑环靠近靠近格栅和远离格栅的两侧固定有两组第二轴座,且第二支撑环的中心开设有矩形结构的孔与连接柱滑动连接。

6、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顶部设置有剖面为矩形结构的第二支撑柱,且第二支撑柱设置于第二支撑环远离第一支撑柱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柱与连接柱之间滑动连接。

7、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柱远离第二支撑环的顶部设置有剖面为矩形结构的第三支撑环,所述第三支撑环靠近靠近格栅和远离格栅的两侧固定有两组第三轴座,且第三支撑环的中心开设有矩形结构的孔与连接柱滑动连接,并且连接柱贯穿第三支撑环的一端顶面与第三支撑环的顶面平齐,所述第三支撑环的顶部与盖片相连接,所述盖片与连接柱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螺栓。

8、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设置有第一定位框、第一插块、第一挡块、第二定位框、第二插块、第二挡块、转轴,所述第一定位框靠近格栅的一侧固定有第一插块,且第一插块与格栅的插槽插合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框的底部垂直固定有板状结构的第一挡块,且第一挡块设置于格栅的底部。

9、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框远离格栅的侧面设置于第一轴座和第二轴座之间,且第一定位框与第一轴座和第二轴座的连接处设置有转轴,且第一定位框与第一轴座和第二轴座之间通过转轴旋转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框远离底座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定位框,所述第二定位框靠近靠近格栅的一侧固定有第二插块,且第二插块与格栅的插槽插合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框远离第一定位框的顶部垂直固定有板状结构的第二挡块,且第二挡块设置于格栅的顶部,所述第二定位框远离格栅的侧面设置于第二轴座和第三轴座之间,且第二定位框与第二轴座和第三轴座的连接处也设置有转轴,并且第二定位框与第二轴座和第三轴座通过转轴旋转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通过将连接格栅的定位结构和调节机构之间设置旋转的转轴,于是可以让格栅在水平方向上与支撑机构旋转,形成不同夹角,在装置摆放的时候,可以圈围成不同的形状,以满足不同场地范围的圈围需求。

13、2.通过在支撑机构内设置连接柱,从而可以让第二支撑环和第三支撑环在上面滑动连接,而第二支撑环和第三支撑环的拆分,也可以满足对第一定位框和第二定位框的拆分,在装置部分零件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单独进行更换,便于装置的维护。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护栏,包括格栅(1),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1)的两侧开设有插槽(101),所述格栅(1)的一侧设置有底座(2),所述底座(2)的顶部安装有支撑机构(5),所述支撑机构(5)中连接有调节机构(4),所述支撑机构(5)远离底座(2)的顶部设置有片状结构的盖片(6),所述支撑机构(5)靠近格栅(1)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机构(7),且定位机构(7)通过插槽(101)与格栅(1)插合连接,所述格栅(1)与定位机构(7)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螺栓(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4)设置有剖面为矩形结构的第一支撑环(401)、第二支撑环(403)和第三支撑环(405),所述第一支撑环(401)设置在底座(2)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环(401)靠近格栅(1)和远离格栅(1)的两侧固定有两组第一轴座(4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5)设置有第一支撑柱(501)、第二支撑柱(502)和连接柱(503),所述第一支撑柱(501)设置于第一支撑环(401)远离底座(2)的顶部,且第一支撑柱(501)与第一支撑环(401)之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柱(501)远离第一支撑环(401)的顶部垂直固定有剖面为矩形结构的连接柱(503),所述第一支撑柱(501)的侧面上安装有支架(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501)的靠近连接柱(503)的顶部还设置有剖面为矩形结构的第二支撑环(403),所述第二支撑环(403)靠近格栅(1)和远离格栅(1)的两侧固定有两组第二轴座(404),且第二支撑环(403)的中心开设有矩形结构的孔与连接柱(503)滑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柱(501)的顶部设置有剖面为矩形结构的第二支撑柱(502),且第二支撑柱(502)设置于第二支撑环(403)远离第一支撑柱(501)的顶部,所述第二支撑柱(502)与连接柱(503)之间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柱(502)远离第二支撑环(403)的顶部设置有剖面为矩形结构的第三支撑环(405),所述第三支撑环(405)靠近格栅(1)和远离格栅(1)的两侧固定有两组第三轴座(406),且第三支撑环(405)的中心开设有矩形结构的孔与连接柱(503)滑动连接,并且连接柱(503)贯穿第三支撑环(405)的一端顶面与第三支撑环(405)的顶面平齐,所述第三支撑环(405)的顶部与盖片(6)相连接,所述盖片(6)与连接柱(503)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螺栓(60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7)设置有第一定位框(701)、第一插块(702)、第一挡块(703)、第二定位框(704)、第二插块(705)、第二挡块(706)、转轴(707),所述第一定位框(701)靠近格栅(1)的一侧固定有第一插块(702),且第一插块(702)与格栅(1)的插槽(101)插合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框(701)的底部垂直固定有板状结构的第一挡块(703),且第一挡块(703)设置于格栅(1)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框(701)远离格栅(1)的侧面设置于第一轴座(402)和第二轴座(404)之间,且第一定位框(701)与第一轴座(402)和第二轴座(404)的连接处设置有转轴(707),且第一定位框(701)与第一轴座(402)和第二轴座(404)之间通过转轴(707)旋转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护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框(701)远离底座(2)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定位框(704),所述第二定位框(704)靠近格栅(1)的一侧固定有第二插块(705),且第二插块(705)与格栅(1)的插槽(101)插合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框(704)远离第一定位框(701)的顶部垂直固定有板状结构的第二挡块(706),且第二挡块(706)设置于格栅(1)的顶部,所述第二定位框(704)远离格栅(1)的侧面设置于第二轴座(404)和第三轴座(406)之间,且第二定位框(704)与第二轴座(404)和第三轴座(406)的连接处也设置有转轴(707),并且第二定位框(704)与第二轴座(404)和第三轴座(406)通过转轴(707)旋转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护栏,包括格栅,所述格栅的两侧开设有插槽,所述格栅的一侧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安装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中连接有调节机构,所述支撑机构远离底座的顶部设置有片状结构的盖片,所述支撑机构靠近格栅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机构,且定位机构通过插槽与格栅插合连接,所述格栅与定位机构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螺栓,本技术,通过将连接格栅的定位结构和调节机构之间设置旋转的转轴,于是可以让格栅在水平方向上与支撑机构旋转,形成不同夹角,在装置摆放的时候,可以圈围成不同的形状,以满足不同场地范围的圈围需求,装置部分零件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单独进行更换,便于装置的维护。

技术研发人员:范红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范红磊
技术研发日:20231025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668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