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门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防盗门锁。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日常生活用品不断的与现代科技结合发展,门锁的形式也日趋智能与多样化,在门锁领域中最为核心的关注点在于:门锁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等。
而现有的智能门锁通常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目前市场上的指纹门锁内部设置的离合器在用户进行非常规操作,例如用户对指纹芯片长期按压或者短期频繁的开锁时,电机在收到指令后长期运转非常容易出现负载的状态,严重降低了电机的使用寿命;2.防盗性能较差,部分智能门锁由于加工精度存在问题,导致锁体在与门体的安装过程中存在微小的间隙,不法分子利用了利用间隙的存在对门锁进行暴力解锁,实施盗窃;3.为节约生产成本,部分智能门锁选用塑料材质进行加工,这使得门锁的机械耐久性较底,且门锁对于抗电磁干扰的性能也较低,不法分子可以利用特斯拉线圈对门锁进行干扰以实现开锁行窃;4.用户在对智能锁进行解锁操作时不能迅速的得到反馈信息,从而对门锁进行多次开启或者其他误操作,容易导致设备内部的控制系统失灵;5.部分智能门锁的设置有反馈提示设备,但反馈提示音量较大,用户在夜晚对门锁进行开启时,容易吵醒熟睡中的其他人,从而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智能防盗门锁,旨在解决现有智能门锁防盗性能较差和未设置开锁提示用户使用感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防盗门锁,包括外执手机构,内执手机构和锁体机构,所述锁体机构包括第一锁体装置,第二锁体装置,锁舌装置和传动杆,所述外执手机构穿过所述第一锁体装置,所述传动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锁体装置与所述外执手机构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锁体装置与所述内执手机构连接,且所述传动杆的中部穿过所述锁舌装置,所述内执手机构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二锁体装置;
所述第一锁体装置包括驱动件和离合器组件,所述驱动件嵌合设置在所述外执手机构内,所述离合器组件与所述驱动件连接;
所述第一锁体装置与所述第二锁体装置的内侧均设有防盗盖。
优选地,所述离合器组件包括离合器母,离合器公,转子和解锁柱,所述离合器公的一端与所述传动杆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离合器母连接,所述转子的一端嵌设于所述离合器公内,其另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连接,且所述转子与所述离合器公留有空隙,所述解锁柱设于所述离合器公与所述转子的空隙内;所述转子的表面对称设有第一凹位,所述离合器公的表面对称设有第二凹位。
优选地,所述转子的端部设有限位柱。
优选地,所述外执手机构和所述内执手机构的端部均设有旋转柱,所述第一锁体装置和所述第二锁体装置均设有传动片和弹簧,所述传动片和所述弹簧卡接设置于所述旋转柱,所述弹簧位于所述传动片的外侧;所述传动片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弹簧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锁体装置设有第一面盖,所述第一面盖的内侧设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锁体装置设有第二面盖,所述第二面盖的内侧设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均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卡接设置。
优选地,所述外执手机构的顶端设有通孔,所述外执手机构还设有指纹采集装置,所述指纹采集装置设于所述外执手机构内,所述指纹采集装置包括指纹芯片和主控板,所述指纹芯片嵌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主控板设置在所述指纹芯片的下端;所述第一锁体装置还包括密码组件,所述密码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锁体装置内,所述密码组件包括按键和密码板,所述第一面盖设有安装孔,所述按键嵌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密码板设置在所述按键的底端。
优选地,所述外执手机构还包括发声部,所述发声部设于所述外执手机构的底端;所述外执手机构的底端设有出声口。
优选地,所述外执手机构还包括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设于所述旋转柱靠近所述外执手机构的一端;所述发光装置包括光圈板和传光片,所述传光片设于所述外执手机构与所述旋转柱的连接处,所述光圈板卡接设置于所述外执手机构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内执手机构的顶端设有用于容纳电源的电源安装位,所述电源安装位的末端设有盖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面盖的外侧设有充电口。
优选地,所述外执手机构与所述内执手机构为锌合金材质。
本实用新型智能防盗门锁较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1.通过第一锁体装置和第二锁体装置上防盗盖的设置,避免了非正常用户利用门体与锁体装置之间的间隙,将解锁工具伸入门锁内部进行暴力解锁,实施盗窃的行为。
2.通过密码组件和指纹采集装置的独立设置,可以实现两种开启门锁的方式,便于用户操作。并且当其中一个开锁装置出现电子故障时,不会导致整个锁体故障而出现不能开门的现象。
3.通过发声部的设置,可以对智能防盗门锁的开启给用户提供提示,对于非正常用户的指纹识别和错误的密码输入,发声部语音播报错误。并且在连续识别和输入错误后将会自动触发门锁报警,以此对于非法开锁起到震慑作用。而当用户在夜间归来时为了保持安静的使用环境,用户可以长按按键一秒,此后智能防盗门锁进入到静音模式,此时用户操作门锁时将不会发出任何声音。当门锁的电源处于较低电量的时,发声部还会做出电量过低的提示,用户可以对门锁实行更换电源。
4.通过发光装置的设置,用户可以更为直观的与门锁进行交互使用。在用户获得开锁权限的情况下,光圈板的绿色流水灯亮起;在错误的开锁锁情况下,光圈板的红色流水灯亮起。
5.通过充电口的设置,在门锁的电源未及时更换导致门锁不能正常开启的情况下使用,可以利用数据线插入充电宝和充电口对门锁进行充电,从而实现门锁的开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防盗门锁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智能防盗门锁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智能防盗门锁第一锁体装置的第一面盖未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智能防盗门锁第一锁体装置的第一面盖开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智能防盗门锁的第一锁体装置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智能防盗门锁的第二锁体装置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智能防盗门锁的发声部和指纹采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智能防盗门锁的驱动件、离合器母和传动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的智能防盗门锁处于关锁状态下的离合器组件和传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智能防盗门锁处于关锁状态再转动外执手机构的离合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智能防盗门锁处于开锁状态下的离合器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防盗门锁。智能防盗门锁安装在门体上以防止未获得权限的用户对门锁进行开启的行为。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1所示,所述智能防盗门锁,一种智能防盗门锁,包括外执手机构1,内执手机构2和锁体机构3,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体机构3包括第一锁体装置31,第二锁体装置32,锁舌装置33和传动杆34,所述外执手机构1穿过所述第一锁体装置31,所述传动杆34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锁体装置31与所述外执手机构1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锁体装置32与所述内执手机构2连接,且所述传动杆34的中部穿过所述锁舌装置33,所述内执手机构2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二锁体装置32;
所述第一锁体装置31包括驱动件311和离合器组件312,所述驱动件311的一端嵌合设置在所述外执手机构1内,所述离合器组件312与所述驱动件311连接;
所述第一锁体装置31与所述第二锁体装置32的内侧均设有防盗盖35。
具体的,如图1至图2所示,外执手机构1和第一锁体装置31安装在门体的外侧,内执手机构2和第二锁体装置32安装在门体的内侧,用户扭动外执手机构1和内执手机构2都可以实现锁体装置3中传动杆34的转动,嵌合设置在门体内的锁舌装置33由于传动杆34的带动锁舌向内缩进,从而实现门体的开启。并且外执手机构1和内执手机构2均为独立设置,在与门体拆卸后还可以装配于其他面盖。第一锁体装置31和第二锁体装置32用于其它元件在其内部的设置,并且与门体的安装面积更大,智能防盗门锁的设置更为稳定。第一锁体装置31和第二锁体装置32还设有销钉对两者进行固定,避免出现由于外执手模块1和内执手模块2向外的拉力过大,导致第一锁体装置31、第二锁体32与门体的连接被破坏的情况。第一锁体装置31由于设置有离合器组件312,因此需要输入正确的权限使得驱动件311和离合器组件312处于正确的位置时锁体装置33才会向内缩进,门体开启。第二锁体装置32未设置离合器,因此用户转动内执手模块2时便可以实现门体从内部开启。
防盗盖35的设置是用于防止第一锁体装置31在与门体安装完成后,与门体间存在部分空隙,而非正常用户可以利用这部分空隙的存在伸入解锁工具对门锁进行暴力解锁,实施盗窃。而第一锁体装置31内侧设置的防盗盖35,可以使第一锁体装置31与门体、第二锁体装置32与门体均形成密闭的空腔结构,用于防盗,并且还可以阻挡空气中的尘埃进入到第一锁体装置31和第二锁体装置32的内部,灰尘堆积影响其他部件的正常使用。
具体的,如图8至图11所示,所述离合器组件312包括离合器母3121,离合器公3122,转子3123和解锁柱3124,所述离合器公3122的一端与所述传动杆34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离合器母3121连接,所述转子3123的一端嵌设于所述离合器公3122内,其另一端与所述驱动件311连接,且所述转子3123与所述离合器公3122留有空隙,所述解锁柱3124设于所述离合器公3122与所述转子3123的空隙内;所述转子3123的表面对称设有第一凹位3125,所述离合器公3122的表面对称设有第二凹位3126。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311具体为电机,在门锁处于关锁状态时,第一凹位3125、解锁柱3124和第二凹位3126处于同一直线上,用户该状态下扭动外执手机构1,此时离合器母3121由于解锁柱3124、第一凹位3125和第二凹位3126的卡接无法带动离合器公3122一起联动,从而无法传动带动锁舌装置33的缩进开锁。当电机接收到开锁权限时,电机带动离合器组件312的转子3123转动90°后,解锁柱3124随着转子3123共同运动转移至第二凹位3126中,此时用户转动外执手机构1,离合器母3121带动解锁柱3124进行联动,以此带动锁舌装置33的缩进实现开锁。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开锁10秒之后驱动件311会自动复位,驱动件311反转90°带动转子3123反转,使得第一凹位3125、第二凹位3126再次对准解锁柱3124,离合器母3121与离合器公3122再次失去联动能力,从而回到锁门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转子3123的端部设有限位柱3127。如此,转子3123上设置的限位柱3127可以与离合器母3121前端的开口对应,对转子3123的位置进行矫正,由于限位柱3127的凸出设置,使得转子3123只允许在离合器母3121前端的开口范围内进行转动,从而可以确保整个开锁流程的顺畅,并且使开锁形式更为稳定,避免了用户输入正确的权限但转子3123脱离原位置,出现用户不能开锁的现象。
进一步地,所述外执手机构1和所述内执手机构2的端部均设有旋转柱4,所述第一锁体装置31和所述第二锁体装置32均设有传动片5和弹簧6,所述传动片5和所述弹簧6卡接设置于所述旋转柱4,所述弹簧6位于所述传动片5的外侧;所述传动片5设有第一限位部51,所述弹簧6设有第二限位部61,所述第一锁体装置31设有第一面盖313,所述第一面盖313的内侧设有第一凸出部3131,所述第二锁体装置32设有第二面盖321,所述第二面盖321的内侧设有第二凸出部3211,所述第一限位部51、所述第二限位部61均与所述第一凸出部3131和所述第二凸出部3211卡接设置。
具体地,旋转柱4的设置主要是便于用户对外执手机构1和内执手机构2的转动。当顺时针转动外执手机构1和内执手机构2时,与第一锁体装置31和所述第二锁体装置32连接的传动片5和弹簧6同时转动,而第一面盖313和第二面盖321与门体均为固定设置,因此第一限位部51、第二限位部61与第一凸出部3131和第二凸出部3211脱离实现门锁的开启。当用户未获得权限时,第一限位部51、第二限位部61与第一凸出部3131和第二凸出部3211实现卡接,不能实现门体的开启。
进一步地,所述外执手机构1的顶端设有通孔11,所述外执手机构1还设有指纹采集装置12,所述指纹采集装置12设于所述外执手机构1内,所述指纹采集装置12包括指纹芯片121和主控板122,所述指纹芯片121嵌设于所述通孔11内,所述主控板122设置在所述指纹芯片121的下端;所述第一锁体装置31还包括密码组件314,所述密码组件314设于所述第一锁体装置31内,所述密码组件314包括按键3141和密码板3142,所述第一面盖313设有安装孔3132,所述按键3141嵌设于所述安装孔3132内,所述密码板3142设置在所述按键3141的底端。
如此,智能防盗门锁可以采用两种开锁方式,包括:指纹开启和密码开启,而指纹采集装置12和密码组件314均为独立设置,分别设置在外执手机构1和第一锁体装置31中,都可以实现对门体的开启,当其中一个开锁装置出现电子故障时,不会导致整个锁体故障出现用户不能打锁的现象。
指纹采集装置12主要是对用户的指纹进行识别,指纹芯片121识别到正确的指纹后,通过主控板122发送指令至锁体机构3,锁舌装置33向内缩进实现门体的开启。通过指纹解锁方式还可以设置锁体装置3的通开模式,当用户需要频繁进入屋内时,为了保证出入的便捷性及降低门锁损耗,锁舌装置33在得到正确的开启权限后,驱动件311转动90°,此时离合器母3121与离合器公3122进入联动状态,当转动外执手机构1时用户保持指纹按压10秒,电机在复位90°时由于解锁柱3124正处于第二凹位3126中,并且解锁柱3124与转子3123正处在同一直线上,由于第二凹位3126为弧形的设置,应力作用于解锁柱3124会对转子3123产生挤压,导致驱动件311在复位时无法带动转子3123,此后门锁进入到通开模式,当用户再次输入指纹时,主控板122向驱动件311发送权限,门锁将会解除通开模式,通开模式的设置避免了由于频繁操作门锁和误操作所导致的电机负载过大而被损坏的情况。
密码组件314则用于用户输入密码实现对门锁的开启,当在按键3141处输入正确的密码后,密码板3142可以传送指令至驱动件311,驱动件311带动整个离合器组件312转动,从而实现锁舌装置33的缩进,门体得以开启。
具体地,所述外执手机构1还包括发声部13,所述发声部13设于所述外执手机构1的底端;所述外执手机构1的底端设有出声口14。
通过发声部13的设置,可以对智能防盗门锁的开启给用户提供提示,对于非正常用户的指纹识别和错误的密码输入,发声部13语音播报错误。并且在连续识别和输入错误后将会自动触发门锁报警,发声部13从出声口14处传递警报声,以此对于非法开锁起到震慑作用。在警报情况下用户有三次输入正确权限的机会用于警报的解除,继续输入和识别错误门锁将进入自锁状态,自锁状态保持5分钟。当用户在夜间归来时为了保持安静的使用环境,用户可以长按按键3141一秒,此后智能防盗门锁进入到静音模式,此时用户操作门锁时将不会发出任何声音,防止门锁的操作声音过大影响其他人睡眠的现象。在门锁的电源处于较低电量的情况时,发声部13会做出电量过低的提示,用户可以对门锁实行更换电源,并且此时用户还可以对门锁进行100次的开启。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外执手机构1还包括发光装置15,所述发光装置15设于所述旋转柱4靠近所述外执手机构1的一端;
所述发光装置15包括光圈板151和传光片152,所述传光片152设于所述外执手机构1与所述旋转柱4的连接处,所述光圈板151卡接设置于所述外执手机构1的端部。
如此,发光装置15上设置的光圈板151可以用于光效的反馈,用户可以更为直观的与门锁进行交互使用。此时光圈板151的灯珠可以通过设置在其前端的传光片152透光,传光片152可以使得光圈板151的光线的散发更为集中。在用户获得开锁权限的情况下,光圈板151的绿色流水灯亮起;在错误的开锁锁情况下,光圈板151的红色流水灯亮起,由此用户可以判断是否门锁有准确的读取指纹和输入正确的密码。
具体的,所述内执手机构2的顶端设有用于容纳电源的电源安装位21,所述电源安装位21的末端设有盖体22。可以理解,电池可以安装于电源安装位21中,用于对智能防盗门锁提供能源,保持门锁的正常运行,电源安装位21设置于内执手机构2内,缩小了锁体的整体结构,并且便于电池的更换,通过扭开盖体22进行电池的更换。具体的,取开盖体22后,将电池的正极对准内执手机构2通过正极取电弹簧和正极取电座进行正极取电,由于盖体22本身具有导电性,可以利用电池的性质通过盖体22进行负极导电,此时整锁处于负极状态,整锁的负极状态更有利于静电的排放。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面盖313的外侧设有充电口16。如此,充电口16的设置,当用户外出长期不在家时电池进入无电状态,门锁的电源未得到及时更换导致门锁不能正常开启,此时可以利用充电宝连入数据线至充电口16对门锁进行充电,从而用户可以开启门锁。
进一步地,所述外执手机构1与所述内执手机构2为锌合金材质。锌合金是以锌为基础加入其他元素组成的合金,常用的合金元素有铝、铜、镁、镉、铅、钛等,锌合金的机械耐久性较好,在生产中也易于加工,在作为门锁材料的使用过程中可以抵御水气侵蚀和氧化作用,并且具有良好的抗电磁场性能,在射频干扰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屏蔽材料,从而可以抵御特斯拉线圈和其他电磁的干扰,避免门锁被不法分子开启行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1.一种智能防盗门锁,包括外执手机构,内执手机构和锁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体机构包括第一锁体装置,第二锁体装置,锁舌装置和传动杆,所述外执手机构穿过所述第一锁体装置,所述传动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锁体装置与所述外执手机构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锁体装置与所述内执手机构连接,且所述传动杆的中部穿过所述锁舌装置,所述内执手机构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二锁体装置;
所述第一锁体装置包括驱动件和离合器组件,所述驱动件嵌合设置在所述外执手机构内,所述离合器组件与所述驱动件连接;
所述第一锁体装置与所述第二锁体装置的内侧均设有防盗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盗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组件包括离合器母,离合器公,转子和解锁柱,所述离合器公的一端与所述传动杆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离合器母连接,所述转子的一端嵌设于所述离合器公内,其另一端与所述驱动件连接,且所述转子与所述离合器公留有空隙,所述解锁柱设于所述离合器公与所述转子的空隙内;
所述转子的表面对称设有第一凹位,所述离合器公的表面对称设有第二凹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防盗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的端部设有限位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盗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执手机构和所述内执手机构的端部均设有旋转柱,所述第一锁体装置和所述第二锁体装置均设有传动片和弹簧,所述传动片和所述弹簧卡接设置于所述旋转柱,所述弹簧位于所述传动片的外侧;
所述传动片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弹簧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锁体装置设有第一面盖,所述第一面盖的内侧设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锁体装置设有第二面盖,所述第二面盖的内侧设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均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和所述第二凸出部卡接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盗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执手机构的顶端设有通孔,所述外执手机构还设有指纹采集装置,所述指纹采集装置设于所述外执手机构内,所述指纹采集装置包括指纹芯片和主控板,所述指纹芯片嵌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主控板设置在所述指纹芯片的下端;
所述第一锁体装置还包括密码组件,所述密码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锁体装置内,所述密码组件包括按键和密码板,所述第一面盖设有安装孔,所述按键嵌设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密码板设置在所述按键的底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盗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执手机构还包括发声部,所述发声部设于所述外执手机构的底端;
所述外执手机构的底端设有出声口。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防盗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执手机构还包括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设于所述旋转柱靠近所述外执手机构的一端;
所述发光装置包括光圈板和传光片,所述传光片设于所述外执手机构与所述旋转柱的连接处,所述光圈板卡接设置于所述外执手机构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盗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执手机构的顶端设有用于容纳电源的电源安装位,所述电源安装位的末端设有盖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盗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盖的外侧设有充电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盗门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执手机构与所述内执手机构为锌合金材质。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