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轧机扁头套筒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短应力轧机扁头套筒自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冶金工业轧钢机的轧钢操作,是由与主轴(1)相连的扁头套筒(3),扁头套筒(3)通过与轧辊连接的扁头(2)将动力传递给轧辊(4),以带动其转动,通常情况下,扁头(2)是与扁头套筒(3)配合使用以完成动力的传递,扁头套筒(3)起到传递轧制扭矩的作用。
然而现有的轧机每次停机换规格时,主轴相连的扁头套筒(3)中设置的扁头槽(5)为矩形槽,扁头槽(5)静止后的角度位置不确定,而且停机状态下扁头套筒(3)的角度不能改变,只能通过调整轧机扁头(2)的角度与扁头套筒(3)角度对正,才能将轧机顺利安装好,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轧机的更换时间,延长了工艺时间。因此,提供一种短应力轧机扁头套筒自定位装置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中存在的现有扁头套筒中扁头槽的角度不一致而造成轧机更换时间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短应力轧机扁头套筒自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短应力轧机扁头套筒自定位装置,包括:该扁头套筒的定位装置包括:缓冲机构、定位块和平衡块,所述缓冲机构设置在扁头套筒顶部,所述定位块为弧形瓦片状,所述定位块固定设置在扁头套筒底部,所述平衡块为弧形瓦片状,两个所述平衡块沿着扁头套筒圆周方向分别对称设置在扁头套筒的两侧弧面上;
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弧面盖、固定套筒、移动杆、缓冲垫、弹簧、半球面槽和钢球,所述扁头套筒顶壁上设置筒形空腔,所述筒形空腔底部设置有圆孔,所述圆孔与扁头套筒内部相连通,所述筒形空腔顶部设置有圆口,所述圆口与扁头套筒外部相连通;
所述弧面盖与圆口之间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弧面盖用于封闭圆口,所述筒形空腔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固定套筒、移动杆、弹簧、半球面槽和钢球,所述固定套筒顶端与弧面盖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套筒底端设置通孔,竖直设置的所述移动杆上端穿过通孔伸入固定套筒内部,且移动杆的顶端螺纹连接有缓冲垫,所述移动杆下端与半球面槽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套筒和半球面槽之间的移动杆上还套接有弹簧,所述半球面槽开口朝下设置,且钢球可在半球面槽内滚动,所述钢球设置在圆孔上方,所述钢球的直径大于圆孔的直径。
所述缓冲垫为圆形垫,所述缓冲垫的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
所述平衡块设置在扁头套筒的中部,且两个平衡块的重量相同,所述定位块的重心线与扁头套筒的径向中轴线相重合,且定位块的重量大于平衡块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短应力轧机扁头套筒自定位装置,通过在扁头套筒上加装定位装置,由于定位块的重力作用以及平衡块的平衡作用,使得轧机每次停机后扁头套筒中的扁头槽均保持水平位置,操作工在准备上线轧机时,只需将扁头转至水平位置,在安装轧机时无需过多调节扁头位置便可将轧机顺利装入,缩短了轧机的更换时间,进而节约了大量的工艺时间。
二、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短应力轧机扁头套筒自定位装置,设置的定位块和平衡块均为弧形瓦片状,可减少扁头套筒转动过程产生的阻力;同时设置的筒形空腔,可用于减缓由于定位块和平衡块的设置造成的扁头套筒具有微量偏心力,避免微量离心力对主轴和套筒的碰撞破坏,当套筒与主轴进行接触时,钢球将碰撞力转化为弹簧的弹力,避免扁头套筒的刚性破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短应力轧机扁头套筒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短应力轧机扁头套筒自定位装置的扁头套筒结构图。
图3为图2中扁头套筒的右视图
图4为图2中a处放大图。
图中1为主轴,2为扁头,3为扁头套筒,4为轧辊,5为扁头槽,6为缓冲机构,7为定位块,8为平衡块,9为筒形空腔,61为弧面盖,62为固定套筒,63为移动杆,64为缓冲垫,65为弹簧,66为半球面槽,67为钢球,68为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短应力轧机扁头套筒自定位装置,包括:该扁头套筒3的定位装置包括:缓冲机构6、定位块7和平衡块8,所述缓冲机构6设置在扁头套筒3顶部,所述定位块7为弧形瓦片状,所述定位块7固定设置在扁头套筒3底部,所述平衡块8为弧形瓦片状,两个所述平衡块8沿着扁头套筒3圆周方向分别对称设置在扁头套筒3的两侧弧面上;
所述缓冲机构6包括:弧面盖61、固定套筒62、移动杆63、缓冲垫64、弹簧65、半球面槽66和钢球67,所述扁头套筒3顶壁上设置筒形空腔9,所述筒形空腔9底部设置有圆孔,所述圆孔与扁头套筒3内部相连通,所述筒形空腔9顶部设置有圆口,所述圆口与扁头套筒3外部相连通;
所述弧面盖61与圆口之间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弧面盖61用于封闭圆口,所述筒形空腔9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固定套筒62、移动杆63、弹簧65、半球面槽66和钢球67,所述固定套筒62顶端与弧面盖61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套筒62底端设置通孔68,竖直设置的所述移动杆63上端穿过通孔68伸入固定套筒62内部,且移动杆63的顶端螺纹连接有缓冲垫64,所述移动杆63下端与半球面槽66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套筒62和半球面槽66之间的移动杆63上还套接有弹簧65,所述半球面槽66开口朝下设置,且钢球67可在半球面槽66内滚动,所述钢球67设置在圆孔上方,所述钢球67的直径大于圆孔的直径。
所述缓冲垫64为圆形垫,所述缓冲垫64的直径大于通孔68的直径。
所述平衡块8设置在扁头套筒3的中部,且两个平衡块8的质量相同,所述定位块7的重心线与扁头套筒3的径向中轴线相重合,且定位块7的重量大于平衡块8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扁头套筒3进行转动,由于位于扁头套筒3顶部的筒形空腔9质量较小,此处的扁头套筒3与主轴1会产生较小偏心力,此刻主轴1与扁头套筒3处的钢球67发生碰撞,钢球67推动移动杆63相固定套筒62内部移动,弹簧65被压缩,钢球67将碰撞力转化为弹簧65的弹力,避免扁头套筒3的刚性破坏,同时定位块7由于重力作用,定位块7转动静止位于扁头套筒3底部中间,所述平衡块8位于扁头套筒3两侧,进而使得扁头套筒3的角度得以确定,只需将扁头2转至水平位置,在安装轧机时无需过多调节扁头2位置便可将轧机顺利装入。
上述实施方式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效果,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熟悉此技术的人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进。因此,凡举所述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1.一种短应力轧机扁头套筒自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扁头套筒(3)的定位装置包括:缓冲机构(6)、定位块(7)和平衡块(8),所述缓冲机构(6)设置在扁头套筒(3)顶部,所述定位块(7)为弧形瓦片状,所述定位块(7)固定设置在扁头套筒(3)底部,所述平衡块(8)为弧形瓦片状,两个所述平衡块(8)沿着扁头套筒(3)圆周方向分别对称设置在扁头套筒(3)的两侧弧面上;
所述缓冲机构(6)包括:弧面盖(61)、固定套筒(62)、移动杆(63)、缓冲垫(64)、弹簧(65)、半球面槽(66)和钢球(67),所述扁头套筒(3)顶壁上设置筒形空腔(9),所述筒形空腔(9)底部设置有圆孔,所述圆孔与扁头套筒(3)内部相连通,所述筒形空腔(9)顶部设置有圆口,所述圆口与扁头套筒(3)外部相连通;
所述弧面盖(61)与圆口之间通过螺栓相连接,所述弧面盖(61)用于封闭圆口,所述筒形空腔(9)内部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固定套筒(62)、移动杆(63)、弹簧(65)、半球面槽(66)和钢球(67),所述固定套筒(62)顶端与弧面盖(61)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套筒(62)底端设置通孔(68),竖直设置的所述移动杆(63)上端穿过通孔(68)伸入固定套筒(62)内部,且移动杆(63)的顶端螺纹连接有缓冲垫(64),所述移动杆(63)下端与半球面槽(66)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套筒(62)和半球面槽(66)之间的移动杆(63)上还套接有弹簧(65),所述半球面槽(66)开口朝下设置,且钢球(67)可在半球面槽(66)内滚动,所述钢球(67)设置在圆孔上方,所述钢球(67)的直径大于圆孔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短应力轧机扁头套筒自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垫(64)为圆形垫,所述缓冲垫(64)的直径大于通孔(68)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短应力轧机扁头套筒自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块(8)设置在扁头套筒(3)的中部,且两个平衡块(8)的重量相同,所述定位块(7)的重心线与扁头套筒(3)的径向中轴线相重合,且定位块(7)的重量大于平衡块(8)的重量。
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