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膜泵减震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10-21  21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隔膜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隔膜泵减震结构。


背景技术:

2.隔膜泵又称控制泵,借助动力操作去改变被调介质的流量,并使被调参数维持在所需范围内,进而达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现有的隔膜泵的电机前盖和电机机壳之间以及电机后盖和电机机壳之间均设置有环形橡胶垫,并通过环形橡胶垫与电机前盖以及电机后盖两者的端面接触,进而减少电机机壳与电机前盖以及电机后盖之间的振动传递,但由于电机前盖和电机后盖两者不仅端面与电机机壳接触,电机前盖和电机后盖两者的侧面还与电机机壳接触,因此电机机壳产生与电机前盖以及电机后盖之间仍可进行振动传递,进而降低隔膜泵整体的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膜泵减震结构的第一减震部可设置在电机前盖内端面或电机后盖内端面与电机机壳之间,并通过第一减震部阻隔电机机壳与电机前盖内端面或电机后盖内端面之间的振动传递,且第二减震部可设置在电机前盖的延伸安装部或电机后盖的延伸安装部与电机机壳之间,并通过第二减震部阻隔电机机壳与电机前盖的延伸安装部或电机后盖的延伸安装部之间的振动传递,进而提高隔膜泵整体的减震效果。
4.一种隔膜泵减震结构,包括安装在电机前盖和电机机壳之间或电机后盖和电机机壳之间的减震环,所述电机前盖和电机后盖两者的内端面设置有延伸安装部,所述减震环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垂直设置,并在电机前盖或电机后盖与电机机壳安装时,所述第一减震部介于所述电机前盖内端面或电机后盖内端面与电机机壳之间,且第二减震部介于所述电机前盖的延伸安装部或电机后盖的延伸安装部与电机机壳之间。
5.优选地,所述减震环与所述电机前盖或电机后盖的内端面一体成型设置。
6.优选地,所述延伸安装部与所述电机前盖和电机后盖两者的内端面垂直设置。
7.优选地,所述延伸安装部为延伸座结构,所述第一减震部为圆环垫,所述第二减震部为凸起垫块,且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两者的截面呈l型结构。
8.优选地,所述延伸安装部和第二减震部均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延伸安装部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电机前盖和电机后盖两者的内端面,多个所述第二减震部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减震部上。
9.优选地,所述延伸安装部上设置有容置凹槽,且所述第二减震部与所述容置凹槽连接而定位在延伸安装部上。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隔膜泵减震结构通过延伸安装部、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相互配合,使得第一减震部可设置在电机前盖内端面或电机后盖内端面与电机机
壳之间,并通过第一减震部阻隔电机机壳与电机前盖内端面或电机后盖内端面之间的振动传递,且第二减震部可设置在电机前盖的延伸安装部或电机后盖的延伸安装部与电机机壳之间,并通过第二减震部阻隔电机机壳与电机前盖的延伸安装部或电机后盖的延伸安装部之间的振动传递,进而提高隔膜泵整体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11.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2.附图2为图1中减震环结构示意图;
13.附图3为图1中电机前盖结构示意图;
14.附图4为图1中电机后盖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电机前盖、2电机后盖、3减震环、4延伸安装部、5第一减震部、6第二减震部、7容置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以便于更清楚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技术思想。
17.如图1至4所示,一种隔膜泵减震结构,包括安装在电机前盖1和电机机壳之间或电机后盖2和电机机壳之间的减震环3,所述电机前盖1和电机后盖2两者的内端面设置有延伸安装部4,所述减震环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减震部5和第二减震部6,所述第一减震部5和第二减震部6垂直设置,并在电机前盖1或电机后盖2与电机机壳安装时,所述第一减震部5介于所述电机前盖1内端面或电机后盖2内端面与电机机壳之间,且第二减震部6介于所述电机前盖1的延伸安装部4或电机后盖2的延伸安装部4与电机机壳之间。
1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隔膜泵减震结构工作原理是通过延伸安装部4、第一减震部5和第二减震部6相互配合实现,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电机前盖1和电机后盖2两者内侧竖直方向的平面为内端面,电机前盖1和电机后盖2两者内侧水平方向的平面为内侧面,减震环3可采用橡胶材质制作,具有良好吸振性,电机前盖1、电机机壳和电机后盖2三者与减震环3安装时,减震环3的第一减震部5设置在电机前盖1内端面或电机后盖2内端面与电机机壳之间,避免电机机壳与电机前盖1内端面或电机后盖2内端面直接接触,这样第一减震部5便阻隔电机机壳与电机前盖1内端面或电机后盖2内端面之间的振动传递,而减震环3的第二减震部6设置在电机前盖1的延伸安装部4或电机后盖2的延伸安装部4与电机机壳之间,避免电机机壳与电机前盖1的延伸安装部4或电机后盖2的延伸安装部4直接接触,这样第二减震部6便阻隔电机机壳与电机前盖1的延伸安装部4或电机后盖2的延伸安装部4之间的振动传递,且减震环3可吸收传递的振动能量,进而提高隔膜泵整体的减震效果,与传统隔膜泵相比,该隔膜泵减震结构的减震环3可避免电机前盖1、电机机壳和电机后盖2三者之间直接接触,进而阻隔电机前盖1、电机机壳和电机后盖2三者之间的振动传递,并提高隔膜泵整体的减震效果。
19.具体地,所述减震环3与所述电机前盖1或电机后盖2的内端面一体成型设置,减震环3可通过模具二次成型的方式与电机前盖1或电机后盖2一体设置,便于电机前盖1或电机后盖2与电机机壳安装,进一步地,所述延伸安装部4与所述电机前盖1和电机后盖2两者的
内端面垂直设置,以便支撑第二减震部6和电机机壳。
20.在减震环3的具体结构上,所述延伸安装部4为延伸座结构,所述第一减震部5为圆环垫,所述第二减震部6为凸起垫块,且第一减震部5和第二减震部6两者的截面呈l型结构,如图1和2所示,以便第一减震部5和第二减震部6配合将电机前盖1或电机后盖2与电机机壳分隔开,其中,所述延伸安装部4和第二减震部6均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延伸安装部4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电机前盖1和电机后盖2两者的内端面,多个所述第二减震部6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减震部5上,如图1至4所示,延伸安装部4与第二减震部6配合安装减少了电机前盖1或电机后盖2与电机机壳的接触面积,进而削弱电机前盖1或电机后盖2与电机机壳之间的振动传递,且减少了减震环3的用料成本。
21.更进一步地,所述延伸安装部4上设置有容置凹槽7,且所述第二减震部6与所述容置凹槽7连接而定位在延伸安装部4上,如图2至4所示,第二减震部6插入容置凹槽7内便于安装固定减震环3。
2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隔膜泵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电机前盖和电机机壳之间或电机后盖和电机机壳之间的减震环,所述电机前盖和电机后盖两者的内端面设置有延伸安装部,所述减震环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垂直设置,并在电机前盖或电机后盖与电机机壳安装时,所述第一减震部介于所述电机前盖内端面或电机后盖内端面与电机机壳之间,且第二减震部介于所述电机前盖的延伸安装部或电机后盖的延伸安装部与电机机壳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膜泵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环与所述电机前盖或电机后盖的内端面一体成型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膜泵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安装部与所述电机前盖和电机后盖两者的内端面垂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隔膜泵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安装部为延伸座结构,所述第一减震部为圆环垫,所述第二减震部为凸起垫块,且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两者的截面呈l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隔膜泵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安装部和第二减震部均包括多个,多个所述延伸安装部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电机前盖和电机后盖两者的内端面,多个所述第二减震部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减震部上。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隔膜泵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安装部上设置有容置凹槽,且所述第二减震部与所述容置凹槽连接而定位在延伸安装部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隔膜泵减震结构,包括安装在电机前盖和电机机壳之间或电机后盖和电机机壳之间的减震环,所述电机前盖和电机后盖两者的内端面设置有延伸安装部,所述减震环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所述第一减震部和第二减震部垂直设置;该隔膜泵减震结构的第一减震部可设置在电机前盖内端面或电机后盖内端面与电机机壳之间,并通过第一减震部阻隔电机机壳与电机前盖内端面或电机后盖内端面之间的振动传递,且第二减震部可设置在电机前盖的延伸安装部或电机后盖的延伸安装部与电机机壳之间,并通过第二减震部阻隔电机机壳与电机前盖的延伸安装部或电机后盖的延伸安装部之间的振动传递,进而提高隔膜泵整体的减震效果。体的减震效果。体的减震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井永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佛山市沃联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02
技术公布日:2022/12/1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258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