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100


本实用新型涉及尾撬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



背景技术:

直升机作为20世纪航空技术极具特色的创造之一,极大的拓展了飞行器的应用范围。直升机是典型的军民两用产品,可以广泛的应用在运输、巡逻、旅游、救护等多个领域,直升机的最大时速可达300km/h以上,俯冲极限速度近400km/h,实用升限可达6000米(世界纪录为12450m),一般航程可达600~800km左右。携带机内、外副油箱转场航程可达2000km以上。根据不同的需要直升机有不同的起飞重量。当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重型直升机最大的是俄罗斯的米-26(最大起飞重量达56t,有效载荷20t)。当前实际应用的是机械驱动式的单旋翼直升机及双旋翼直升机,其中又以单旋翼直升机数量最多。

直升机在起飞或者降落时,直升机前端抬得过高或最小速度离地或大攻角着落时,直升机尾部均有可能擦地而损坏尾桨、损坏直升机、甚至发生更严重的事故;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故,需要在直升机尾部的适当部位加装擦地保护装置,降低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包括直升机尾部底板、固定座和防撞箱;

所述直升机尾部底板底部嵌设焊接有固定座,且固定座上螺栓固定有防撞箱,所述防撞箱的内部顶板上螺栓固定有电控盒,所述电控盒的内部设置有plc控制器和无线连接器;

所述电控盒底部中心处嵌设固定有距离传感器,所述防撞箱内部底板上开设有配合距离传感器使用的方形孔洞;

所述防撞箱内部底板上插接有插接轴,所述插接轴的底端贯防撞箱内部底板延伸到外侧,且插接轴的底端设置有防撞块,所述插接轴的顶端位于防撞箱的内部焊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防撞箱的内部顶板之间卡接有缓冲弹簧。

优选的,所述插接轴和防撞块为浇筑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限位块上表面开设有配合缓冲弹簧使用的圆柱形孔洞。

优选的,所述插接轴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插接轴对称分布在防撞箱内部底板的四个拐角处。

优选的,所述距离传感器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plc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无线连接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无线连接器与飞机中控屏无线连接。

优选的,所述缓冲弹簧、插接轴和防撞块处于同一竖直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该直升机尾撬装置,在直升机尾部底板上设置有防撞箱,防撞箱的内部底板上插接有插接轴,插接轴的底端设置有防撞块,在使用的过程中,当直升机尾部底板因机身倾斜块触碰地面时,此时通过防撞块的设置,使得直升机尾部底板不会与地面直接接触,有效的防止了尾桨及机身的损坏,提高了直升机使用安全性,其次当防撞块与地面接触摩擦时,此时通过缓冲弹簧的设置,通过缓冲弹簧的弹性形变,可以降低防撞块与地面的撞击力和摩擦力,降低尾桨及机身的振动,提高了直升机使用的稳定性,再有还设置有距离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可以实时采集直升机尾部底板与地面之间的间距,然后传输到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将接收的信号通过无线连接器传输到直升机中控屏,便于飞行员实时了解直升机尾部底板与地面之间的间距,为飞行员明确的防撞措施,极大化的降低了擦地事故的发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的插接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的程序框图。

图例说明:

1、直升机尾部底板;2、固定座;3、防撞箱;4、电控盒;5、plc控制器;6、方形孔洞;7、距离传感器;8、无线连接器;9、插接轴;10、防撞块;11、限位块;12、缓冲弹簧;13、圆柱形孔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包括直升机尾部底板1、固定座2和防撞箱3;

直升机尾部底板1底部嵌设焊接有固定座2,且固定座2上螺栓固定有防撞箱3,防撞箱3的内部顶板上螺栓固定有电控盒4,电控盒4的内部设置有plc控制器5和无线连接器8;

电控盒4底部中心处嵌设固定有距离传感器7,防撞箱3内部底板上开设有配合距离传感器7使用的方形孔洞6;

防撞箱3内部底板上插接有插接轴9,插接轴9的底端贯防撞箱3内部底板延伸到外侧,且插接轴9的底端设置有防撞块10,插接轴9的顶端位于防撞箱3的内部焊接有限位块11,限位块11与防撞箱3的内部顶板之间卡接有缓冲弹簧12。

实施例二:参照图1和图2,插接轴9和防撞块10为浇筑一体化成型结构,限位块11上表面开设有配合缓冲弹簧12使用的圆柱形孔洞13,插接轴9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插接轴9对称分布在防撞箱3内部底板的四个拐角处,缓冲弹簧12、插接轴9和防撞块10处于同一竖直线上,插接轴9的底端设置有防撞块10,在使用的过程中,当直升机尾部底板1因机身倾斜块触碰地面时,此时通过防撞块10的设置,使得直升机尾部底板1不会与地面直接接触,有效的防止了尾桨及机身的损坏,提高了直升机使用安全性,其次当防撞块10与地面接触摩擦时,此时通过缓冲弹簧12的设置,通过缓冲弹簧12的弹性形变,可以降低防撞块10与地面的撞击力和摩擦力,降低尾桨及机身的振动,提高了直升机使用的稳定性。

实施例三:参照图1和图3,距离传感器7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plc控制器5的输出端与无线连接器8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无线连接器8与飞机中控屏无线连接,设置有距离传感器7,距离传感器7可以实时采集直升机尾部底板1与地面之间的间距,然后传输到plc控制器5,plc控制器5将接收的信号通过无线连接器8传输到直升机中控屏,便于飞行员实时了解直升机尾部底板1与地面之间的间距,为飞行员明确的防撞措施,极大化的降低了擦地事故的发生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直升机尾部底板(1)、固定座(2)和防撞箱(3);

所述直升机尾部底板(1)底部嵌设焊接有固定座(2),且固定座(2)上螺栓固定有防撞箱(3),所述防撞箱(3)的内部顶板上螺栓固定有电控盒(4),所述电控盒(4)的内部设置有plc控制器(5)和无线连接器(8);

所述电控盒(4)底部中心处嵌设固定有距离传感器(7),所述防撞箱(3)内部底板上开设有配合距离传感器(7)使用的方形孔洞(6);

所述防撞箱(3)内部底板上插接有插接轴(9),所述插接轴(9)的底端贯防撞箱(3)内部底板延伸到外侧,且插接轴(9)的底端设置有防撞块(10),所述插接轴(9)的顶端位于防撞箱(3)的内部焊接有限位块(11),所述限位块(11)与防撞箱(3)的内部顶板之间卡接有缓冲弹簧(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轴(9)和防撞块(10)为浇筑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限位块(11)上表面开设有配合缓冲弹簧(12)使用的圆柱形孔洞(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轴(9)共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插接轴(9)对称分布在防撞箱(3)内部底板的四个拐角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传感器(7)的输出端与plc控制器(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且plc控制器(5)的输出端与无线连接器(8)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无线连接器(8)与飞机中控屏无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弹簧(12)、插接轴(9)和防撞块(10)处于同一竖直线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直升机尾撬装置,包括直升机尾部底板、固定座和防撞箱,所述直升机尾部底板底部嵌设焊接有固定座,且固定座上螺栓固定有防撞箱,所述防撞箱的内部顶板上螺栓固定有电控盒,所述电控盒的内部设置有PLC控制器和无线连接器。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的过程中,当直升机尾部底板因机身倾斜块触碰地面时,此时通过防撞块的设置,使得直升机尾部底板不会与地面直接接触,有效的防止了尾桨及机身的损坏,提高了直升机使用安全性,其次当防撞块与地面接触摩擦时,此时通过缓冲弹簧的设置,通过缓冲弹簧的弹性形变,可以降低防撞块与地面的撞击力和摩擦力,降低尾桨及机身的振动,提高了直升机使用的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彬;陈维;尹泽霖;陈文章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荣力航空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0.21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1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