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的制作方法

专利2024-08-11  17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泵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


背景技术:

2.液压泵站作为常见的液压动力装置,其为多种机械提供动力,液压泵站主要将油箱内的油液传输至液压机械的油缸或马达中,给其提供动力后,油液再回流至液压泵站的油缸中。液压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其自身容易产生磨损,油液流动时,容易携带铁屑等杂质,杂质随着油液回流至液压泵站的油箱后,油箱内累计的杂质若重新随着油液循环,容易影响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造成液压系统内元器件的损坏。
3.目前,现有的液压泵站油箱在使用时,通过油液在液压系统内循环后回流至回油腔室内,且进入回油腔室的油液先进入第一腔室,在第一腔室内初步沉淀后,位于上方的油液通过分隔板而进入沉淀结构内进行再次沉淀,油液在沉淀结构内沉淀后流入第二腔室内,第二腔室内的油液对液压系统进行供给,其中,油液进入箱体后,经过两次沉淀,油液内的杂质不易吸入液压系统内,便于维持液压系统的正常运行。
4.但在上述技术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5.无法在清理的同时不影响装置的正常使用:现有的液压泵站油箱在使用时,通过过滤的方式,将杂质从油液中过滤出来,从而防止这些杂质进入到油路中,但是,过滤后的杂质无法被排放出去,所以需要定期的将装置打开,对装置内部的杂质进行清理,但是清理时,装置无法正常工作,且还要对装置进行拆卸,严重影响装置的正常使用,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


技术实现要素:

6.(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解决现有的液压泵站油箱在使用时,无法在清理的同时不影响装置的正常使用的技术问题。
8.(二)技术方案
9.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10.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该液压泵站油箱包括用于存储油液的油箱以及用于将油箱内部杂质排出的清理组件;
11.油箱,其内部存放有油液;
12.清理组件,安装在油箱的底部,且清理组件用于将油箱内部的残渣向外运输,可以在不需要装置停止工作的状态下,对油液中的杂质进行清理;
13.其中,清理组件包含活动安装在油箱底部的转动辊,且转动辊的外部开设有若干个收纳槽,在转动辊旋转的过程中,转动辊外部的收纳槽在油箱内外不断的交替移动,即一会进入到油箱中,一会移动到油箱的外部,如图7和图8所示;
14.转动辊由安装在油箱外侧的电机驱动旋转,为收纳槽的移动提供扭力。
15.优选的,油箱的底部开设有排放口,油箱的底部呈料斗状,用于将杂质汇聚到油箱的底部,再由油箱底部的排放口排出;
16.其中,转动辊安装在排放口内部,用于堵住排放口,避免油液从排放口排出。
17.优选的,油箱的底部安装有两个相互对应的夹板(夹板的内侧安装有密封垫,用于将夹板和转动辊之间的间隙堵住,防止油液从夹板和转动辊之间的间隙流出),采用现有的旋转密封结构,且夹板位于转动辊的两侧,夹板与转动辊的外壁贴合;
18.其中,夹板的宽度大于收纳槽的开口宽度,如图7和图8所示,避免收纳槽移动到夹板所在位置时,通过收纳槽将油箱内外空间连通,从而保证收纳槽无论如何转动,油箱始终处于密封状态。
19.优选的,所述油箱内部安装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散热管,且散热管的两端均贯穿油箱的外壁,在油液流回到油箱的过程中,油液先与散热管的外壁接触,此时油液与散热管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油液中的热量转移到散热管上,之后再由散热管将热量排放出去。
20.优选的,所述散热管内部安装有水泵,通过水泵将水从散热管的一端运输到另一端,在水流过散热管的过程中,水将散热管内部的热量吸收,且相邻两个散热管内部的水泵安装方向相反,即流过能相邻两个散热管内部的水,其中一个散热管将水从左边的活动盒运输到右边的活动盒,而另一个散热管将水从右边的活动盒运输到左边的活动盒,从而使得水循环起来,由此对油箱内部的油液进行循环散热。
21.优选的,所述散热管内部安装有风机,带动空气从散热管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在空气流过散热管的过程中对散热管内部的热量带走,从而对散热管进行散热。
22.优选的,所述油箱的两侧均通过铰链连接有活动盒,在需要散热时,再将水倒入到活动盒上,由活动盒对水进行存储,之后在由散热管带动水(使得水没过散热管的管口),在两个活动盒之间来回移动,且活动盒位于散热管的下方,并与散热管的端部对应,如图2所示。
23.(三)有益效果
24.1、由于采用了带有收纳槽的转动辊,且收纳槽转动辊的带动下在油箱中来回进出,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的液压泵站油箱在使用时,无法在清理的同时不影响装置的正常使用的问题,进而实现了在装置正常工作的同时对油液中过滤的杂质清理排放;
25.2、由于采用了贯穿的方式将散热管安装到油箱中,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的液压泵站油箱在使用时,内部温度过高无法有效散热的问题,进而实现了油液的散热,避免因油箱内部温度过高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附图说明
26.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之一;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图之二;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油箱的剖视图之一;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油箱的局部截面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油箱的剖视图之二;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动辊和电机的结构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油箱的局部截面图之一;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油箱的局部截面图之二。
35.图例说明:1、油箱;2、活动盒;3、散热管;4、转动辊;5、电机;6、收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36.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解决现有的液压泵站油箱在使用时,无法在清理的同时不影响装置的正常使用的问题,在液压泵站油箱使用时,由于采用了带有收纳槽的转动辊,且收纳槽转动辊的带动下在油箱中来回进出,进而实现了在装置正常工作的同时对油液中过滤的杂质清理排放;由于采用了贯穿的方式将散热管安装到油箱中,进而实现了油液的散热,避免因油箱内部温度过高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7.实施例1
38.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现有的液压泵站油箱在使用时,无法在清理的同时不影响装置的正常使用的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39.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该液压泵站油箱包括用于存储油液的油箱1以及用于将油箱1内部杂质排出的清理组件;
40.油箱1,其内部存放有油液;
41.清理组件,安装在油箱1的底部,且清理组件用于将油箱1内部的残渣向外运输,可以在不需要装置停止工作的状态下,对油液中的杂质进行清理;
42.其中,清理组件包含活动安装在油箱1底部的转动辊4,且转动辊4的外部开设有若干个收纳槽6,在转动辊4旋转的过程中,转动辊4外部的收纳槽6在油箱1内外不断的交替移动,即一会进入到油箱1中,一会移动到油箱1的外部,如图7和图8所示;
43.转动辊4由安装在油箱1外侧的电机5驱动旋转,为收纳槽6的移动提供扭力。
44.在一些示例中,油箱1的底部开设有排放口,油箱1的底部呈料斗状,用于将杂质汇聚到油箱1的底部,再由油箱1底部的排放口排出;
45.其中,转动辊4安装在排放口内部,用于堵住排放口,避免油液从排放口排出。
46.在一些示例中,油箱1的底部安装有两个相互对应的夹板(夹板的内侧安装有密封垫,用于将夹板和转动辊4之间的间隙堵住,防止油液从夹板和转动辊4之间的间隙流出),采用现有的旋转密封结构,且夹板位于转动辊4的两侧,夹板与转动辊4的外壁贴合;
47.其中,夹板的宽度大于收纳槽6的开口宽度,如图7和图8所示,避免收纳槽6移动到夹板所在位置时,通过收纳槽6将油箱1内外空间连通,从而保证收纳槽6无论如何转动,油箱1始终处于密封状态。
48.排放杂质时,控制电机5带动转动辊4,使得转动辊4旋转,而在转动辊4旋转的过程中,转动辊4外部的收纳槽6,向进入到油箱1中(即为收纳槽6与油箱1内部空间连通,如图7所示),此时油箱1内部杂质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进入到收纳槽6中,如7所示,之后转动辊4继续带动收纳槽6旋转,当收纳槽6移动到油箱1的外部时(如图8所示),收纳槽6中的杂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收纳槽6中掉落,从而将杂质排放出去,此过程,无需将油箱1打开,即可完成杂质的排放,避免影响装置的正常使用。
49.实施例2
50.以实施例1为基础,本技术实施例为现有的液压泵站油箱在使用时,内部温度过高无法有效散热的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51.油箱1内部安装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散热管3,且散热管3的两端均贯穿油箱1的外壁,在油液流回到油箱1的过程中,油液先与散热管3的外壁接触,此时油液与散热管3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油液中的热量转移到散热管3上,之后再由散热管3将热量排放出去。
52.在一些示例中,散热管3内部安装有水泵,通过水泵将水从散热管3的一端运输到另一端,在水流过散热管3的过程中,水将散热管3内部的热量吸收,且相邻两个散热管3内部的水泵安装方向相反,即流过能相邻两个散热管3内部的水,其中一个散热管3将水从左边的活动盒2运输到右边的活动盒2,而另一个散热管3将水从右边的活动盒2运输到左边的活动盒2,从而使得水循环起来,由此对油箱1内部的油液进行循环散热。
53.在一些示例中,油箱1的两侧均通过铰链连接有活动盒2(如同簸箕,顶部开口,且朝向油箱1的一侧也有缺口,在活动盒与油箱对接时,如图4所示,活动盒2展开时,活动盒2的边缘插入到油箱1外壁的缺口中,使活动盒2与油箱1的外壁连接),在需要散热时,再将水倒入到活动盒2上,由活动盒2对水进行存储(且活动盒2和油箱1之间安装有防水布,用于防止水从活动盒2)中漏出,之后在由散热管3带动水(使得水没过散热管3的管口),在两个活动盒2之间来回移动,且活动盒2的铰接点位于散热管3的下方,并与散热管3的端部对应,如图2所示。
54.在一些示例中,散热管3不与油箱1的内部空间连通,从而防止油液从散热管3泄漏。
55.散热时,将获活动盒2向外展开,展开形成如图2所示形状,此时,将水倒入到活动盒2中,并使水没过散热管3的管口,之后,对散热管3内部的水泵通电,使得水泵将进入都散热管3内部的水,从一端运输到另一端,在水经过散热管3的过程中,将散热管3内部的热量(是在油液回流到油箱1时,油液与散热管3接触,从而油液与散热管3之间进行热量交换)带走。
56.相邻两个散热管3内部的水泵安装方向相反,即流过能相邻两个散热管3内部的水,其中一个散热管3将水从左边的活动盒2运输到右边的活动盒2,而另一个散热管3将水从右边的活动盒2运输到左边的活动盒2,从而使得水循环起来,由此对油箱1内部的油液进行循环散热。
57.实施例3
58.以实施例1为基础,本技术实施例为现有的液压泵站油箱在使用时,内部温度过高无法有效散热的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59.油箱1内部安装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散热管3,且散热管3的两端均贯穿油箱1的外壁,在油液流回到油箱1的过程中,油液先与散热管3的外壁接触,此时油液与散热管3进行热交换,从而将油液中的热量转移到散热管3上,之后再由散热管3将热量排放出去。
60.在一些示例中,散热管3内部安装有风机,带动空气从散热管3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在空气流过散热管3的过程中对散热管3内部的热量带走,从而对散热管3进行散热。
61.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
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其特征在于,该液压泵站油箱包括:油箱(1);清理组件,安装在油箱(1)的底部,且清理组件用于将油箱(1)内部的残渣向外运输;其中,所述清理组件包含活动安装在油箱(1)底部的转动辊(4),且转动辊(4)的外部开设有若干个收纳槽(6);所述转动辊(4)由安装在油箱(1)外侧的电机(5)驱动旋转。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1)的底部开设有排放口;其中,所述转动辊(4)安装在排放口内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1)的底部安装有两个相互对应的夹板,且夹板位于转动辊(4)的两侧,所述夹板与转动辊(4)的外壁贴合;其中,所述夹板的宽度大于收纳槽(6)的开口宽度。4.如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1)内部安装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散热管(3),且散热管(3)的两端均贯穿油箱(1)的两侧壁。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3)内部安装有水泵,且相邻两个散热管(3)内部的水泵安装方向相反。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3)内部安装有风机。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1)的两侧均通过铰链连接有活动盒(2);其中,所述活动盒(2)展开时,所述活动盒(2)位于散热管(3)的下方,并与散热管(3)的端部对应。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3)的两侧壁不与油箱(1)的内部空间连通。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涉及液压泵站技术领域,该液压泵站油箱包括:油箱;清理组件,安装在油箱的底部,且清理组件用于将油箱内部的残渣向外运输;其中,所述清理组件包含活动安装在油箱底部的转动辊,且转动辊的外部开设有若干个收纳槽;所述转动辊由安装在油箱外侧的电机驱动旋转。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新型的液压泵站油箱,由于采用了带有收纳槽的转动辊,且收纳槽转动辊的带动下在油箱中来回进出,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的液压泵站油箱在使用时,无法在清理的同时不影响装置的正常使用的问题,进而实现了在装置正常工作的同时对油液中过滤的杂质清理排放。工作的同时对油液中过滤的杂质清理排放。工作的同时对油液中过滤的杂质清理排放。


技术研发人员:刘子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鞍山汉洋科技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8.16
技术公布日:2022/12/16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s://bbs.8miu.com/read-421032.html

最新回复(0)