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2-06-29  68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场的规模扩展迅速,养殖场一般使用养殖池进行养殖,现在对于水产品的喂食大多采用人工投喂的方式进行,而现在养殖池的面积较大,人工投喂的方式费时费力,授权公告号cn208807389u公开了一种水产养殖池,该现有技术采用的是用投食袋集中投喂的方式,容易造成水产品争相抢食的现象,容易造成水产品的损伤,不利于水产品的生长和繁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包括圆柱形的池体,池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污装置,池体的一侧固定连接进水管,进水管靠近池体的一端设有电磁阀,池体的中部设置有供氧装置,池体的顶面固定安装导轨,导轨的上端设有与之滑动配合的滑块,滑块的顶面固定安装纵向截面为圆形的投食箱,投食箱的前面固定安装电机,电机的输出轴朝向池体的外侧,电机的输出轴中部固定安装第一带轮,电机输出轴的外端固定安装齿轮,池体的上部外周固定套装环形的齿条,齿条与齿轮啮合配合,投食箱的中部设有水平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外端贯穿投食箱的一侧并与之轴承连接,第一转轴的外端侧面固定套装第二带轮,第二带轮与第一带轮之间通过第一皮带连接,第一转轴的内端轴承连接投食箱的另一侧内壁,第一转轴的外周固定安装第一螺旋叶片,第一螺旋叶片位于投食箱内部,投食箱的顶面开设进料口,投食箱的底面靠近池体中部的一侧开设竖向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位于池体空腔的上方,投食箱的底面还设有与第一通孔相通的洒食装置,池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控制器,电磁阀、电机、增氧装置、排污装置分别与电源、控制器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所述的洒食装置包括第三带轮、套筒、第二通孔、第二转轴、第四带轮、第二皮带、第二螺旋叶片、通气孔,第一转轴的外周固定套装第三带轮,第三带轮位于第一螺旋叶片靠近池体中部的一侧,第三带轮位于投食箱内部,投食箱的底面固定安装水平的套筒,套筒靠近池体中部的一侧开口,套筒的顶面一侧开设与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套筒与投食箱内部相通,套筒的内部设有水平的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内端轴承连接套筒的内壁,第二转轴内侧的外周固定套装第四带轮,第四带轮与第三带轮通过第二皮带连接,第二转轴外侧的外周固定安装第二螺旋叶片,第二螺旋叶片位于套筒内,套筒远离池体中部的一侧开设水平的通气孔。

如上所述的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所述的排污装置包括排污泵、排污管,池体的底面一侧固定安装排污泵,排污泵的排污管贯穿对应的池体内壁且与之密封连接,排污泵与电源、控制器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所述的供氧装置包括套管、增氧泵、供氧管、支管,池体的底面中部固定安装套管,套管的顶部固定安装增氧泵,增氧泵的下端设有与之内部相通的竖向的供氧管,供氧管位于套管内部,供氧管的外周固定安装数个支管,支管的外端分别贯穿套管对应的内壁且与之密封连接,支管的外端固定安装单向进气阀,增氧泵与电源、控制器连接。

如上所述的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所述的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均为v型带轮,第一皮带为v型皮带。

如上所述的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所述的第三带轮与第四带轮的直径比为2:1。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前,用户通过控制器使得电磁阀向进水管通入水,水注入池体内,在使用时,如图所示,池体的空腔内注满水,洒食装置位于池体的水面上方,用户通过控制器使得供氧装置向池体内供氧,当需要对水产品进行投食时,由于水产品的食物一般是采用多种干性原料搅拌而成,用户先将需要搅拌的原料从进料口放入投食箱内,再通过控制器使得电机开始工作,电机的转动带动第二带轮、第一转轴转动,第一转轴的转动带动第一螺旋叶片转动,第一螺旋叶片将食物原料进行搅拌,同时原料随第一螺旋叶片的转动向第一通孔方向移动,当食物原料移动至第一通孔上方时,食物原料进入洒食装置,经洒食装置洒向池体内部,同时,由于齿轮与齿轮啮合配合,且由于投食箱的底面固定连接滑块的顶面,且滑块导轨滑动配合,从而电机输出轴的转动使得整个投食箱及电机均随滑块沿导轨移动,从而实现投食箱沿整个池体转动进行投食;当需要对池体内的水进行更换或是排出池体底部的食物残渣和水产品排泄物时,用户通过控制器使得排污装置工作,即可完成;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兼具排泄、供氧、投食等水产养殖需要的各项基本条件,同时采用自动的方式进行分散式投食,不仅降低了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省时省力,同时还能有效避免集中式投食时水产品争抢食物的现象,确保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有利于水产品的繁殖和生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ⅰ局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如图所示,包括圆柱形的池体1,池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污装置,池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进水管2,进水管2靠近池体1的一端设有电磁阀,池体1的中部设置有供氧装置,池体1的顶面固定安装导轨3,导轨3的上端设有与之滑动配合的滑块4,滑块4的顶面固定安装纵向截面为圆形的投食箱5,投食箱5的前面固定安装电机6,电机6的输出轴朝向池体1的外侧,电机6的输出轴中部固定安装第一带轮7,电机6输出轴的外端固定安装齿轮8,池体1的上部外周固定套装环形的齿条9,齿条9与齿轮8啮合配合,投食箱5的中部设有水平的第一转轴10,第一转轴10的外端贯穿投食箱5的一侧并与之轴承连接,第一转轴10的外端侧面固定套装第二带轮11,第二带轮11与第一带轮7之间通过第一皮带12连接,第一转轴10的内端轴承连接投食箱5的另一侧内壁,第一转轴10的外周固定安装第一螺旋叶片13,第一螺旋叶片13位于投食箱5内部,投食箱5的顶面开设进料口14,投食箱5的底面靠近池体1中部的一侧开设竖向的第一通孔15,第一通孔15位于池体1空腔的上方,投食箱5的底面还设有与第一通孔15相通的洒食装置,池体1的一侧固定安装控制器16,电磁阀、电机6、增氧装置、排污装置分别与电源、控制器16连接。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前,用户通过控制器16使得电磁阀向进水管2通入水,水注入池体1内,在使用时,如图1所示,池体1的空腔内注满水,洒食装置位于池体1的水面上方,用户通过控制器16使得供氧装置向池体1内供氧,当需要对水产品进行投食时,由于水产品的食物一般是采用多种干性原料搅拌而成,用户先将需要搅拌的原料从进料口14放入投食箱5内,再通过控制器16使得电机6开始工作,电机6的转动带动第二带轮11、第一转轴10转动,第一转轴10的转动带动第一螺旋叶片13转动,第一螺旋叶片13将食物原料进行搅拌,同时原料随第一螺旋叶片3的转动向第一通孔15方向移动,当食物原料移动至第一通孔15上方时,食物原料进入洒食装置,经洒食装置洒向池体1内部,同时,由于齿轮8与齿轮9啮合配合,且由于投食箱5的底面固定连接滑块4的顶面,且滑块4导轨3滑动配合,从而电机6输出轴的转动使得整个投食箱5及电机6均随滑块4沿导轨3移动,从而实现投食箱5沿整个池体1转动进行投食;当需要对池体1内的水进行更换或是排出池体1底部的食物残渣和水产品排泄物时,用户通过控制器16使得排污装置工作,即可完成;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兼具排泄、供氧、投食等水产养殖需要的各项基本条件,同时采用自动的方式进行分散式投食,不仅降低了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省时省力,同时还能有效避免集中式投食时水产品争抢食物的现象,确保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有利于水产品的繁殖和生长,实用性强。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洒食装置包括第三带轮17、套筒18、第二通孔19、第二转轴20、第四带轮21、第二皮带22、第二螺旋叶片23、通气孔24,第一转轴10的外周固定套装第三带轮17,第三带轮17位于第一螺旋叶片13靠近池体1中部的一侧,第三带轮17位于投食箱5内部,投食箱5的底面固定安装水平的套筒18,套筒18靠近池体1中部的一侧开口,套筒18的顶面一侧开设与第一通孔15对应的第二通孔19,套筒18与投食箱5内部相通,套筒18的内部设有水平的第二转轴20,第二转轴20的内端轴承连接套筒18的内壁,第二转轴20内侧的外周固定套装第四带轮21,第四带轮21与第三带轮17通过第二皮带22连接,第二转轴20外侧的外周固定安装第二螺旋叶片23,第二螺旋叶片23位于套筒18内,套筒18远离池体1中部的一侧开设水平的通气孔24。在使用过程中,当搅拌好的水产品食物依次从第一通孔15、第二通孔19进入套筒18内,由于第三带轮17与第四带轮21之间通过第二皮带22连接,且由于电机6的转动带动第一转轴10转动,使得第一转轴10的转动带动第二转轴20、第二螺旋叶片23均随之转动,由于套筒18内端开设通气孔24,使得套筒18内空气流通,从而使得水产品食物从套管19的内端随第二螺旋叶片23向池体1中部喷洒,第三带轮17的直径大于第四带轮21的直径。

具体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排污装置包括排污泵26、排污管27,池体1的底面一侧固定安装排污泵26,排污泵26的排污管27贯穿对应的池体1内壁且与之密封连接,排污泵26与电源、控制器16连接。当池体1底部聚集有食物残渣和水产品排泄物需要排出时,用户通过控制器16使得排污泵26工作,将池体1底部的食物残渣和水产品排泄物排出池体1,定时的排出食物残渣和水产品排泄物能够有效的减少池体1内的滋生细菌,有利于水产品的生长和繁殖。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供氧装置包括套管28、增氧泵29、供氧管30、支管25,池体1的底面中部固定安装套管28,套管28的顶部固定安装增氧泵29,增氧泵29的下端设有与之内部相通的竖向的供氧管30,供氧管30位于套管28内部,供氧管30的外周固定安装数个支管25,支管25的外端分别贯穿套管28对应的内壁且与之密封连接,支管25的外端固定安装单向进气阀,增氧泵29与电源、控制器16连接。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池体1内部进行供氧,用户通过控制器16使得增氧泵29工作,增氧泵29从供氧管30进入支管25通过对应的单向进气阀进入池体1内部为水产品供氧,数个支管25同时供氧,能够有效的确保池体1内部的氧气充足。

更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带轮7、第二带轮11均为v型带轮,第一皮带12为v型皮带。v型带轮、v型皮带的接触面积大,使得转动效率增大。

更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三带轮17与第四带轮21的直径比为2:1。第三带轮17的直径为第四带轮21的两倍,使得第二转轴20的转速是第一转轴10的两倍,从而使得水产品食物随第二螺旋叶片23喷出套管28的速度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形的池体(1),池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污装置,池体(1)的一侧固定连接进水管(2),进水管(2)靠近池体(1)的一端设有电磁阀,池体(1)的中部设置有供氧装置,池体(1)的顶面固定安装导轨(3),导轨(3)的上端设有与之滑动配合的滑块(4),滑块(4)的顶面固定安装纵向截面为圆形的投食箱(5),投食箱(5)的前面固定安装电机(6),电机(6)的输出轴朝向池体(1)的外侧,电机(6)的输出轴中部固定安装第一带轮(7),电机(6)输出轴的外端固定安装齿轮(8),池体(1)的上部外周固定套装环形的齿条(9),齿条(9)与齿轮(8)啮合配合,投食箱(5)的中部设有水平的第一转轴(10),第一转轴(10)的外端贯穿投食箱(5)的一侧并与之轴承连接,第一转轴(10)的外端侧面固定套装第二带轮(11),第二带轮(11)与第一带轮(7)之间通过第一皮带(12)连接,第一转轴(10)的内端轴承连接投食箱(5)的另一侧内壁,第一转轴(10)的外周固定安装第一螺旋叶片(13),第一螺旋叶片(13)位于投食箱(5)内部,投食箱(5)的顶面开设进料口(14),投食箱(5)的底面靠近池体(1)中部的一侧开设竖向的第一通孔(15),第一通孔(15)位于池体(1)空腔的上方,投食箱(5)的底面还设有与第一通孔(15)相通的洒食装置,池体(1)的一侧固定安装控制器(16),电磁阀、电机(6)、增氧装置、排污装置分别与电源、控制器(1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洒食装置包括第三带轮(17)、套筒(18)、第二通孔(19)、第二转轴(20)、第四带轮(21)、第二皮带(22)、第二螺旋叶片(23)、通气孔(24),第一转轴(10)的外周固定套装第三带轮(17),第三带轮(17)位于第一螺旋叶片(13)靠近池体(1)中部的一侧,第三带轮(17)位于投食箱(5)内部,投食箱(5)的底面固定安装水平的套筒(18),套筒(18)靠近池体(1)中部的一侧开口,套筒(18)的顶面一侧开设与第一通孔(15)对应的第二通孔(19),套筒(18)与投食箱(5)内部相通,套筒(18)的内部设有水平的第二转轴(20),第二转轴(20)的内端轴承连接套筒(18)的内壁,第二转轴(20)内侧的外周固定套装第四带轮(21),第四带轮(21)与第三带轮(17)通过第二皮带(22)连接,第二转轴(20)外侧的外周固定安装第二螺旋叶片(23),第二螺旋叶片(23)位于套筒(18)内,套筒(18)远离池体(1)中部的一侧开设水平的通气孔(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污装置包括排污泵(26)、排污管(27),池体(1)的底面一侧固定安装排污泵(26),排污泵(26)的排污管(27)贯穿对应的池体(1)内壁且与之密封连接,排污泵(26)与电源、控制器(1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氧装置包括套管(28)、增氧泵(29)、供氧管(30)、支管(25),池体(1)的底面中部固定安装套管(28),套管(28)的顶部固定安装增氧泵(29),增氧泵(29)的下端设有与之内部相通的竖向的供氧管(30),供氧管(30)位于套管(28)内部,供氧管(30)的外周固定安装数个支管(25),支管(25)的外端分别贯穿套管(28)对应的内壁且与之密封连接,支管(25)的外端固定安装单向进气阀,增氧泵(29)与电源、控制器(1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4所述的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带轮(7)、第二带轮(11)均为v型带轮,第一皮带(12)为v型皮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带轮(17)与第四带轮(21)的直径比为2:1。

技术总结
一种自带水产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池,包括圆柱形的池体,池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污装置,池体的一侧固定连接进水管,进水管靠近池体的一端设有电磁阀,池体的中部设置有供氧装置,池体的顶面固定安装导轨,第一通孔位于池体空腔的上方,投食箱的底面还设有与第一通孔相通的洒食装置,池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控制器,电磁阀、电机、增氧装置、排污装置分别与电源、控制器连接,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兼具排泄、供氧、投食等水产养殖需要的各项基本条件,同时采用自动的方式进行分散式投食,不仅降低了养殖人员的劳动强度,省时省力,同时还能有效避免集中式投食时水产品争抢食物的现象,确保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有利于水产品的繁殖和生长,实用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宋星胜;孙相桂;肖卓霖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19.09.10
技术公布日:2020.06.09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11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