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复合材料成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2.目前,复合材料空心拉挤成型装置的模具采用芯模和外模相互配合的结构,在成型过程中,需要对芯模和外模分别进行加热,现有的芯模加热方式通常为:在芯模内部安装一根加热管(常用加热电阻丝)和测温探头,通过电加热管产生热量,干烧空气从而达到对芯模加热的目的,但是此种加热方式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加热装置与芯模之间存在空气,空气的导热率低,使得热量损耗大,加热效率低;2)现有测温探头通常安装在芯模内部且探头没有与芯模内壁直接接触,测量的温度为空气温度,与设置温度有较大差异,无法精准控温;3)采用干烧空气的加热方式,空气流动导致加热区温度一致,无法实现温度梯度变化,从而影响产品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装置,采用接触式加热和接触式测温的方式,加热效率高,控温准确,并实现加热区域的分段控温,使产品性能更稳定。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包括:连接轴,用于将加热装置安装在模具内部;加热件,固定在连接轴上,加热件包括若干沿加热件轴向间隔设置的子加热件,可以实现分段加热;导热弹性件,紧密夹设在子加热件与模具的内壁之间,使加热件与模具之间能够实现接触式加热,减少热量的损失,加热效率高,能耗利用率提高60%。
5.其中,还包括若干个测温件,测温件固定在子加热件上且与导热弹性件紧密接触,用于监控模具的温度。
6.其中,测温件用于测温的端部伸出导热弹性件的外表面且与模具的内壁紧密接触,此时所测的温度就是模具的实际温度,准确性高,有助于生产过程中模具实现精准控温。
7.其中,相邻两个子加热件之间通过隔热板连接固定,若干子加热件与若干隔热板间隔设置,形成若干个加热区,隔热板的设置使各加热区之间热量不互通。
8.其中,隔热板中心设有用于穿设连接轴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两侧设有两个用于穿设子加热件和测温件的导线的第二通孔;隔热板套设在连接轴的外周且封盖子加热件的端部。导线穿设在第二通孔中,一方面使导线与加热件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能够避免导线长时间受热损坏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另一方面使加热装置内部导线排布清晰,方便检修。
9.其中,子加热件包括电热丝、若干个绝缘板以及外壳,若干个绝缘板呈周向排列,电热丝缠绕在绝缘板外周,外壳包覆电热丝和绝缘板,此种加热方式加热效率高、热量分布均匀。
10.其中,导热弹性件采用导热硅胶制成,导热硅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回弹性,且能
够在长期高温条件下保持状态稳定。
11.其中,隔热板为聚酰亚胺板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板,具有耐高温、耐磨损、抗变形、性能稳定等优点,能够在生产过程中的高温条件下保持性能稳定,且能够隔绝热量传递。
12.其中,子加热件、导热弹性件、测温件的数量相同且对应设置,使加热装置形成若干个可精准控温的加热区,可以控制温度梯度变化,实现分段控温,配合拉挤成型工艺使用,有助于稳定产品的性能。
13.其中,加热装置还包括两个连接于连接轴上的定位件,两个定位件位于加热件的两端且紧贴隔热板外侧。定位件可以调节加热件在连接轴上的位置,进而调节加热装置安装至模具的内腔中后加热件与模具的相对位置,从而控制模具的加热区域。
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的加热装置包括连接轴、加热件、导热弹性件,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导热弹性件紧密夹设在加热件与模具的内壁之间,使加热件与模具之间实现接触式加热,减少热量的损失,加热效率高,能耗利用率提升60%;2)测温件用于测温的端部与模具的内壁紧密接触,所测温度就是模具的实际温度,准确性高,有助于生产过程中模具实现精准控温;3)若干个相互配合的子加热件、隔热板、导热弹性件、测温件,能够形成若干个精准控温的加热区,实现分段控温功能,配合拉挤成型工艺使用,产品质量稳定,且能够实现产能翻倍提升,产品报废损失减少20%,良品率提高60%,显著提升生产效能。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16.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00的局部剖面图;
18.图3是图2中d处的放大图;
19.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测温件140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隔热板150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加热装置100与模具10装配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3.在一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2、图6,提供一种加热装置100,用于给模具10加热,加热装置100包括:连接轴110,用于将加热装置100安装在模具10内部;加热件120,固定在连接轴110上;导热弹性件130,紧密夹设在加热件120与模具10的内壁之间。
24.连接轴110为长棒形结构,且连接轴110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方形、椭圆形或者其
他形状。加热件120为空心柱状体,连接轴110沿加热件120的轴线方向穿设加热件120的内腔,且连接轴110的两端均伸出加热件120,使连接轴110位于加热装置100的中心,则连接轴110的长度方向、加热件120的轴线方向与加热装置100的轴线方向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同时,两个隔热板150套设在连接轴110的外周且分别封盖加热件120的两端,实现加热件120与连接轴110的连接,进而,在加热装置100的安装过程中,可以通过推动连接轴110方便地将加热装置100推至模具10的内腔中,从而实现加热装置100与模具10的安装固定。
25.其中,加热件120为加热圈,呈空心柱状,截面为圆环形。具体地,加热件120包括电热丝、若干个绝缘板以及外壳(图未示),若干个绝缘板呈周向排列,形成空心柱状结构,电热丝间隔均匀地缠绕在绝缘板外周,呈螺旋状,外壳包覆电热丝和绝缘板。电热丝作为发热材料,其需要由电阻率大、电阻温度系数小的材料制成,因此采用铁铝合金丝作为电热丝。绝缘板采用云母软板,电热丝间隔均匀地缠绕在绝缘板外周,使得相邻的电热丝之间互相绝缘。外壳包覆电热丝和绝缘板,为金属薄板,采用铝材制成。加热件120通过电加热电热丝,利用电流的焦耳效应将电能转变为热能,从而实现加热功能,此种方式加热效率高、热量分布均匀。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热圈中的电热丝也可以为镍铬合金丝等其他电热合金丝或其他非金属电热丝,绝缘板也可以为陶瓷板等其他绝缘材料,外壳也可以采用不锈钢等材质制成,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26.继续参阅图2、图3和图6,模具10呈空心圆柱状,用于成型管状件,加热装置100位于模具10的空心内腔。加热件120的外周面上套设有导热弹性件130,且导热弹性件130紧密包裹加热件120的全部外周,即导热弹性件130也呈空心柱状,截面为圆环形。设置加热件120的外径小于模具10的内径,使得不套设有导热弹性件130的加热件120能够顺利放置于模具10的内腔中;且当具备一定厚度的导热弹性件130套设在加热件120的外壁上时,加热装置100的外径略大于模具10的内径,使得加热装置100安装至模具10的内腔后,导热弹性件130与模具10的内壁实现过盈配合,即导热弹性件130发生弹性变形,其外表面与模具10的内壁紧密接触,使导热弹性件130紧密夹设在加热件120与模具10的内壁之间。其中,导热弹性件130通过粘接剂粘接在加热件120的外周,确保导热弹性件130能够紧密包裹加热件120的全部外周。
27.导热弹性件130采用导热硅胶制成。导热硅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回弹性,且能够在长期高温条件下保持状态稳定,良好的导热性能使得加热件120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导热弹性件130迅速传导至模具10,加热效率高;良好的回弹性使得加热装置100安装至模具10的内腔中后,导热弹性件130与模具10的内壁能够实现过盈配合。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热弹性件也可以为其他材质,只要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回弹性,且能够在长期高温的工作条件下保持状态稳定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28.由于导热弹性件130的内表面紧密包覆加热件120的外壁,导热弹性件130的外表面与模具10的内壁紧密接触,且导热弹性件130具备良好的导热性能,使得加热件120与模具10之间能够实现接触式加热,避免热量的损失,加热效率高,能耗利用率可以提高60%。
29.参阅图1和图4,加热装置100还包括测温件140,固定在加热件120上并伸出加热件120与导热弹性件130紧密接触,用于监控模具10的温度。具体地,测温件140为长棒形结构,测温件140包括连接部142和固定螺母143,连接部142的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图未示),加热件120上设有对应匹配的螺纹孔(图未示),连接部142拧入加热件120的螺纹孔后,再通过固
定螺母143拧紧,使测温件140固定在加热件120上。固定螺母143用于限定测温件140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连接部142上沿测温件140的长度方向选择适当位置进行固定,以调节测温件140与加热件120的相对位置。测温件140伸出加热件120的一端设有探头141,探头141与导热弹性件130紧密接触,测温件140的另一端通过导线连接电气仪表。探头141内部设有热电偶,可以将其接触到的温度变化的信号转化为电压变化的信号,通过电气仪表就可以读出待测温度。
30.在本实施方式中,测温件140用于测温的端部也伸出导热弹性件130的外表面且与模具10的内壁紧密接触,具体地,导热弹性件130上设有通孔(图未示),测温件140用于测温的端部即探头141穿过通孔伸出导热弹性件130的外表面,与模具10的内壁紧密接触,此时,探头141所测的温度就是模具10的实际温度,准确性高,有助于生产过程中模具10实现精准控温。
31.在加热装置100稳定加热过程中,导热弹性件130的温度与模具10的温度几乎相同,可以认为导热弹性件130的温度即为模具10的温度。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探头也可以不伸出导热弹性件的外表面,测温件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温度传感器,只要保证测温件与导热弹性件紧密接触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32.参阅图1、图2和图5,加热件120包括若干沿加热件120轴向排列的子加热件121,相邻两个子加热件121之间通过隔热板150连接固定,即若干子加热件121通过若干隔热板150间隔设置,形成若干个加热区,隔热板150的设置使各加热区之间热量不互通,便于分段加热控制加热温度。
33.其中,隔热板150套设在连接轴110的外周且封盖子加热件121的端部,实现子加热件121与连接轴110的连接。具体地,隔热板150包括本体151和两个凸台152,本体151和凸台152均为圆盘且同轴设置,两个凸台152分别位于本体151两侧的盘面上,凸台152的直径等于加热件120的内径且小于本体151的直径。通过将子加热件121的端部卡接在凸台152上,可以使隔热板150方便地封盖子加热件121的端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本体和凸台的截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四边形、六边形等,只要凸台与子加热件能够匹配连接,实现隔热板封盖子加热件的端部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34.隔热板150中心还设有第一通孔153,用于穿设连接轴110。连接轴110穿设在第一通孔153中,使隔热板150套设在连接轴110的外周,且由于隔热板150封盖子加热件121的端部,使连接轴110沿子加热件121的轴向穿设子加热件121的内腔,从而实现连接轴110、若干子加热件121、隔热板150的同轴设置,方便将加热装置100安装至模具10内腔中。
35.第一通孔153的两侧还设有两个第二通孔154,用于穿设加热件120的导线和测温件140的导线。导线穿设在第二通孔154中,一方面,使导线与加热件120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能够避免导线长时间受热损坏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加热件120的导线和测温件140的导线穿设在第二通孔154中,使加热装置100内部导线排布清晰,方便检修。
36.隔热板150为聚酰亚胺板。聚酰亚胺板具有耐高温、耐磨损、抗变形、性能稳定等优点,能够在生产过程中的高温条件下保持性能稳定,且能够隔绝热量传递,隔热板150封盖在子加热件121的端部,可以减少子加热件121加热时的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同时使各加热区之间热量不互通,避免相邻子加热件121之间热量传递而导致的温控不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隔热板也可以为其他材料,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板等,只要能在高温条件下保持
性能稳定且具有隔热作用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37.结合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加热件120包括四个沿加热件120轴向排列的子加热件121,相邻两个子加热件121之间通过隔热板150连接固定。具体地,相邻两个子加热件121分别卡接在同一个隔热板150的两个凸台152上,即四个子加热件121通过三个隔热板150依次连接固定,另有两个隔热板150封盖加热件120最外侧的两个端部,即封盖加热件120首尾两个子加热件121的自由端部。最终,四个子加热件121和五个隔热板150依次相间设置,形成四个加热区。每个子加热件121均包括电热丝、若干个绝缘板以及外壳,若干个绝缘板呈周向排列,形成空心柱状结构,电热丝间隔均匀地缠绕在绝缘板外周,呈螺旋状,外壳包覆电热丝和绝缘板。
38.进一步地,子加热件121、导热弹性件130、测温件140的数量相同。具体地,加热装置100包括四个导热弹性件130,四个导热弹性件130分别套设在四个子加热件121的外周,且四个导热弹性件130分别紧密包裹四个子加热件121的全部外周,加热装置100安装至模具10的内腔中后,四个导热弹性件130均与模具10的内壁实现过盈配合,即四个导热弹性件130发生弹性变形,其外表面均与模具10的内壁紧密接触,使四个导热弹性件130紧密夹设在四个子加热件121与模具10的内壁之间。加热装置100还包括四个测温件140,分别固定于四个子加热件121上并伸出子加热件121与四个导热弹性件130紧密接触,分别用于监控四个加热区中模具10的温度。
39.通过四个子加热件121、五个隔热板150、四个导热弹性件130、四个测温件140的相互配合,使加热装置100形成四个可精准控温的加热区,可以控制温度梯度变化,实现分段控温,配合拉挤成型工艺使用,有助于稳定产品的性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热区的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三个、五个等,即子加热件、导热弹性件、测温件的数量也可以为两个、三个、五个等,隔热板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四个、六个等,只要子加热件、隔热板、导热弹性件、测温件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分段控温即可,具体可根据拉挤成型工艺加热方案设计。
40.参阅图1和图6,加热装置100还包括安装组件160,连接于连接轴110的一端,安装组件160包括限位板161和安装板162,限位板161卡设在模具10的内壁上使加热装置100在模具10的内腔中沿模具10的轴向位置固定,安装板162封盖模具10的端部使加热装置100在模具10的内腔中沿模具10的周向位置固定。
41.具体地,模具10包括安装段11和模芯段12,安装段11的内径大于模芯段12的内径,在安装段11和模芯段12的交界处形成台阶状的卡接部13。限位板161为圆盘,其直径大于模芯段12的内径且小于安装段11的内径,加热装置100从模具10的安装段11推入模芯段12时,限位板161卡设在模具10的内壁上,即限位板161卡接在卡接部13上,使加热装置100在模具10的内腔中沿模具10的轴向位置固定。限位板161设有第一限位孔1611、两个第二限位孔1612,第一限位孔1611位于限位板161的中心,用于限位板161与连接轴110固定连接;两个第二限位孔1612位于第一限位孔1611的两侧,用于限位板161与安装板162固定连接。
42.由于加热装置100安装至模具10的内腔中后,限位板161位于模具10内部,不便于直接将限位板161与模具10进行固定连接,因此设置安装板162。安装板162也为圆盘,其直径等于模具10的外径,使安装板162可以封盖模具10的端部。安装板162设有第一安装孔1621、两个第二安装孔1622、四个第三安装孔1623。第一安装孔1621位于安装板162的中心,用于后期加热装置100安装至模具10的内腔中后吊运模具10。两个第二安装孔1622位于第
一安装孔1621的两侧且与第二限位孔1612对应设置,用于安装板162与限位板161固定连接,即在对应的第二安装孔1622和第二限位孔1612中穿设紧固件,如相互配合的螺柱、螺母,使安装板162与限位板161实现固定连接,且通过螺栓连接能够调节安装板162与限位板161之间的距离,使之与模具10安装段11的长度对应匹配,即确保限位板161卡接在卡接部13上的同时安装板162封盖模具10的端部。四个第三安装孔1623沿安装板162的周向分布在安装板162的边缘,用于安装板162与模具10固定连接,具体地,模具10安装段11远离模芯段12的端部设有四个与第三安装孔1623对应的模具安装孔,在对应的第三安装孔1623与模具安装孔中穿设螺栓并拧紧,使安装板162与模具10实现固定连接,最终安装板162封盖模具10的端部使加热装置100在模具10的内腔中沿模具10的周向位置固定。
4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限位板、安装板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等,只要限位板能够使加热装置在模具的内腔中沿模具的轴向位置固定,安装板能够封盖模具的端部即可。
44.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板161与连接轴110之间、安装板162与限位板161之间、安装板162与模具10之间均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连接可靠、安装拆卸方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限位板与连接轴之间、安装板与限位板之间、安装板与模具之间也可以通过卡设连接等方式连接,只要能够使限位板与连接轴之间、安装板与限位板之间、安装板与模具之间连接可靠即可。
4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安装孔和第二限位孔的数量也可以不是两个,如三个、四个等,只要能够实现安装板与限位板的固定连接即可;第三安装孔与模具安装孔的数量也可以不是四个,如三个、五个、六个等,只要能够使加热装置在模具的内腔中沿模具的周向位置固定即可。
46.参阅图2,加热装置100还包括两个定位件170,与连接轴110相互连接,两个定位件170位于加热件120的两端且紧贴隔热板150外侧,用于定位加热件120。具体地,定位件170为定位螺母170,两个定位螺母170旋紧在连接轴110上,并且紧贴加热件120两端的隔热板150的外侧,使加热件120在连接轴110上的位置固定。通过调节两个定位螺母170在连接轴110上的位置,可以调节加热件120在连接轴110上的位置,进而调节加热装置100安装至模具10的内腔中后加热件120与模具10的相对位置,从而控制模具10的加热区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定位件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如螺钉、销钉等,只要能够将加热件固定在连接轴上即可。
47.继续参阅图1-图6,加热装置100安装在模具10的内腔中后,各子加热件121和各测温件140的导线穿设在各隔热板150的第二通孔154中,进而从距离安装组件160最远的隔热板150上的第二通孔154穿出,最终穿出模芯段12远离安装段11的端口并接入电控柜,实现加热装置100的精准控温功能。
48.在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空心管件的拉挤成型工艺,采用上述加热装置100对模具进行加热,沿拉挤前进方向,加热区域设有预热区、凝胶区、成型区,且预热区和凝胶区的温度低于成型区的温度,能够使空心管件逐渐升温,使其固化完全,减少产品内部缺陷,稳定产品质量。
49.参阅图6,采用上述的模具10作为芯模10,上述加热装置100安装至芯模10的内腔中后,沿拉挤前进方向a,加热件120在芯模10内部形成加热区域,四个子加热件121依次形
成芯模预热区a、芯模凝胶区b、芯模第一成型区c1、芯模第二成型区c2。同时,空心管件的拉挤成型模具还包括外模(图未示),外模套设在芯模10的外周并与芯模10之间形成用于空心管件成型的环形通道,在空心管件拉挤过程中,需同时对芯模10和外模进行加热,以使空心管件的内外表面同时固化,因此在外模的外部通过烘箱等设备对外模进行加热,并且在沿芯模10的径向上,外模对应芯模10的区域也对应设置外模预热区、外模凝胶区、外模第一成型区和外模第二成型区。
50.其中,芯模10与外模对应的各加热区域的温度相等,确保成型的空心管件受热均匀,即芯模预热区a的温度与外模预热区的温度相等,以下统称为预热区;芯模凝胶区b的温度和外模凝胶区的温度相等,以下统称为凝胶区;芯模第一成型区c1的温度和外模第一成型区的温度相等,以下统称为第一成型区;芯模第二成型区c2的温度和外模第二成型区的温度也相等,以下统称为第二成型区。
51.在本实施方式中,预热区的温度为80℃~130℃;凝胶区的温度为110℃~150℃;成型区的温度为140℃~180℃。即预热区的温度可以是80℃~130℃范围内的任一数值,只要在80℃~130℃范围即可,凝胶区、第一成型区、第二成型区同理,在此不再赘述。
52.进一步地,预热区、凝胶区、第一成型区的温度递增,第二成型区的温度低于第一成型区的温度,可以使空心管件从预热区到第一成型区的拉挤过程中,逐渐升温,固化完全,而经过第二成型区后,空心管件温度降低,与室温之间的温差减小,以减少产品内部缺陷,稳定产品质量。举例而言,一实施方式中,预热区的温度为90℃,凝胶区的温度为110℃,第一成型区的温度为180℃,第二成型区的温度为150℃,也可以预热区的温度为85℃,凝胶区的温度为125℃,第一成型区的温度为175℃,第二成型区的温度为155℃,只要满足上述温度条件即可,不再赘述。
53.在本实施方式中,芯模10内部和外模外部均设置四个加热区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热区域的设置数量也可以为五个、六个等,以满足不同产品的成型工艺设计需求,只要芯模内部和外模外部的加热区域对应匹配,能够保证产品的固化效率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54.在本实施方式中,拉挤速度为5mm/min~180mm/min,由于本拉挤成型工艺采用加热装置100对芯模10进行分段加热,可以提高拉挤速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仅对芯模进行整段加热的拉挤成型工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拉挤成型工艺,拉挤速度的上限由90mm/min提升至180mm/min,同一产品线上产能提升100%。
55.此外,采用上述拉挤成型工艺,产品报废损失减少20%,良品率提高约60%,显著提升生产效能。
5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的加热装置包括连接轴、加热件、导热弹性件,具有以下优点:1)通过导热弹性件紧密夹设在加热件与模具的内壁之间,使加热件与模具之间实现接触式加热,减少热量的损失,加热效率高,能耗利用率提升60%;2)测温件用于测温的端部与模具的内壁紧密接触,所测温度就是模具的实际温度,准确性高,有助于生产过程中模具实现精准控温;3)若干个相互配合的子加热件、隔热板、导热弹性件、测温件,能够形成若干个精准控温的加热区,实现分段控温功能,配合拉挤成型工艺使用,产品质量稳定,且能够实现产能翻倍提升,产品报废损失减少20%,良品率提高60%,显著提升生产效能。
5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轴,用于将所述加热装置安装在模具内部;加热件,固定在所述连接轴上,所述加热件包括若干沿所述加热件轴向间隔设置的子加热件;导热弹性件,紧密夹设在所述子加热件与所述模具的内壁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个测温件,所述测温件固定在所述子加热件上且与所述导热弹性件紧密接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件用于测温的端部伸出所述导热弹性件的外表面且与所述模具的所述内壁紧密接触。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子加热件之间通过隔热板连接固定。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中心设有用于穿设所述连接轴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两侧设有两个用于穿设所述子加热件和所述测温件的导线的第二通孔;所述隔热板套设在所述连接轴的外周且封盖所述子加热件的端部。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加热件包括电热丝、若干个绝缘板以及外壳,若干个所述绝缘板呈周向排列,所述电热丝缠绕在所述绝缘板外周,所述外壳包覆所述电热丝和所述绝缘板。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弹性件采用导热硅胶制成。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为聚酰亚胺板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板。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加热件、所述导热弹性件、所述测温件的数量相同且对应设置。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两个连接于所述连接轴上的定位件,两个所述定位件位于所述加热件的两端且紧贴所述隔热板外侧。
技术总结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连接轴,用于将加热装置安装在模具内部;加热件,固定在连接轴上,加热件包括若干沿加热件轴向间隔设置的子加热件;导热弹性件,紧密夹设在加热件与模具的内壁之间。本申请的加热装置采用接触式加热和接触式测温的方式,加热效率高,控温准确,并且实现加热区域的分段控温,使产品性能更稳定。性能更稳定。性能更稳定。
技术研发人员:贾见士 孙银建 国强 周正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02
技术公布日: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