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稻虾池塘循环流水的增氧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83


本实用新型属于稻虾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稻虾池塘循环流水的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稻虾连作是利用稻田种植一季稻再养殖-季小龙虾,稻虾连作的生产模式能充分合理利用稻田资源,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主要集中在节肥、节药、抑制稻田草害、改善土壤和水质等方面,可使种养效益成倍增长。稻虾连作养殖适宜农村千家万户开展,投入小,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水塘增氧是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以确保水中的小龙虾不会缺氧,同时也能抑制水中厌氧菌的生长,防止池水变质威胁其生存环境。灌水后的稻虾塘,需要向水体增氧,但因水塘较大,且一个地方放置增氧装置后,很明显的观察到,增氧后的水体在一定半径范围内循环翻涌,而不会让增氧后的水体扩大到整个水塘,因而我们常见的同一个水塘中需放置多个增氧装置,这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稻虾池塘循环流水的增氧装置。本实用新型具仅使用一个增氧装置就可实现对整个稻虾塘实现供氧和水循环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稻虾池塘循环流水的增氧装置,该装置包括定向引导件、增氧机、基座池和增氧格,所述定向引导件和所述增氧格设置在所述稻虾塘内,所述稻虾塘内稻虾活动空间设置为供水流循环的回路;所述定向引导件横设在该稻虾活动空间回路的截面处,所述定向引导件的长度略大于该回路的宽度,所述增氧格靠近所述定向引导件设置,所述定向引导件朝向所述增氧格设置的一侧为该循环水流流出侧;所述增氧机排气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增氧格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增氧格的数量与所述稻虾塘的养殖空间相适配;所述定向引导件和所述增氧格通过支架固定,所述基座池将所述定向引导件、所述增氧格和所述支架合围在其中;设所述基座池的引导水流流出侧为第一档壁,引导水流流入侧为第二档壁,所述第一档壁和所述第二档壁相向设置;所述第一档壁、所述第二档壁和所述基座池的顺着水流方向的另外两个侧壁形成循环流道,循环流道与所述定向引导件使水流有序循环。

优选的,所述定向引导件设置为用于辅助引导所述增氧格排氧方向的倾斜状引导面,该倾斜状引导面向水流前进方向倾斜,使该倾斜状引导面与所述增氧格所铺设的面形成锐角;所述增氧格设置在该倾斜状引导面高度的1/2处至底部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二档壁的高度为15-25cm;所述第一档壁的高度高于所述稻虾塘内稻茬顶部的40-50c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水塘增氧是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以确保水中的小龙虾不会缺氧,同时也能抑制水中厌氧菌的生长,防止池水变质威胁其生存环境,以往灌水后的稻虾塘,需要向水体增氧,因水塘较大,且一个地方放置增氧机后,氧气在水体中固定的一块位置点排出,使得增氧后的水体在半径较小的范围内循环翻涌,而不会让增氧后的水体扩大到整个水塘,因而我们常见的同一个水塘中需放置多个增氧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循环流道配合定向引导件的使用,保证了通过增氧格排出的氧气随着水流朝向一个方向流动,避免水流原地翻滚,所增加的氧气能较好的扩散至整个稻虾塘内,增氧的水流会顺着引导方向向同一方向前进循环。改善了稻虾塘的整体水质,避免水质恶化,同时为养殖户降低了生产成本,在同一稻虾塘里使用一组增氧机构所能达到的效果等同于使用几个增氧机所能达到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定向引导件设置成倾斜状的引导面,并将增氧格设置在合适的位置,从而促进水流朝向设定好的方向循环,且增氧格设置的高度有助于增氧后的水流在水面以下合适位置运动。

(3)本实用新型通过支架和基座池的使用,不仅对定向引导件和增氧格起到固定稳定的作用,避免在增氧机构工作过程中水塘里的泥浆堵塞氧气排出口,稳定了向水体增氧的工作,且基座池的高度高于稻虾塘内稻茬顶部的高度配合增氧格设置的高度,保证了增氧后的水流在水中合适深度运动循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稻虾塘结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履带收割机上凝结物料供应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碎末引导部结构局部剖视图、存储体结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增氧机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基座池结构内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增氧机构使用状态中、稻虾塘结构内部的水体循环增氧方向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增氧机构使用状态中、稻虾塘结构内部水体循环增氧方向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增氧机构使用状态中、稻虾塘结构内部水体循环增氧方向示意图三

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1-稻虾塘2-履带收割机3-碎末引导部10-增氧机构

11-定向引导件12-增氧机13-增氧格14-支架15-基座池

151-第一档壁152-第二档壁20-凝结物料供应装置

21-物料存储部211-存储体212-盖帽

213-搅拌部2131-搅拌叶22-物料排出部23-物料供应部

24-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9所示,该系统主要包括履带收割机1、设置在履带收割机1上的碎末引导部3和凝结物料供应装置20、设置在碎段凝结装置20内的泥浆液、设置在稻虾塘1内的增氧机构10,其中增氧机构10主要包括定向引导件11、增氧机12和增氧格13;增氧机构10、碎末引导部3和凝结物料供应装置20相互配合,用于实现秸秆全部还田并改善稻虾塘1内的土壤及水质。以下根据整个系统的使用顺序依次详细介绍上述结构。

一、履带收割机2,如图2-4所示

碎末引导部3设置在履带收割机2排料口处,碎末引导部3与履带收割机2的排料口相连通,凝结物料供应装置20与碎末引导部3相配合将秸秆碎段凝结;碎末引导部3为将物料排出部22合围在其内的合围状,碎末引导部3的顶部和底部均开口分别用于入料和出料,碎末引导部3的上段内径大于下段内径,物料排出部22处于上段和下段连接处或者连接处以下的位置;碎末引导部3和物料排出部22之间的空间供混合后的泥浆液和秸秆碎段通过,物料排出部22的排料口朝向碎末引导部3的侧壁设置。

这里,碎末引导部3的内壁与物料排出部22的外壁之间的距离为10-25厘米。该实施例生产中秸秆碎段的长度小于碎末引导部3的内壁与物料排出部22的外壁之间的距离。实际操作中会在秸秆干燥的时候通过履带收割机2加工,因秸秆的特性,打碎的秸秆碎段具有蓬松性,会布满碎末引导部3和物料排出部22之间的空间,泥浆液从垂直于秸秆碎段排出的方向,从物料排出部22向外涌出,排出的过程中挤压蓬松的秸秆碎段,泥浆从而穿透最贴近泥浆的秸秆碎段,而晕染至离自己较远的秸秆碎段,也因泥浆液不通过其它动力排出,因而碎末引导部3的内壁一般不会污染上泥浆液堵塞和物料排出部22之间的空间;通过碎末引导部3流出的秸秆碎段大部分与泥浆液结合即可。为了避免碎末引导部3的内壁被泥浆液污染严重,碎末引导部3的内壁和物料排出部之间的距离可适当增加3-5cm,碎末引导部3的内壁和物料排出部之间的距离为20厘米为较合适。

针对凝结物料供应装置20进行说明:

凝结物料供应装置20包括物料存储部21,还包括将物料存储部21内的物料朝向物料存储部21周侧的碎末秸秆排出的物料排出部22;物料存储部21内的物料设置为泥浆液。值得注意的是,泥浆液由水和干泥块混合均匀组成的半流体,泥浆液中干泥块占泥浆液的重量百分比为40%-70%。

更进一步的,物料存储部21包括存储体211和设置在存储体211上的盖帽212,半流体的泥浆液设置在存储体211内,盖帽212活动设置在存储体211开口的顶部;盖帽212的顶面呈上尖下宽的锥面状,盖帽212上设有便于拿取盖帽212的把手;物料存储部21内设置有搅拌部213;搅拌部213通过电机带动。物料排出部22为开设在存储体211侧壁周围的通孔,物料排出部22位于碎末引导部3出料口处的1/3处。

实施例中,搅拌部213中搅拌杆的端部贯穿并延伸出盖帽211,该搅拌部213的端部与履带收割机2上设置的电机电连接;值得注意的是,当秸秆碎段与泥浆液结合后应避免因离碎末引导部3的出料口较远而粘粘在碎末引导部3内壁上过多,从而影响出料口出料。

更进一步的,物料排出部22设置在存储体211侧壁底部的一周,且存储体211通过固定件固定在碎末引导部3的内部,通孔开设的方向为便于泥浆液垂直朝向秸秆碎段下落方向设置;搅拌部213由搅拌杆和搅拌叶2131构成,搅拌叶2131直立的固设在搅拌部213的外周,搅拌叶2131为带有凹凸面的板片状,搅拌叶2131设置在物料存储部21的底部;搅拌叶2131的悬伸端与存储体211的内壁之间有空隙,用于在搅拌的过程中使半流体的泥浆液涌向物料排出部22,并通过物料排出部22流出。搅拌叶2131立起的叶片高度为物料排出部22高度的1/2或以上。

更进一步的,凝结物料供应装置20还包括设置在存储体211上方的物料供应部23,以及用于连通存储体211和物料供应部23的软管24,物料供应部23通过软管24向存储体211供应半流体泥浆液,物料供应部23上设有用于控制软管24连通或者关闭的阀门,物料供应部23固定设置在履带收割机2的顶部,物料供应部23的内设置有通过电机带动的用于保持半流体的泥浆液处于混合状态的搅拌组件。

二、增氧机构10,如图5-9所示

如图5-图7所示,增氧机构10包括定向引导件11、增氧机12、基座池15和增氧格13,定向引导件11和增氧格13设置在稻虾塘1内,稻虾塘1内稻虾活动空间设置为供水流循环的回路;定向引导件11横设在该稻虾活动空间回路的截面处,定向引导件11的长度略大于该回路的宽度,增氧格13靠近定向引导件11设置,定向引导件11朝向增氧格13设置的一侧为该循环水流流出侧;增氧机12排气口通过管道与增氧格13的进气口连通;增氧格13的数量与稻虾塘1的养殖空间相适配;定向引导件11和增氧格13通过支架14固定,基座池15将定向引导件11、增氧格13和支架14合围在其中;设基座池15的引导水流流出侧为第一档壁151,引导水流流入侧为第二档壁152,第一档壁151和第二档壁152相向设置;第一档壁151、第二档壁152和基座池15的顺着水流方向的另外两个侧壁形成循环流道,循环流道与定向引导件11使水流有序循环。实际生产中,一般3-4个增氧格13,可供40-60亩的稻虾塘使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3个增氧格13,在50亩的稻虾塘内使用,避免了现有的氧气源头处的水流在一定半径范围内原地翻滚的现象。

本实施例如图5、图6所示,更进一步的,定向引导件11设置为用于辅助引导增氧格13排氧方向的倾斜状引导面,该倾斜状引导面的顶部朝向设有增氧格13的一侧倾斜,使该倾斜状引导面与增氧格13所铺设的面形成锐角;增氧格13设置在该倾斜状引导面高度的1/2处至底部之间。

本实施例如图5、图6所示,更进一步的,第二档壁152的高度为15-25cm;用于隔档循环水流回流所带来的池塘淤泥,避免淤泥堵塞增氧格13的排气孔;第一档壁151的高度高于稻虾塘1内稻茬顶部的40-50cm。使该增氧机构10在工作的过程中引导通过增氧格13排出的气体至稻茬顶部及以上的水循环。

注意,图5-图6、图7-图9中的箭头为水体循环的大致走向。其中图5-图6的箭头显示了水体通过循环流道的局部走向;图中8-9为例举的稻虾塘1的其它结构可供参考,如图8图9中的水体通过循环流道可以使增氧后的水体流向整个稻虾塘1对整个稻虾塘1都起到增氧的作用,即使不能形成完整循环,只要实现了对整个稻虾塘1增氧的目的就可以了。

下面结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该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在对抽干水的稻虾塘1施行秸秆还田前,小龙虾钻入泥土中。将配置好的泥浆液倒入物料供应部23内,并保证控制软管24开闭的阀体闭合,搅拌组件处于工作状态。当履带收割机2开始工作时,打开阀体将物料供应部23内的泥浆液通过软管24连通至存储体211内,存储体211内的搅拌部213带动搅拌叶2131转动,从而使泥浆液混入碎末引导部3内的秸秆碎段,并与秸秆碎段呈部分混合状落在密织的秸秆茬顶部,因水稻收割在10月份左右,混合着泥浆液的秸秆碎段很快就可以干固。

履带收割机2完成收割后,工作人员向稻虾塘1内灌水,此时水面在稻茬顶部以下。稻虾塘1内的钻入泥土中的的小龙虾回到稻虾塘1的水里。之后随着风、雨等天气的变化和秸秆茬的生长死亡,没有被混合泥浆液的秸秆碎段较快的掉入水塘中,而混合凝固有泥浆液的秸秆碎段,受一次或多次雨水的冲刷后,实现了秸秆碎段分若干次陆续较慢速掉落水塘的目的,从而避免了秸秆碎段一次性集中腐烂使水质发黑恶化的问题。

当秸秆碎段最终全部落入稻虾塘1并继续腐化合适时间段后,水塘内可加水高过秸秆茬,根据供氧需要,使用增氧机构10,向稻虾塘的水体内加氧,使加氧后的水体顺着稻虾塘1供水流顺着循环流道循环,从而实现一个增氧机构10带动整个稻虾塘的水循环,实现高效率的增氧。一般50亩-60亩的稻虾塘1需要3-4个增氧格13,即可。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创造,凡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稻虾池塘循环流水的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定向引导件(11)、增氧机(12)、基座池(15)和增氧格(13),所述定向引导件(11)和所述增氧格(13)设置在稻虾塘(1)内,所述稻虾塘(1)内稻虾活动空间设置为供水流循环的回路;所述定向引导件(11)横设在该稻虾活动空间回路的截面处,所述定向引导件(11)的长度略大于该回路的宽度,所述增氧格(13)靠近所述定向引导件(11)设置,所述定向引导件(11)朝向所述增氧格(13)设置的一侧为该循环水流流出侧;所述增氧机(12)排气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增氧格(13)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增氧格(13)的数量与所述稻虾塘(1)的养殖空间相适配;所述定向引导件(11)和所述增氧格(13)通过支架(14)固定,所述基座池(15)将所述定向引导件(11)、所述增氧格(13)和所述支架(14)合围在其中;设所述基座池(15)的引导水流流出侧为第一档壁(151),引导水流流入侧为第二档壁(152),所述第一档壁(151)和所述第二档壁(152)相向设置;所述第一档壁(151)、所述第二档壁(152)和所述基座池(15)的顺着水流方向的另外两个侧壁形成循环流道,循环流道与所述定向引导件(11)使水流有序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稻虾池塘循环流水的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向引导件(11)设置为用于辅助引导所述增氧格(13)排氧方向的倾斜状引导面,该倾斜状引导面向水流前进方向倾斜,使该倾斜状引导面与所述增氧格(13)所铺设的面形成锐角;所述增氧格(13)设置在该倾斜状引导面高度的1/2处至底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稻虾池塘循环流水的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档壁(152)的高度为15-25cm;所述第一档壁(151)的高度高于所述稻虾塘(1)内稻茬顶部的40-50c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属于稻虾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稻虾池塘循环流水的增氧装置,该装置包括定向引导件、增氧机、基座池和增氧格,所述定向引导件和所述增氧格设置在所述稻虾塘内,所述稻虾塘内稻虾活动空间设置为供水流循环的回路;所述定向引导件横设在该稻虾活动空间回路的截面处,所述定向引导件的长度略大于该回路的宽度,所述增氧格靠近所述定向引导件设置,所述定向引导件朝向所述增氧格设置的一侧为该循环水流流出侧;所述增氧机排气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增氧格的进气口连通。本实用新型为稻虾池塘的养殖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省人员劳动降低维修成本,同时由几个增氧机构改变成使用一个增氧机构节省了生产空间。

技术研发人员:王如峰;任信林;余红喜;奚业文;凌武海;王宇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全椒县赤镇龙虾经济专业合作社
技术研发日:2019.08.23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1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