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铁马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78


本实用新型涉及铁马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铁马。



背景技术:

铁马广泛应用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因此,需要铁马有足够的强度,安装简易以及方便存储。现有的铁马多以固定铁马脚为主,也就是整体焊接,虽然这样保证了足够的强度和安装的快捷,但是储存和运输不便;也有少量的可活动的铁马脚,铁马脚采用直接拆卸,等到要使用时再将铁马脚装上,虽然这样这样方便存储和运输,但因为铁马脚与铁马本体分开,很容易丢失铁马脚。

因此,一种方便储存运输、强度大、铁马脚不易丢失的新型铁马就显得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方便储存运输、强度大、铁马脚不易丢失等特点的新型铁马。

一种新型铁马,包括铁马本体和至少两个铁马脚,所述铁马本体下部设有与所述铁马脚数量相同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下端与所述第二套筒上端连接,所述第一套筒上端与所述铁马本体下部连接;所述铁马脚上设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包括第三套筒和第四套筒,所述第三套筒下端与所述第四套筒上端连接,所述第四套筒下端与所述铁马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可转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内,所述第三套筒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直径,或,所述第二连接管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外,所述第三套筒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让所述第二连接管可转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内,可以在需要转动所述铁马脚角度时,通过转动所述第二连接管即可实现,保证了铁马整体的强度也方便储存和运输;且所述第三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随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关系不同采用不同直径大小的设置,可以防止所述第二连接管从所述第一连接管下端脱落,有效防止了所述铁马脚遗失。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具有强度大、方便储存和运输、铁马脚不易丢失、使用方便、结构简单等特点。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三套筒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直径,所述第二连接管可转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内;所述第二连接管侧壁上开设有两个通孔,两个所述通孔沿所述第二连接管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内还设有v形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两端外壁上各设有一个限位凸起,两个所述限位凸起分别可活动的嵌设于两个所述通孔上;所述第一连接管侧壁上开设有4个限位孔,4个所述限位孔的中心位于同一个平面,4个所述限位孔的中心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中轴线垂直,4个所述限位孔分别位于第一连接管的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一连接管前侧和后侧的两个所述限位孔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管左侧和右侧的两个所述限位孔之间的连线垂直;两个所述限位凸起分别可活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前侧和后侧的两个所述限位孔上或所述第一连接管左侧和右侧的两个所述限位孔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铁马本体包括两条立柱、多条设置在两条所述立柱之间的长度相同的竖杆、与多条所述竖杆顶端连接的水平设置的上横杆和与多条所述竖杆底端连接的水平设置的下横杆;两条所述立柱上端分别与所述上横杆两端连接,两条所述立柱下端分别与所述下横杆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套筒上端与所述下横杆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右侧所述立柱的外侧设有扣件,左侧所述立柱的外侧设有可卡设于所述扣件内的卡件,所述卡件和所述扣件沿所述铁马本体的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扣件呈圆筒形,所述卡件包括与左侧所述立柱外侧连接的连接部和卡设于所述扣件内的卡设部,所述卡设部的长度小于所述扣件的长度。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卡件和所述扣件均为2个,2个所述卡件分别设置于左侧所述立柱上部和下部的外侧;2个所述扣件分别设置于右侧所述立柱上部和下部的外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铁马脚呈拱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铁马脚底部套设有塑胶套。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三套筒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套筒的长度,所述第四套筒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套筒的长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让所述第二连接管可转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内,可以在需要转动所述铁马脚角度时,通过转动所述第二连接管即可实现,保证了铁马整体的强度也方便储存和运输;且所述第三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随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关系不同采用不同直径大小的设置,可以防止所述第二连接管从所述第一连接管下端脱落,有效防止了所述铁马脚遗失。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具有强度大、方便储存和运输、铁马脚不易丢失、使用方便、结构简单等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实施例一的铁马脚、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实施例一的铁马脚和第一连接管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实施例一的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实施例二的铁马脚、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爆炸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实施例二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接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实施例一的铁马脚、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爆炸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实施例一的铁马脚和第一连接管连接状态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实施例一的卡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包括铁马本体1和至少两个铁马脚2,所述铁马本体1下部设有与所述铁马脚2数量相同的第一连接管11,所述第一连接管11包括第一套筒111和第二套筒112,所述第一套筒111下端与所述第二套筒112上端连接,所述第一套筒111上端与所述铁马本体1下部连接;所述铁马脚2上设有第二连接管21,所述第二连接管21包括第三套筒211和第四套筒212,所述第三套筒211下端与所述第四套筒212上端连接,所述第四套筒212下端与所述铁马脚2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21可转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1内,所述第三套筒21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套筒112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让所述第二连接管21可转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1内,可以在需要转动所述铁马脚2角度时,通过转动所述第二连接管21即可实现,保证了铁马整体的强度也方便储存和运输;且所述第三套筒21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套筒112的直径,可以防止所述第二连接管21从所述第一连接管11下端脱落,有效防止了所述铁马脚2遗失。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具有强度大、方便储存和运输、铁马脚不易丢失、使用方便、结构简单等特点。

所述铁马脚2呈拱形。拱形的所述铁马脚2的设计,表面圆滑,不易勾伤行人,且拱形的设计更稳固。

所述铁马脚2底部套设有塑胶套22。所述塑胶套22的设置,可以防止所述铁马脚2底部刮花地板。

所述第三套筒21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套筒111的长度,所述第四套筒21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套筒112的长度。所述第三套筒211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套筒111的长度的设置,方便所述第一套筒111与所述铁马本体1连接;所述第四套筒212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套筒112的长度的设置,方便所述第四套筒212与所述铁马脚2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管21侧壁上开设有两个通孔213,两个所述通孔213沿所述第二连接管21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21内还设有v形的限位件23,所述限位件23两端外壁上各设有一个限位凸起231,两个所述限位凸起231分别可活动的嵌设于两个所述通孔213上;所述第一连接管11侧壁上开设有4个限位孔113,4个所述限位孔113的中心位于同一个平面,4个所述限位孔113的中心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管11的中轴线垂直,4个所述限位孔113分别位于第一连接管11的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一连接管11前侧和后侧的两个所述限位孔113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管11左侧和右侧的两个所述限位孔113之间的连线垂直;两个所述限位凸起231分别可活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1前侧和后侧的两个所述限位孔113上或所述第一连接管11左侧和右侧的两个所述限位孔113上。所述限位件23和4个所述限位孔113的设置,可以限定所述第二连接管21的转动角度,让所述铁马脚2的转动更方便。转动所述第二连接管21时,将两个所述限位凸起231同时向内按压直至缩进所述第一连接管11内时,转动所述第二连接管21,所述第二连接管21转至相邻所述限位孔113,两个所述限位凸起231穿出所述限位孔113进行限位。

所述铁马本体1包括两条立柱12、多条设置在两条所述立柱12之间的长度相同的竖杆13、与多条所述竖杆13顶端连接的水平设置的上横杆14和与多条所述竖杆13底端连接的水平设置的下横杆15;两条所述立柱12上端分别与所述上横杆14两端连接,两条所述立柱12下端分别与所述下横杆15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套筒111上端与所述下横杆15连接。以上设置,是所述铁马本体1的常用设计,可以让所述铁马本体1更稳固。

为了方便相邻所述铁马本体1之间相互连接,右侧所述立柱12的外侧设有扣件121,左侧所述立柱12的外侧设有可卡设于所述扣件121内的卡件122,所述卡件122和所述扣件121沿所述铁马本体1的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

所述扣件121呈圆筒形,所述卡件122包括与左侧所述立柱外侧连接的连接部1221和卡设于所述扣件内的卡设部1222,所述卡设部1222的长度小于所述扣件121的长度。如此设置,可以让所述卡设部1222底部设置于所述扣件121内,防止伸出一部分勾到行人,使用更安全。

所述连接部1221呈圆柱体,所述连接部1221的侧壁焊接在左侧所述立柱12外侧。传统的连接方式是直接将连接部的顶部焊接在立柱外侧,与传统的连接方式相比,连接面更大,连接更稳固。

所述卡件122和所述扣件121均为2个,2个所述卡件122分别设置于左侧所述立柱12上部和下部的外侧;2个所述扣件121分别设置于右侧所述立柱12上部和下部的外侧。两个所述卡件122和所述扣件121的设置,让相邻所述铁马本体1之间的连接更稳固。

本实施例的新型铁马生产方法:

1、将所述第二连接管21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1内;

2、将所述第一套筒111焊接在所述铁马本体1下部;

3、将所述第四套筒212焊接在所述铁马脚2上。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6-图7,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实施例二的铁马脚、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爆炸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实施例二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连接状态示意图。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类似,不同点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21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11外,所述第三套筒21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套筒112的直径。如此设置,可以防止所述第二连接管21从所述第一连接管11下端脱落。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让所述第二连接管可转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内,可以在需要转动所述铁马脚角度时,通过转动所述第二连接管即可实现,保证了铁马整体的强度也方便储存和运输;且所述第三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随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关系不同采用不同直径大小的设置,可以防止所述第二连接管从所述第一连接管下端脱落,有效防止了所述铁马脚遗失。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具有强度大、方便储存和运输、铁马脚不易丢失、使用方便、结构简单等特点。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铁马,其特征在于:包括铁马本体和至少两个铁马脚,所述铁马本体下部设有与所述铁马脚数量相同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下端与所述第二套筒上端连接,所述第一套筒上端与所述铁马本体下部连接;所述铁马脚上设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包括第三套筒和第四套筒,所述第三套筒下端与所述第四套筒上端连接,所述第四套筒下端与所述铁马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管可转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内,所述第三套筒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直径,或,所述第二连接管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外,所述第三套筒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铁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套筒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直径,所述第二连接管可转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内;所述第二连接管侧壁上开设有两个通孔,两个所述通孔沿所述第二连接管中轴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管内还设有v形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两端外壁上各设有一个限位凸起,两个所述限位凸起分别可活动的嵌设于两个所述通孔上;

所述第一连接管侧壁上开设有4个限位孔,4个所述限位孔的中心位于同一个平面,4个所述限位孔的中心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中轴线垂直,4个所述限位孔分别位于第一连接管的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一连接管前侧和后侧的两个所述限位孔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管左侧和右侧的两个所述限位孔之间的连线垂直;两个所述限位凸起分别可活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前侧和后侧的两个所述限位孔上或所述第一连接管左侧和右侧的两个所述限位孔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铁马,其特征在于:所述铁马本体包括两条立柱、多条设置在两条所述立柱之间的长度相同的竖杆、与多条所述竖杆顶端连接的水平设置的上横杆和与多条所述竖杆底端连接的水平设置的下横杆;两条所述立柱上端分别与所述上横杆两端连接,两条所述立柱下端分别与所述下横杆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套筒上端与所述下横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铁马,其特征在于:右侧所述立柱的外侧设有扣件,左侧所述立柱的外侧设有可卡设于所述扣件内的卡件,所述卡件和所述扣件沿所述铁马本体的中轴线左右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铁马,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件呈圆筒形,所述卡件包括与左侧所述立柱外侧连接的连接部和卡设于所述扣件内的卡设部,所述卡设部的长度小于所述扣件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铁马,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件和所述扣件均为2个,2个所述卡件分别设置于左侧所述立柱上部和下部的外侧;2个所述扣件分别设置于右侧所述立柱上部和下部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铁马,其特征在于:所述铁马脚呈拱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铁马,其特征在于:所述铁马脚底部套设有塑胶套。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新型铁马,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套筒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套筒的长度,所述第四套筒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套筒的长度。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铁马。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包括:铁马本体和至少两个铁马脚,所述铁马本体下部设有与所述铁马脚数量相同的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第一套筒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筒下端的第二套筒;所述铁马脚上设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包括第三套筒和设置在所述第三套筒下端的第四套筒;所述第二连接管可转动的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内,所述第三套筒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直径,或,所述第二连接管可转动的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管外,所述第三套筒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套筒的直径。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铁马具有强度大、方便储存和运输、铁马脚不易丢失、使用方便、结构简单等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张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艾网金属丝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4.3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42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