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5-02-13  26


本技术涉及光伏设备,特别是指一种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民用建筑、桥梁结构中常用的单层悬索体系被引进光伏发电项目中,统称为索结构太阳能光伏支架。与传统的刚性固定式光伏支架相比,索结构支架优势明显,可适应更多地形及应用条件。目前索结构支架东西向跨距可以应用在10米~50米范围内,未来该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潜能。

2、索结构支架的一联总长度可达2~3km,两端为斜拉杆,斜拉杆主要承受对预应力钢索施加的预应力,钢索的预应力都将传导至斜拉杆基础上。通常索结构光伏支架斜拉杆基础多采用两根灌注桩,此时传统方式需要设置钢筋混凝土承台将两根灌注桩连接在一起。

3、综上所述,传统的采用钢筋混凝土承台、灌注桩基础与斜拉杆基础连接的施工方案由于需要设置混凝土承台,导致需要挖掘基坑,在基坑内部浇筑垫层混凝土,浇筑承台混凝土,还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导致施工环节较多,不方便施工,进而大大增加了工期。由于采用混凝土承台后需要挖掘基坑,浇筑混凝土垫层,并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使得施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用以解决传统施工方案中由于需要在灌注桩基础顶部设置混凝土承台导致的施工环节较多,施工过程复杂,工期较长的问题;由于传统施工方案中需要挖掘基坑,浇筑混凝土垫层,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导致施工成本过高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包括:

4、h型梁;

5、与所述h型梁相连的斜拉杆组件;

6、所述h型梁的一端通过第一锚栓组与第一灌注桩基础顶部固定连接,所述h型梁另一端通过第二锚栓组与第二灌注桩基础固定连接;

7、所述第一灌注桩基础、所述第二灌注桩基础的顶部均位于地面上方。

8、可选的,所述h型梁包括上翼缘、与所述上翼缘垂直连接的腹板、与所述腹板另一端垂直连接的下翼缘。

9、可选的,所述斜拉杆组件包括节点板、与所述节点板相连的斜拉杆。

10、可选的,所述第一锚栓组包括多个第一锚栓,所述第一锚栓分别设置在所述腹板的两侧;

11、所述第二锚栓组包括多个第二锚栓,所述第二锚栓分别设置在所述腹板的两侧。

12、可选的,所述腹板的两侧均设置有加劲肋,所述加劲肋与所述腹板、所述上翼缘、所述下翼缘垂直连接,用于保证所述上翼缘的节点强度。

13、可选的,所述加劲肋包括:设置在所述腹板一侧的多条第一加劲肋、设置在所述腹板另一侧的多条第二加劲肋。

14、可选的,所述第一加劲肋设置在所述腹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锚栓两侧;

15、所述第二加劲肋设置在所述腹板的另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锚栓两侧;

16、所述第一加劲肋设置在所述腹板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锚栓两侧;

17、所述第二加劲肋设置在所述腹板的另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二锚栓两侧。

18、可选的,所述斜拉杆组件的下方设置有至少两条第三加劲肋、至少两条第四加劲肋,用于保证所述上翼缘与所述斜拉杆组件相连部分的节点强度。

19、可选的,所述节点板包括与所述上翼缘固定连接的底座、与所述底座上部铰接的延伸槽;

20、所述底座与所述上翼缘的中部固定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三加劲肋、所述第四加劲肋的上方。

21、可选的,所述斜拉杆的一端与所述延伸槽相连,另一端与预应力绞线固定连接。

2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包括,h型梁;与所述h型梁相连的斜拉杆组件;所述h型梁的一端通过第一锚栓组与第一灌注桩基础顶部固定连接,所述h型梁另一端通过第二锚栓组与第二灌注桩基础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灌注桩基础、所述第二灌注桩基础的顶部均位于地面上方。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减少了施工环节,缩短了工期,施工质量相比现有技术更加可靠,方便施工,降低了约25%的施工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固定斜拉杆与灌注桩的装置,属于光伏设备技术领域,包括,H型梁;与所述H型梁相连的斜拉杆组件;所述H型梁的一端通过第一锚栓组与第一灌注桩基础顶部固定连接,所述H型梁另一端通过第二锚栓组与第二灌注桩基础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灌注桩基础、所述第二灌注桩基础的顶部均位于地面上方。通过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减少了施工环节,缩短了工期,施工质量更加可靠,方便施工,降低了施工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田强,侯鹏,李渊,赵海峰,卜亚军,王田宇,崔园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内蒙古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27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660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