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滤清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油滤清器。
背景技术:2.随着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商用车的维护保养成本,整车厂商为了降低终端用户的维护保养成本,开始大量使用可拆式滤芯的模块化燃油滤清器产品,满足终端用户在维护保养时只需要更换可拆式滤芯,实现低成本保养的目标。目前,市场上的模块化燃油滤清器产品主要包含三部分,分别是底座,外壳及可拆式滤芯,在维护保养的时候,拆开外壳,更换新的滤芯,然后再拧紧外壳,即可完成保养,因此在整个模块化燃油滤清器产品上,除了滤芯是定期更换的易耗件之外,其他的零件都是随整车同寿命的永久件。
3.目前,整车厂商为了提升客户的用车体验,在绝大多数的模块化燃油滤清器上集成了电动泵,能够在用户维护保养时泵油排气,用以代替用户手动泵油排气,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用车体验。如此同时,电动泵的使用必须在底座上匹配一个单向阀,促使电动泵能够形成真空,进而完成泵油。由于单向阀是与底座集成在一起的,必须要与整车同寿命,可是在实际的使用中,单向阀会随着车辆使用年限的增加逐渐产生疲劳失效,很难保证与整车同寿命,易于失效,一旦失效便会给用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单向阀的安装位置导致整个滤清器的高度较大,进而占用空间大。
4.为此,亟需研究一种燃油滤清器,以解决单向阀随着车辆使用年限的增加逐渐产生疲劳失效,并给用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且导致滤清器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油滤清器,以解单向阀随着车辆使用年限的增加逐渐产生疲劳失效,并给用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且导致滤清器的占用空间大的问题。
6.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油滤清器,该燃油滤清器包括:
8.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壳体内设有内油管和外油管;
9.油泵,所述油泵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油泵的出口与所述出油口连通;
10.滤芯,所述滤芯设有第一环形壁和第二环形壁,所述第一环形壁和所述第二环形壁之间形成副出油通道;所述第一环形壁穿接于所述外油管内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二密封件密封,所述第二环形壁围设成主出油通道,所述内油管穿接于所述第二环形壁内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三密封件密封;
11.所述进油口与所述滤芯的入口连通,所述主出油通道与所述出油口连通,所述副出油通道与所述油泵的入口连通;
12.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于所述主出油通道,用于阻止油从所述出油口进入所述滤芯。
13.优选地,所述滤芯包括上盖、过滤件和下盖,所述过滤件设于所述上盖和下盖之
间,所述第一环形壁和所述第二环形壁均设于所述上盖。
14.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底座,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均设于所述底座,所述底座设有泵腔,所述油泵设于所述泵腔内。
15.优选地,所述燃油滤清器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连接的状态形成安装腔,所述滤芯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16.优选地,所述滤芯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能夹设于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之间。
17.优选地,所述第三密封件为环形。
18.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壁设有贯通其两侧壁面的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用于平衡所述第一环形壁两侧之间的气压。
19.优选地,所述燃油滤清器还包括截止阀组件,所述截止阀组件设于所述壳体,且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油口。
20.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底端设有放水阀、加热器和水位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
21.优选地,所述燃油滤清器还包括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壳体,用于阻止油从所述出油口回流。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油滤清器,该燃油滤清器通过将第一单向阀集成在滤芯上的设计,使得用户更换滤芯时,可以同时将第一单向阀更换,进而避免了第一单向阀随着车辆使用年限的增加逐渐产生疲劳失效的问题,长远来看,有利于为用户节省成本。壳体上无需设置第一单向阀的安装配套结构,简化壳体的结构,降低成本。最后,由于第一单向阀成本较低,第一单向阀和滤芯集成的设计,几乎不增加滤芯的成本。通过设置第一环形壁和第二环形壁的方式,构造成主出油通道和副出油通道,可以结合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与底座上的外油管和内油管进行穿接配合,进而降低了壳体的高度,减小了燃油滤清器的整体高度,减小了燃油滤清器的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油滤清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油滤清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燃油滤清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滤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截止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
31.1、壳体;11、底座;111、进油口;112、出油口;113、内油管;114、外油管;12、外壳;121、凹槽;122、放水阀;123、加热器;
32.2、油泵;
33.3、滤芯;31、上盖;311、限位部;312、第一环形壁;313、第二环形壁;32、过滤件;33、下盖;
34.4、第一单向阀;
35.5、第一密封件;
36.6、第二密封件;
37.7、第三密封件;
38.8、截止阀组件;81、阀体;811、截止入口;812、进油通道;82、把手;83、截止密封圈;
39.9、第二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4.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油滤清器,该燃油滤清器包括壳体1、油泵2、滤芯3和第一单向阀4,其中,壳体1设有进油口111和出油口112;油泵2设于壳体1内,油泵2的出口与出油口112连通;滤芯3设有主出油通道和副出油通道,滤芯3设于壳体1,进油口111与滤芯3的入口连通,主出油通道与出油口112连通,副出油通道与油泵2的入口连通;油泵2的入口与副出油通道连通;第一单向阀4设于主出油通道,用于阻止油从出油口112进入滤芯3。本实施例中,油泵2可以为电动泵或者手动泵。
45.该滤芯通过将第一单向阀4集成在主出油通道内,且主出油通道和出油口112连通,滤芯3的副出油通道与油泵2的入口连通,油泵2的出口和出油口112连通,既能实现滤芯3过滤的油直接从出油口112流出,可有效降低产品流阻,确保油路更加顺畅。油泵2工作时,油通过第一单向阀4辅助油泵2泵油,在油泵2不工作时,第一单向阀4被动单向开启,满足产品供油通畅。
46.该燃油滤清器通过将第一单向阀4集成在滤芯3上的设计,第一方面,使得用户更换滤芯3时,可以同时将第一单向阀4更换,进而避免了第一单向阀4随着车辆使用年限的增加逐渐产生疲劳失效的问题,长远来看,有利于为用户节省成本;第二方面,壳体1上无需设置第一单向阀4的安装配套结构,降低成本;第三方面,在燃油滤清器高度相等的情况下,可以设置更大的过滤面积;第四方面,会在很大程度上简化滤清器底座的油道结构,同时减少壳体的体积和重量;第五方面,由于第一单向阀4成本较低,第一单向阀4和滤芯3集成的设计,几乎不增加滤芯3的成本。
47.可选地,壳体1包括底座11,进油口111和出油口112均设于底座11,底座11设有泵腔,油泵2设于泵腔内。该设置能对油泵2进行保护,提高油泵2的使用寿命。
48.本实施例中,燃油滤清器还包括第一密封件5,第一密封件5设于底座11与油泵2之间,用于将泵腔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油泵2的入口通过第一腔与副出油通道连通;油泵2的出口通过第二腔与出油口112连通。第一密封件5的设置,一方面能将泵腔分隔为第一腔和第二腔,使得整个泵腔参与油的循环,另一方面,还能对油泵2进行支撑,避免油泵2出现悬臂状态。具体地,油泵2的泵座和底座11固接,且泵座和底座11之间设有密封圈。其中,油泵2的周向设有两个环形支撑部,两个环形支撑部形成安装槽,第一密封件5包括密封橡胶环,第一密封件5设于安装槽中。位于安装槽中的第一密封件5位置受到限制,不会窜动,稳定的第一密封件5有利于确保第一腔和第二腔的容积不发生变化。
49.燃油滤清器还包括外壳12,外壳12与底座11可拆卸连接,优选为螺纹连接。外壳12与底座11连接的状态形成安装腔,滤芯3位于安装腔内。将第一单向阀4和滤芯3均设置在安装腔内,避免受到底座11的干涉。其中,第一单向阀4为橡胶材质,包括伞状件和连接于伞状件下侧的固定柱,上盖31上设有过油孔和安装孔,固定柱设有环形槽,固定柱插接于安装孔中,安装孔的侧壁位于环形槽中,伞状件扣在过油孔上。过油孔设有多组,多组过油孔绕安装孔的轴心均布设置,每组过油孔包括多个沿安装孔的径向间隔设置的通孔。
50.滤芯3包括上盖31、过滤件32和下盖33,过滤件32设于上盖31和下盖33之间,上盖31的周向设有限位部311,限位部311夹设于外壳12与底座11之间。限位部311的设置能防止滤芯3上下窜动,提高了滤芯3的稳定性。进一步地,外壳12设有凹槽121,外壳12与底座11连接时,凹槽121和底座11形成限位槽,限位部311插接于凹槽121内。借助凹槽121的设置,使得滤芯3无法绕自身轴线转动,进一步提高了滤芯3的稳定性。其中,过滤件32的滤纸采用具有聚水功能的材料,可将穿过滤纸的小颗粒水分子聚集成大颗粒的水滴,过滤件32的中心管上设置一层斥水网,被聚集成的大颗粒的水滴在接触到斥水网之后无法穿过,会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下落,进而存储在外壳12的底部,可通过外壳12底部的放水阀122排出。
51.关于副出油通道,本实施例中,上盖31设有第一环形壁312和第二环形壁313,第一环形壁312和第二环形壁313之间形成副出油通道;第一环形壁312和底座11之间通过第二密封件6密封,第二环形壁313和底座11之间通过第三密封件7密封。本实施例中,第二环形壁313围成主出油通道。该设置能将油泵2的油路和正常工作时的油路分开。进一步地,第二密封件6套设于第一环形壁312。底座11设有和出油口112连通的内油管113,内油管113穿接于第二环形壁313内,且第三密封件7夹设于内油管113和第二环形壁313之间。底座11设有和泵腔连通的外油管114,外油管114套设于第一环形壁312外,第二密封件6夹设于第一环形壁312外油管114之间。通过设置第一环形壁312和第二环形壁313与外油管114和内油管
113进行穿接配合,进而降低了底座11高度,减小了燃油滤清器的整体高度,减小了燃油滤清器的占用空间。
52.具体地,第一环形壁312外周设有第一环形密封槽,第二密封件6位于第一环形密封槽中。第二环形壁313内侧壁设有第二环形密封槽,第三密封件7位于第二环形密封槽中。密封槽的设置,有利于减小燃油滤清器在滤芯3轴向上的尺寸。另外,该设置使得第三密封件7和第二密封件6在更换滤芯3时可以同时更换,进而避免出现老化。
53.关于第三密封件7的形状,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第三密封件7为环形。优选地,且横截面呈x形。上述结构的设置,在保证密封性能的前提下,有利于降低滤芯3和底座11的同轴度,降低制造成本。
54.可选地,滤芯3的下盖33和外壳12之间还夹设有第四密封件。下盖33的周向设有第三环形密封槽,第四密封件包括橡胶圈,第四密封件位于第三环形密封槽中。
55.第一环形壁312设有贯通其两侧壁面的排气孔,排气孔用于平衡第一环形壁312两侧之间的气压。上述设置排气孔能将未参与过滤的气体排放至副出油通道,能避免安装腔内的气压过大导致油箱中的油无法进入安装腔。
56.可选地,燃油滤清器还包括截止阀组件8,截止阀组件8设于壳体1,且用于打开或关闭进油口111。截止阀组件8的设置,能防止在更换滤芯3过程中,油箱中的油进通过进油口111流入。具体地,截止阀组件8包括阀体81和设于阀体81一端的把手82,阀体81的内部设有进油通道812,进油通道812的侧壁设有和进油通道812连通的截止入口811,截止入口811和进油通道812的开口方向垂直,进油通道812的另一端连通滤芯3的入口,底座11设有截止孔,截止孔和进油口111连通,阀体81转动设于截止孔内,截止阀组件8位于第一位置时,进油口111和截止入口811连通,油箱中的油能从进油口111、截止入口811进入进油通道812,最终进入滤芯3。当截止阀组件8位于第二位置时,即阀体81逆时针旋转180度,截止入口811转到远离进油口111的一侧,油箱中的油无法进入截止入口811。其中,截止孔位于进油口111的一侧。
57.截止阀组件8还包括两个截止密封圈83,两个截止密封圈83设于阀体81和底座11之间,两个截止密封圈83位于阀体81和底座11之间,且位于截止入口811的两侧。阀体81上设有止挡槽,阀体81穿过截止孔后,挡圈卡接于止挡槽中。
58.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燃油滤清器还包括第二单向阀9,第二单向阀9设于壳体1,用于阻止油从出油口112回流。第二单向阀9的设置能防止在更换滤芯3时,油从出油口112回流。其中,第二单向阀9的结构与第一单向阀4相同,安装于内油管113内。
59.壳体1的底端设有放水阀122、加热器123和水位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地,外壳12的底端设有放水阀122、加热器123和水位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其中,在一实施方式中,外壳12的底端设有放水阀122或加热器123或水位传感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外壳12的底端设有放水阀122和加热器123。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外壳12的底端设有放水阀122和水位传感器。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外壳12的底端设有加热器123和水位传感器。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外壳12的底端设有放水阀122、加热器123和水位传感器。其中,放水阀122用于排放外壳12内的积水,加热器用于加热,辅助提升车辆冷启动性能,水位传感器用于感测水位,并和控制器通讯连接,控制器接到水位传感器的水位过高信号后,能通过警示组件发出警示信息,以提醒工作人员排水。
60.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燃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设有进油口(111)和出油口(112),所述壳体(1)内设有内油管(113)和外油管(114);油泵(2),所述油泵(2)设于所述壳体(1)内,所述油泵(2)的出口与所述出油口(112)连通;滤芯(3),所述滤芯(3)设有第一环形壁(312)和第二环形壁(313),所述第一环形壁(312)和所述第二环形壁(313)之间形成副出油通道;所述第一环形壁(312)穿接于所述外油管(114)内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二密封件(6)密封,所述第二环形壁(313)围设成主出油通道,所述内油管(113)穿接于所述第二环形壁(313)内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三密封件(7)密封;所述进油口(111)与所述滤芯(3)的入口连通,所述主出油通道与所述出油口(112)连通,所述副出油通道与所述油泵(2)的入口连通;第一单向阀(4),所述第一单向阀(4)设于所述主出油通道,用于阻止油从所述出油口(112)进入所述滤芯(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3)包括上盖(31)、过滤件(32)和下盖(33),所述过滤件(32)设于所述上盖(31)和下盖(33)之间,所述第一环形壁(312)和所述第二环形壁(313)均设于所述上盖(3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底座(11),所述进油口(111)和所述出油口(112)均设于所述底座(11),所述底座(11)设有泵腔,所述油泵(2)设于所述泵腔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滤清器还包括外壳(12),所述外壳(12)与所述底座(11)可拆卸连接,所述外壳(12)与所述底座(11)连接的状态形成安装腔,所述滤芯(3)位于所述安装腔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3)设有限位部(311),所述限位部(311)能夹设于所述外壳(12)与所述底座(11)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密封件(7)为环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壁(312)设有贯通其两侧壁面的排气孔,所述排气孔用于平衡所述第一环形壁(312)两侧之间的气压。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燃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滤清器还包括截止阀组件(8),所述截止阀组件(8)设于所述壳体(1),且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进油口(111)。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燃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底端设有放水阀(122)、加热器(123)和水位传感器中的至少一种。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燃油滤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滤清器还包括第二单向阀(9),所述第二单向阀(9)设于所述壳体(1),用于阻止油从所述出油口(112)回流。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涉及滤清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燃油滤清器,该燃油滤清器中,壳体内设有内油管和外油管;油泵设于壳体内,油泵的出口与出油口连通;滤芯设有第一环形壁和第二环形壁,第一环形壁和第二环形壁之间形成副出油通道;第一环形壁穿接于外油管内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二密封件密封,第二环形壁围设成主出油通道,内油管穿接于第二环形壁内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三密封件密封;进油口与滤芯的入口连通,主出油通道与出油口连通,副出油通道与油泵的入口连通;第一单向阀设于主出油通道,用于阻止油从出油口进入滤芯。上述设置,降低了壳体的高度,减小了燃油滤清器的整体高度,减小了燃油滤清器的占用空间。油滤清器的占用空间。油滤清器的占用空间。
技术研发人员:李蕾 卢增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弗列加滤清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9.19
技术公布日: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