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造粒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11-07  17


本技术属于锂离子电池,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造粒设备。


背景技术:

1、石墨负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其结构取向性对锂离子电池的倍率特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目前,石墨结构的取向性主要通过造粒工序实现,一般过程为:石油焦或针状焦粉碎至微米级,加入沥青粉作为粘接剂,混合均匀后投入造粒设备,按照设定的转速、时间和温度曲线运行,然后经冷却后完成整个造粒工序。其中造粒设备常用滚筒炉和卧式釜,滚筒炉通过整个筒体的回转实现物料的混合,由于内部无搅拌机构,虽能获得较好的取向,但整体得到的结构较松散,强度低,后端电池匀浆和涂布加工性能较差,而卧式釜虽有螺带搅拌机构,但釜体固定,不能实现垂直方向的运动,整体造粒后物料的结构取向较滚筒炉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使造粒工序能够得到更为之谜的石墨结构取向,实现对电池大倍率循环有明显提升,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造粒设备。

2、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造粒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壳、旋转电机、倾斜组件、炉罐和搅拌螺带,炉罐为能够转动的滚筒炉罐,搅拌螺带沿炉罐中线横向贯穿安装在炉罐内部,搅拌螺带中空,并在侧壁上开设若干开口;炉罐沿炉壳中线横向贯穿安装在炉壳内部,炉罐两端分别设置进料口和出料口,炉罐的进料口和出料口均穿出炉壳两端,并在连接处安装轴承,在进料口和出料口的端口处安装法兰,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连通搅拌螺带的两端;炉壳外部安装炉支架,炉支架包括支架底座和梯形架杆,梯形架杆底端对称固定在支架底座上,梯形架杆顶部通过转动组件对称安装在炉壳外两侧,倾斜组件包括固定在炉壳外两侧的支撑法兰盘和连接支撑法兰盘和梯形架杆的转盘,转盘与安装在炉壳外的倾斜电机输出端啮合连接并由倾斜电机驱动;炉壳外底部固定安装旋转电机,旋转电机连接并驱动炉罐;炉罐出料口的法兰上安装螺带电机,螺带电机连接并驱动搅拌螺带。

3、进一步地,所述出料口上设置开口并由开口连通至炉罐内部的供气管,供气管上设置阀门;所述进料口的法兰上开设出气孔。

4、进一步地,所述炉壳底部安装连通炉壳内的鼓风机,并在炉壳顶部设置出风管,在出风管口处设置阀门。

5、进一步地,所述炉壳表面设置底部由合页连接的开合门,并在开合门顶部通紧固螺栓与炉壳固定连接。

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在设备运作时,炉罐与搅拌螺带同时转动,并且两者沿顺时针和逆时针不同的方向转动,使炉罐内的物料实现不同防线的搅拌运动,达到更为致密的结构取向,而这一结构对实现对电池大倍率循环有明显的提升作用。通过倾斜变速器能够将炉壳进行倾斜,将出料口倾斜向下,更方便将物料从炉罐内倒出,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造粒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炉壳、旋转电机、倾斜组件、炉罐和搅拌螺带,炉罐为能够转动的滚筒炉罐,搅拌螺带沿炉罐中线横向贯穿安装在炉罐内部,搅拌螺带中空,并在侧壁上开设若干开口;炉罐沿炉壳中线横向贯穿安装在炉壳内部,炉罐两端分别设置进料口和出料口,炉罐的进料口和出料口均穿出炉壳两端,并在连接处安装轴承,在进料口和出料口的端口处安装法兰,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连通搅拌螺带的两端;炉壳外部安装炉支架,炉支架包括支架底座和梯形架杆,梯形架杆底端对称固定在支架底座上,梯形架杆顶部通过转动组件对称安装在炉壳外两侧,倾斜组件包括固定在炉壳外两侧的支撑法兰盘和连接支撑法兰盘和梯形架杆的转盘,转盘与安装在炉壳外的倾斜电机输出端啮合连接并由倾斜电机驱动;炉壳外底部固定安装旋转电机,旋转电机连接并驱动炉罐;炉罐出料口的法兰上安装螺带电机,螺带电机连接并驱动搅拌螺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造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上设置开口并由开口连通至炉罐内部的供气管,供气管上设置阀门;所述进料口的法兰上开设出气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造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壳底部安装连通炉壳内的鼓风机,并在炉壳顶部设置出风管,在出风管口处设置阀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造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壳表面设置底部由合页连接的开合门,并在开合门顶部通紧固螺栓与炉壳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造粒设备包括炉壳、旋转电动机、倾斜组件、炉罐和搅拌螺带,搅拌螺带沿炉罐中线横向贯穿安装在炉罐内部,炉罐沿炉壳中线横向贯穿安装在炉壳内部,炉壳两端分别通过轴承转动安装炉罐进料口和出料口,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连通炉罐和搅拌螺带的两端;炉壳外部安装炉支架,炉支架包括支架底座和梯形架杆,梯形架杆底端对称固定在支架底座上,梯形架杆顶部通过转动组件对称安装在炉壳外两侧,转动组件包括固定在炉壳外两侧的支撑法兰盘和连接支撑法兰盘和梯形架杆的转盘。该设备使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造粒过程中达到更为致密的结构取向,而这一结构对实现对电池大倍率循环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技术研发人员:陈勇勇,张浩,耿海龙,潘卫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云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226
技术公布日:2024/7/25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288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