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一种自带动力的、无线电遥控或自主飞行的、能执行多种任务并能多次使用的无人驾驶飞行器。民用无人飞机主要由机体、动力装置、飞行控制系统和拍摄设备组成整体。飞控系统又称为飞行管理与控制系统,相当于无人机系统的“心脏”部分,对无人机的稳定性、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精确度、实时性等都有重要影响,对其飞行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机体内多种系统共同工作,使得内部产生大量的热量,不及时排出的话,影响各系统的正常工作,不利于飞行的稳定。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无人机散热性能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包括机身壳及其两侧拐角处设有的机臂,所述机身壳的侧面且位于所述机臂的连接处开设有插口,所述插口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机臂的顶部设有凸条,所述凸条的一侧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机身壳的两侧对称开设有透气口,所述透气口的内侧设有若干挡条,所述机臂上连接有聚风座,所述聚风座呈直角三角块且一侧直角面开设有内腔,所述聚风座的斜侧面开设有若干螺纹孔,若干所述螺纹孔与若干所述通孔的位置对应,所述聚风座的另一侧直角面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聚风座的另一侧直角面对称设有插块,所述插块的外端设有半圆台,所述插块与所述插口插接配合。
优选的,所述插口与所述机身壳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插口的宽度与所述聚风座的厚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机臂与所述机身壳为一体结构,所述凸条与所述机臂为一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透气口与所述机身壳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挡条为倾斜状且向下偏转45°。
优选的,所述内腔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所述螺纹孔未贯穿于所述聚风座。
优选的,聚风座与所述凸条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插块的宽度与所述插口的厚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半圆台位于所述插块的外侧面。
优选的,所述机臂的末端安装有动力装置,所述机身壳的下方安装有拍摄设备,所述机身壳的底部两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支撑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通过在机臂上固定了聚风座,无人机在飞行时,其被机身壳前端划开的气流便顺着聚风座进入机身壳内部,并从透气口流出,从而将机身壳内部的热量带走,使得内部各系统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机身壳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聚风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聚风座全剖图。
图中:1、机身壳;10、机臂;11、插口;12、凸条;13、通孔;14、透气口;15、挡条;16、支撑架;2、动力装置;3、拍摄设备;4、聚风座;40、内腔;41、螺纹孔;42、进风口;43、插块;44、半圆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中心线”、“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深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为了保证无人机内温度适中,利于个系统正常工作,本发明人改进了机身壳1并设置了聚风座4,作为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包括机身壳1及其两侧拐角处设有的机臂10,机身壳1的侧面且位于机臂10的连接处开设有插口11,插口11的一侧且位于机臂10的顶部设有凸条12,凸条12的一侧开设有若干通孔13,机身壳1的两侧对称开设有透气口14,透气口14的内侧设有若干挡条15,机臂10上连接有聚风座4,聚风座4呈直角三角块且一侧直角面开设有内腔40,聚风座4的斜侧面开设有若干螺纹孔41,若干螺纹孔41与若干通孔13的位置对应,聚风座4的另一侧直角面开设有进风口42,聚风座4的另一侧直角面对称设有插块43,插块43的外端设有半圆台44,插块43与插口11插接配合。
本实施例中,聚风座4采用abs材质制成一体结构,其韧性好且强度刚硬,使其经久耐用,由于其呈直角三角块,其斜面便利于气流顺着滑动,避免气流被撞散。
进一步的,插口11与机身壳1的内部相连通,使得内外相连通,利于气流进入,插口11的宽度与聚风座4的厚度相等,利于聚风座4的插接后稳固。
具体的,机臂10与机身壳1为一体结构,凸条12与机臂10为一体结构,通过注塑工艺一体制成。
进一步的,透气口14与机身壳1的内部相连通,利于气流排出,挡条15为倾斜状且向下偏转45°,避免雨水进入机身壳1内,造成损坏。
具体的,内腔40与进风口42相连通,利于气流流过聚风座4并从插口11进入机身壳1内,带走热量,螺纹孔41未贯穿于聚风座4,避免气流从螺纹孔41散掉。
除此之外,聚风座4与凸条1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即通过螺钉穿过通孔13并旋紧在螺纹孔41中,插块43的宽度与插口11的厚度相等,避免聚风座4在插口11内晃动。
值得注意的是,半圆台44位于插块43的外侧面,从而卡在插口11内侧,使得聚风座4稳定的卡在机身壳1上。
值得说明的是,机臂10的末端安装有动力装置2,用于提供动力,机身壳1的下方安装有拍摄设备3,由于任务的拍摄,机身壳1的底部两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支撑架16,便于机身壳1停在地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在使用时,取出聚风座4将其内腔40朝外,并使插块43对准插口11,用力按压,使半圆台44卡入插口11的内侧,再用螺钉穿过通孔并旋紧在螺纹孔41内,使得聚风座4稳固在机臂10上,当无人机飞在空中时,其气流从着内腔40进入,并顺着聚风座4的内斜面流经进风口42,再从插口11进入机身壳1的内部,最后从透气口14排出,从而带走了大部分机身壳1内的热量,使得无人机保持良好的性能飞行着。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1.一种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包括机身壳(1)及其两侧拐角处设有的机臂(1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壳(1)的侧面且位于所述机臂(10)的连接处开设有插口(11),所述插口(11)的一侧且位于所述机臂(10)的顶部设有凸条(12),所述凸条(12)的一侧开设有若干通孔(13),所述机身壳(1)的两侧对称开设有透气口(14),所述透气口(14)的内侧设有若干挡条(15),所述机臂(10)上连接有聚风座(4),所述聚风座(4)呈直角三角块且一侧直角面开设有内腔(40),所述聚风座(4)的斜侧面开设有若干螺纹孔(41),若干所述螺纹孔(41)与若干所述通孔(13)的位置对应,所述聚风座(4)的另一侧直角面开设有进风口(42),所述聚风座(4)的另一侧直角面对称设有插块(43),所述插块(43)的外端设有半圆台(44),所述插块(43)与所述插口(11)插接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口(11)与所述机身壳(1)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插口(11)的宽度与所述聚风座(4)的厚度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臂(10)与所述机身壳(1)为一体结构,所述凸条(12)与所述机臂(10)为一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口(14)与所述机身壳(1)的内部相连通,所述挡条(15)为倾斜状且向下偏转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40)与所述进风口(42)相连通,所述螺纹孔(41)未贯穿于所述聚风座(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聚风座(4)与所述凸条(1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插块(43)的宽度与所述插口(11)的厚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圆台(44)位于所述插块(43)的外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机新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臂(10)的末端安装有动力装置(2),所述机身壳(1)的下方安装有拍摄设备(3),所述机身壳(1)的底部两侧通过螺栓固定有支撑架(16)。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