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救援喷水推进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及海洋战略的发展,国内涉水领域也在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水上救援技术以及装置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的人工救援已经远不能满足现有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传统救生圈所发挥的救援能力也非常有限,且对救生人员的要求较高;
目前,智能救生圈的研究较为广泛,通常搭载了多模块来实现多功能,其中的喷水推进装置上的吸水孔通常采用两面开孔或全面开孔的形式,虽然使用了较大推力的电机,但是在海洋中,伴有复杂波浪状况下进行救援时仍会发生救援推力不足的情况,大大地降低了海上救援工作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可通过自感应集成模块以及智能电路模块来判断抛洒入水状态和海面波浪状况,从而调整壳体吸水孔的闭合程度,避免过多空气进入导致动力丧失的问题,提高了水上救援的成功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包括推进器主体、智能电路模块和自感应集成模块,推进器主体的内部安装有智能电路模块,且推进器主体上设有壳体吸水孔,所述壳体吸水孔分为上下两个,所述智能电路模块呈现标准pcb结构,且智能电路模块封装于推进器主体的外部左侧面内,所述自感应集成模块安装于智能电路模块中。
优选的,所述推进器主体包括外壳、传动轴、驱动电机、电机支座、叶轮、吸水孔滑动盖板和整流板,且外壳上开设有壳体吸水孔和壳体出水孔,所述壳体吸水孔与壳体出水孔的相连处设置有内部流道,所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整流板,且外壳的内部通过贯穿安装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一端连接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上下方均设置有电机支座,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连接有叶轮,所述壳体出水孔与内部流道连接处安装有吸水孔滑动盖板。
优选的,所述推进器主体包括外壳、传动轴、驱动电机、电机支座、叶轮、吸水孔滑动盖板和整流板,且外壳上开设有壳体吸水孔和壳体出水孔,所述壳体吸水孔与壳体出水孔的相连处设置有内部流道,所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整流板,且外壳的内部通过贯穿安装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一端连接有驱动电机,且驱动电机的上下方均设置有电机支座,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连接有叶轮,所述壳体出水孔与内部流道连接处安装有吸水孔滑动盖板。
优选的,所述自感应集成模块包括陀螺仪和加速度模块,且陀螺仪与加速度模块之间为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智能电路模块包括信号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驱动模块,且信号收发模块、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三者之间电性连接,而且自感应集成模块以镶嵌的形式集成封装在智能电路模块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外壳上下两侧壳体吸水孔为自动感应式吸水孔,且两个壳体吸水孔的位置关于外壳的水平中心面对称。
优选的,所述吸水孔滑动盖板呈矩形状,且吸水孔滑动盖板与外壳之间构成滑动结构,而且吸水孔滑动盖板滑动的最大距离为外壳的长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上述结构后,当出现危险状况,需要采取人工救援时,可以任意角度抛洒此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通过提高壳体吸水孔的吸水效率,以加强对水的推进力度,从而提高了救援效率,提升了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在复杂海况中的工作效率,缩短了救援时间,提高落水者的生还机率,保证救援的有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叶轮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现原理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自感应集成模块1、智能电路模块2、传动轴3、驱动电机4、电机支座5、叶轮6、内部流道7、吸水孔滑动盖板8、整流板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该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包括自感应集成模块1、智能电路模块2、传动轴3、驱动电机4、电机支座5,自感应集成模块1镶嵌于智能电路模块2上,智能电路模块2封装于推进装置主体外部左侧的密封侧壁上,智能电路模块2包括信号收发模块nrf24l01、控制模块stm32f103c8tx、驱动模块l298n,自感应集成模块1包括陀螺仪sd705、加速度模块adxl345,自感应集成模块1以镶嵌的形式集成封装在智能电路模块2的内部,通过加速度模块adxl345判断装置的入水姿态,陀螺仪sd705通过装置在水中的角速度以及倾斜角度判断波浪情况,智能电路模块2通过nrf24l01接收自感应集成模块1传达的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模块stm32f103c8tx调整吸水孔滑动盖板8的闭合以及控制l298n驱动功率,自感应集成模块1可以根据装置的入水姿态相应的调整外壳上壳体吸水孔的闭合,自感应集成模块1通过设置加速度模块adxl345和陀螺仪sd705以及吸水孔滑动盖板8联合实现装置的自吸水功能;
如图2所示,叶轮6与传动轴3相连接,固定于壳体出水孔中心处,驱动电机4提供传动轴3转动的动力,从而带动叶轮6旋转,对水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图3所示,它包括了内部流道7、吸水孔滑动盖板8、整流板9,内部流道7与壳体吸水孔、壳体出水孔相连通,于壳体吸水孔处设置吸水孔滑动盖板8,推进器主体的水流通道壳体吸水孔处前段内部流道7设置整流板9来配合壳体吸水孔开合程度将吸入内部流道7中的水均匀的导入,改善水流的均匀性。
工作原理:对于这一种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首先可根据智能电路模块与自感应集成模块1相互配合,监测装置入水时的姿态以及入水后的晃荡程度调整上下吸水孔闭合程度,通过控制驱动电机4的驱动功率来保证推进器主体在复杂水面状况下的充足动力,传动轴3两端分别与驱动电机4和叶轮6相连驱动电机4固定安装于电机支座5中心处且通过电源导线与内置电源相连接,当驱动电机4接收驱动信号后将动力通过传动轴3传递给叶轮6,叶轮6与推进装置外部流体直接作用,形成有效推力,内部流道7与壳体吸水孔、壳体出水孔相连通,于壳体吸水孔处设置吸水孔滑动盖板8,通过吸水孔滑动盖板8来控制壳体吸水孔开闭状态实现吸水流量的调节以及避免另一端壳体吸水孔空气进入形成空泡,加强叶轮6的推进力度,整流板9固定于内部流道7中心处,在整流板9的作用下,优化了推进器主体的入流条件,在内部流道7中形成了均匀流动,以便叶轮6可以更好发挥效能,提升推进效率。
本具体实施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喷水推进装置结构形式的改变,但其基本实现原理并不会因结构的改变而改变,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救生装置可通过上下自感应吸水孔的实现,有效的提高推进效率,尤其是在复杂的水面波浪状况下的逃生,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的电路相关的技术为已经公开的现有技术,就这样完成整个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的使用过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1.一种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包括推进器主体、智能电路模块(2)和自感应集成模块(1),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器主体的内部安装有智能电路模块(2),且推进器主体上设有壳体吸水孔,所述壳体吸水孔分为上下两个,所述智能电路模块(2)呈现标准pcb结构,且智能电路模块(2)封装于推进器主体的外部左侧面内,所述自感应集成模块(1)安装于智能电路模块(2)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器主体包括外壳、传动轴(3)、驱动电机(4)、电机支座(5)、叶轮(6)、吸水孔滑动盖板(8)和整流板(9),且外壳上开设有壳体吸水孔和壳体出水孔,所述壳体吸水孔与壳体出水孔的相连处设置有内部流道(7),所述外壳的内部安装有整流板(9),且外壳的内部通过贯穿安装有传动轴(3),所述传动轴(3)一端连接有驱动电机(4),且驱动电机(4)的上下方均设置有电机支座(5),所述传动轴的另一端连接有叶轮(6),所述壳体出水孔与内部流道(7)连接处安装有吸水孔滑动盖板(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感应集成模块(1)包括陀螺仪和加速度模块,且陀螺仪与加速度模块之间为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电路模块(2)包括信号收发模块、控制模块和驱动模块,且信号收发模块、控制模块与驱动模块三者之间电性连接,而且自感应集成模块(1)以镶嵌的形式集成封装在智能电路模块(2)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上下两侧壳体吸水孔为自动感应式吸水孔,且两个壳体吸水孔的位置关于外壳的水平中心面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感应式吸水孔的喷水推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孔滑动盖板(8)呈矩形状,且吸水孔滑动盖板(8)与外壳之间构成滑动结构,而且吸水孔滑动盖板(8)滑动的最大距离为外壳的长度。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